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及艺术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有很多著作及多篇课堂讲稿,如《艺术学》、《宗白华讲稿》、《美学散步》等。本论文主要从《美学散步》来分析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
  引 言
  李泽厚在《美学散步》序中概括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特点,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李泽厚还对宗白华与朱光潜进行了对照。他指出“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学,宗先生偏于艺术;朱先生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两位先生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学贯中西,贯通古今。宗白华先生通过对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诗等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美学思想。
  一、绘画
  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的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和《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对中西绘画思想进行了比较。中国的绘画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线条美,气韵生动,与书法相融合,空间美四个特点。
  1、飞动的线条美
  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在敦煌壁画中,不管动物画还是人物画都是飞动奔放的。宗白华说过: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不像西方画一样是用线条去勾勒轮廓,而是用线条直接塑造形象。中国的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绘成一幅如舞蹈的图画。各种人物象,动物象都融于花纹中,每一个形象都是一组飞动的线纹。而西画是给人一种立体空间的感觉。飞动的线条美是中国画的一个美学特点。
  2、气韵生动
  气韵是指宇宙中鼓动万象的“气”的节奏、和谐。这意味着绘画给人音乐感,即绘画中有音乐的韵律。如徐渭的《驴背吟诗图》,就使人产生一种驴在行走的感觉,能听到哒哒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气韵。生动是说画中的万象都是飞动的,有生气。与“气韵生动”有关的是“迁想妙得”。绘画,不仅要表现外部形体,而且还要表现内在的神情。这就需要画家把自己的想象移入到所画的对象形象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物象的神情。
  3、与书法、诗相融合
  引书法入画是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书法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点线融于绘画之中。正如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氣。”可见书法是绘画的骨干。此外,中国很多画上都会题诗写字,借书法点醒画中的笔法,用诗句表现画中的意境,融诗心,诗境于画中。
  4、空间美
  中国画所表现出的空间与西画所表现的是不一样的。中国画显示的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而西画是利用光影衬托物象的立体。首先,中国画家立足于远处,由远及近,以大观小,把不同的点面都画出来。画家的观察角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一目瞥四方,把全景尽收眼底。而西画是观察的角度和视线都在画的正面,整齐,和谐,对称是他们的特色。中国画是流动的,音乐的。其次,中国画的画底不会用黑影填满,纸上的空白才是真正的画底。而西画的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充满光和影。这些可以表现出中国画的空白美,只表现主要的物象,其他的都删去。空白并不显得虚无,只是更加突出主要景物的美。
  总之,宗白华通过对中西画法的比较,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了独特的认识。这些认识后人研究中国绘画有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文化。宗白华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分析书法的审美特征。
  1、用笔
  用笔有中锋、侧缝、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这些都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但是不管千笔万笔都归于“一笔”。一笔乃如郭沫若所说:……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人用笔写字从一笔入手,而一笔画不能摄万象,所以需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显示笔画的“势”,表现字的骨肉血筋。而字只有血脉相连,才能有生命。而“八法”写成的字,如:侧(如鸟翻然侧下),掠(如篦之掠发)等,生气盎然。一笔画还需从人心流出。这样才能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从人流出来的,又是在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这就是“用笔”即一笔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2、结构
  字的结构是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的,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建筑设计时,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等重要。中国书法的结构也体现出这种空间美,讲究虚实的分布。欧阳修的三十六法之补空中说出虚实相生的妙理,补空要注意“虚处藏神”。这些都能表现出中国书法结构的虚实结合的空间美的结构特征。
  3、章法
  在结字三十六法中的“相管领”与“应接”是论述一篇文字的章法了。“相管领”是说全篇有一个主题思想,而“应接”是说在变化中要前后要连接和呼应。如《兰亭序》讲究章法安排,全篇有十八个“之”字,神态各异有变化但又贯穿着全文。要深入了解章法,需从铜器铭文入手。铜器铭刻需要适应各种条件来满足章法美的需要。
  此外,书法还可以表现人的情感。张旭的草书,不仅表现万物的形象,而且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借助这些形象暗示了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书法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宗白华对书法艺术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书法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完善了书法美学理论。
  三、音乐
  音乐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为儒道两家不同的音乐理论寻求根源,指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也是宗白华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1、音乐传达生活意境和情感节奏
  节奏,和声,旋律是音乐的核心,而这些又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形式。音乐借助于形式表现生活的内容,展示生活意境。宗白华通过分析欧洲与中国关于音乐的寓言故事,看见音乐可能表达的三个方面:是形象的和抒情的;是婴儿的一双眼睛令人感到心灵的天真圣洁,竟会引起孔子认为绍乐将作;是孔子的丰富的人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始条例终条理,象一金声而玉振的交响乐。通过形象领悟音乐,通过音乐展现形象,进而表达生活情境。   2、儒道音乐的不同意境
  儒道两种音乐有不同的意境。孔子是个极爱音乐的人,他不只是欣赏音乐的形式美,更重视音乐的内容的善。庄子在《天运篇》表现出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庄子是浪漫派的代表,他的音乐也弥漫着浪漫精神。他的音乐就像他人一样,游于无穷,寓于无境。咸池之乐可以表现出他的音乐思想。
  3、音乐通过移情,改造精神
  宗白华认为音乐通过移情净化人的情感,改造人的精神。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使人成熟,使人的人格完善。唐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也写出了琴声使听者纯净。生命在音乐中得到安适,人格在其中得到提升,情感在其中的到净化。
  四、建筑
  宗白华认为中国的建筑不同于西方,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1、飞动之美
