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设计(1)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遵循文本的意蕴,着眼文本的教学价值,以言语揆情感,梯度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文化审美;自主探究,要点导悟,激发思考,在辩论赛中丰厚文化素养。
  【课时】一课时或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一、营造课堂氛围
  引言:历史的长河里,有许许多多辉煌的人和事,在新旧时代潮起潮落的更替中,都被历史的潮水轻轻抹去,而有些渺小得再渺小不过的人和事,却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下面的几幅画面能让你想说什么?
  (PPT出示荒漠戈壁图、西域胡杨图、塞北风景图。)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与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那么,今天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受个性情感
  1.读一读:自由放声诵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将《汉家寨》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你会选择哪几个镜头?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说理由。
  2.找一找: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汉家寨的具体环境有什么特点,请圈点相关的语句。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所见:三百里空山绝谷铁色戈壁 酥碎的岩石 淡红色的焦土嶙岣石头山坳褶皱狞恶的尖石棱焦渴的土壤。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②走进汉家寨时
  所见:景门间破泥屋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 如一粒生锈的弹丸。
  人-—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③离开汉家寨时
  所见:景——黄褐的破泥屋人——小巧的红艳身影。
  3.说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汉家寨的特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宁寂与贫瘠、苍凉与茫然、广袤与悲凉的情绪浸润于汉家寨。
  ②走进汉家寨时
  残酷与神秘、隔绝与坚忍。汉家寨是汉人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地方,感悟到在绝境中,人_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③离开汉家寨时
  遗憾与不舍、回忆与坚守,深深地感受汉家寨“坚守”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三、品读,明晓内在意蕴
  1.引言:环境如此恶劣,但在这片土地上,汉家寨人的顽强生命力的确让我们钦敬。可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后互相交流。
  预设:老人和小女孩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坚守着生存,坚守一种传统。他们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信念,坚守着理想。
  2.“坚守”,对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文明的作者是否有影响?作者在坚守些什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
  PPT出示作者资料: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异国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直至……直至……”——张承志
  小结:作者的坚守,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一种坚忍与顽强,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的人生信念。
  四、悟读,鉴赏审美情趣
  探究:汉家寨仅仅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寨”吗?
  引言:请同学们从独特地域文化意蕴、个体生命文化意蕴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进行思考,看其中有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PPT出示要点:
  1.独特地域文化意蕴
  ①“汉家寨”意味着存在和永恒。“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社会与时代所抛弃,但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
  ②自然风景蕴涵着神秘、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有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可怕的暗示”是心理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2.抓体生命文化意蕴
  ①老汉、小女孩:蕴涵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②“我”:蕴涵着人生的短暂与意识流传的永恒。“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预示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小结: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让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因为坚守,汉家寨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变化它都不为所动,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美。
  五、扩读,丰厚文化素养
  1.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
  请同学们描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语言力求生动。
  PPT出示: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桃花源(和平安宁)
  范仲淹的精神家园——岳阳楼(天下为先)
  萧红的精神家园——呼兰河(回归童年)
  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和谐宁静)
  小结:坚守是一种传统、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执著的精神,包括对家国、故园、文化和信仰的执著。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让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2.话题研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有没有价值?它与“发展”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3.比较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谈谈阅读体会。
  六、激情结课,荡涤心灵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黑骏马》,奔腾着想要穿越那一条《北方的河》,无论这世界多么变化莫测,让我们坚守《清洁的精神》吧。或许,文本中的那个老汉、那个小女孩,是我也是你。因为,从一个更宽广的含义上说,我们生存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称为“汉家寨”。
  【教学反思】
  1.课是为学生上的,是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散文教学中理解个性语言的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引领学生走近张承志个性化的语言,在“汉家寨”的“贫瘠、荒凉、神秘、隔绝”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的韵味,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对文章词句进行理解与感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内在情味,产生心灵共鸣,达成理解性的阅读。
  2.在鉴赏性阅读中,学生从对文本的认知到情感的内化,还有一段距离,这就涉及语文实践的问题。文本不是简单地描绘地域,而是传达出一些深层的文化意蕴,但是在教学时,容易只是对汉家寨地域描绘的理解,这就造成学生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的缺失。
  3.语文文教学中的拓展探究性阅读,教师要把握好“度”。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培养。《汉家寨》既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也是一篇深蕴文化的散文。因此,应以“坚守”为中心点,勾连古今中外,唤醒学生对“精神家园”坚守的理解。同时,理性审视现实,以在更大的阅读空间里磨炼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语言和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的蕴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把静态的语句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从而激发听众兴趣,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但在实际朗读中,能做到这点可不容易。除了需要朗读者普通话标准,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要能读得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学会运用节奏这个朗读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讲究节奏。音符的交错,或快或慢、或强或
随着电子商务、传媒文化的兴盛,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咆哮体”“淘宝体”“校内体”“丹丹体”“琼瑶体”“HOLD体”等语体形式,但是最近出现的“TVB体”和其他语体不太一样,它不是一夜之间爆红,而是从1983年的《霍元甲》到现在的香港TVB经典作品在大陆的热播,在观众心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影响力,在微博文化的助推之下,成为当今网络走红语体之一。  据报道,TVB体的产生源于一女生在网上发帖求安慰:“我找不到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种细微环节是课程目标实现过程的基本反映,也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对一节初中作文指导课进行课堂观察,透过执教的语文老师和她的学生的活动,我们有机会捕捉到一些细节,并引发出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行动的思考。  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发现“教师先给出方法——学生再依方法学
热闹的网络上如果稍有言语不慎,就会招来口水无数。怕招惹麻烦的人在网络上发言时往往表现出谦卑恭谨、小心翼翼的态度。由此诞了一批新的网络谦辞,“弱弱”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个。  这里的“弱弱”和“西部大开发期待新十年规划,学者建议西北三省弱弱联合”(新闻标题)中的“弱弱”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叠音词,不能像“弱弱联合”那样拆分开使用或解释。它并非指力量或实力弱小,而是有意“夸小”自己,避免强势表达。“弱”
小说创作长与短的选择,本质上是处理思维和情感的疏与密。因而短篇小说的建构,可谓“一字之微,征及一卷”(刘文典)。也因之,短篇小说的教学,要从这里打开。但是,我们不能将此归结为单纯的小说技法,作为转译的文字,外国短篇小说在字斟句酌之间,便有了更多的思量;这思量,本质上就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拿捏。因而,一字之微,就有了格局与深度。也因之,在进入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问题是,外国小说的格局与深度
2014年高考作文题,一律“供料”作文题型,基本特点是以材料“命意”。其“命意”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二元对立题本已式微,而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全国18道作文题中,二元对立题有9道,占了半壁江山,可视为主力题型。非二元对立题,包括一元、二元、多元题,二元以上居多。以下对这两大类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做一探讨,敬请命题者与师生指教。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
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
《论语》以词约义丰著称。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课选入若干章,配有注释和详细的译文。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又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文简”而“意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因此,孔子和弟子一番对话的用意是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我们要力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师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升。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