  飞动美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建筑物上都有飞动的动物形象,给人一种动态感。
  2、空间美
  中国的园林建筑尤其体现了这种空间美感。中国的很多园林中有走廊,窗子,亭子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中国是借助建筑物来接触大自然,从小空间看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而西方习惯于把建筑物孤立起来欣赏。中国园林建筑还借助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段来增加空间的美感。
  (五)诗歌
  宗白華除了是美学大家外,还是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诗略谈》、《三叶集》中致田汉,郭沫若的信中等,他探讨了新诗理论,丰富了新诗的内涵,推进了新诗的发展。
  1、诗的定义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指出:诗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文字是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语句的构造,所表现的意境就是诗的质,是诗人的情绪。
  2、诗与哲理相结合
  宗白华主张诗要与哲理相结合。宗白华提出“以哲理作骨”,诗人要长时间的经过与自然和哲理的相融合,用哲理的情怀去把握自然和人生。这样诗会有哲理性。另外哲学也要诗化,枯燥的哲理将没有太大的生命力。
  3、诗的形式
  诗的形式凭借文字,而文字具有两种作用: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绘画的作用,文字可以表现空间的形相与彩色。所以新诗的创造要用自然的形式,自然的音节,表现诗的形式美。诗中既要有音乐,又要有图案。
  4、诗与人格
  宗白华说写出好诗真诗除了要作诗的艺术训练,还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德尔学识。诗人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然和社会。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在自然中活动是人格形成的前提。诗人在社会活动中可以真切地感受人性,通过内省与外观窥看人性的纯真。
  宗白华通过对各个门类的艺术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艺术的特点。中国艺术中包含着生命意识和独特的空间意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些都是他对中国艺术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要】:“天机”一词源于《庄子》,代表一种哲学思想,发展到后来进入文艺创作理论,王维将其与“清妙”一词结合,阐释了一种独特的山水审美理念。“天机清妙”源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中,体现了他山水诗创作中自觉的审美经验总结。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他诗歌超凡脱俗、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中,《辋川集》可视为代表作品。  【关键词】:“天机”;“天机清妙”;《辋川集》  王维《辋川集》是二十首写景山水诗歌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为例,分析了作品中段莉娜和林珠两个女性形象,对作为传统女性的段莉娜和作为时代新女性的林珠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池莉的小说体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其一,还原当代妇女的本真形象,背离男性审美理想;其次,这部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的“男性关怀”意识。   【关键词】:池莉;《来来往往》;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池莉小说中,充满了困窘而丰满、琐屑但真实的市井生活。其作品中
期刊
【摘要】:古往今来,许多画家都对屈原的《九歌》进行过图解,最初将《九歌》作为画图题材的应始于北宋的李公麟,李公麟画《九歌》在《宣和画谱》中就有著录。本文主要探讨清代人物画巨擘陈洪绶在将《九歌》图解的过程中,所主要运用的构图模式及文与图的转换差异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陈洪绶;九歌图;绘画;图文转换  古往今来,许多畫家都对屈原的《九歌》进行过图解,最初将《九歌》作为画图题材的应始于北宋的李公麟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着手介绍,继而过渡到他富有争议的“竞赛论”。  【关键词】:三美论;发挥译语优势;竞赛论;争议  一、三美论  许渊冲的翻译
期刊
【摘要】:明清诗歌流派众多,各个诗派都有自己的诗歌理论,性情说、格调论等文学理论盛行。性情说最典型的代表诗人当属明末公安派袁宏道,他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诗歌只要能抒发真实的心理感受,就是好诗。到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与袁宏道一脉相承,强调诗歌表现自我、生动风趣。格调论的主张者则前有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李东阳创立的茶陵派,后又以沈德潜为主的格调诗派。  【关键词】:诗歌理论;性情说;格
期刊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一、“新中性”风格的定义  “新中性”装饰风格就是极简的装饰风格的一种具体表现和“性冷淡” 风格系属同支而又又所不同。相似之处在于虽然为整体的上我们的设计风格都是偏向采用简约设计和流畅的设计线条,给人以一种淡雅品质的生活,但是”新中性“装饰风格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设计风格所想表达的是我们虽然淡雅而富有品质却也是有生命力和生活情趣的,并不一味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學,天津 30020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增译、减译和转换三种翻译技巧在处理外宣新闻材料中文化信息方面的运用,通过举例说明,以提高译者对翻译技巧选择的认识,从而能够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帮助达到译文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外宣新闻;文化信息;翻译技巧;交际效果  外宣新闻翻译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作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外宣新闻译
期刊
【摘要】:以“咏史”为诗题,始自东汉班固,到左思《咏史》八首标志咏史诗达到成熟。左思咏史诗借历史抒发个人情感,将咏史与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是对咏史诗的创新。本文拟以左思《咏史》八首为基础,分析《咏史》诗的咏怀特质及其对咏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左思 ;咏史诗;咏怀  一、借咏史以咏怀  左思以八首《咏史》诗抒怀,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八首《咏史》
期刊
(防空兵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红色文学具有着丰富的政治色彩,对思想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红色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此阐述了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包括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对政治教育的意义、对道德教育的意义、对心理教育的意义几个方面。旨在为进一步应用红色文学作品开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学;当代;思政
期刊
【摘要】:以独树一帜的“品特式的风格”著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其首部独幕剧《房间》以冷峻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罗斯企图逃避威胁无果的无奈感。本文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两个维度考察品特式的戏剧空间,揭露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进一步体认出品特笔下现代空间中小人物的恐惧意识和对自我认同的强烈欲求。  【关键词】:品特;房間;戏剧空间;焦虑;恐惧  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为杰出的戏剧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