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就指出:“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反复‘砸’知识,结果一个‘比喻’从初一‘砸’到高三,学生仍然只能识别哪儿用了比喻,而不能准确说出某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这样的知识教学怎能有效率可言呢!”[1]语文教学中的修辞知识缺乏有用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术界对修辞的生成机制和理解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难以转为“学校语文知识”,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将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对修辞格式的形式描写和对修辞话语表层表达效果的分析上面,而缺少对辞格中蕴含的修辞者表达意图和修辞智慧的深度认知。这样一来,修辞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极高价值的大量精彩的认知性辞格,被简单地还原成表达性辞格来对待。按照刘大为教授所言:“语言实践尤其是文学语言中大量的精彩实例都是认知性的。于是当这些精彩的实例进入修辞教学和修辞研究的视野时,势必会被表达性辞格的理解模式校正和曲解……再精彩的修辞实例也将被扭曲成平庸的技术操作。”[2]这使得学生在鉴赏修辞格时,往往脱离文本语境,机械套用一些修辞格所谓的答题术语,把这些术语当作万能公式,只会贴“生动形象的……突出强调了……”一类标签。[3]这样的分析经常是无效的。比如,在解读舒婷的《致橡树》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三行诗时,如果说把“花朵”比喻成“火炬”是为了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那么,用此套话来分析相对抽象的介体词“叹息”对相对形象的本体词“花朵”的比喻,就无论如何讲不通了。退一步说,即使能够讲通,该比喻中本体和介体间新奇独特而又合乎情理的共享特征还是被可惜地遮蔽了,而这正是最有教学价值的东西。
  在高考(而非各科课程标准)还是事实上的教学风向标的现实下,研究一下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修辞的内容,更能说明修辞知识出现的问题。多数试题重在让考生分析“表达效果”,如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但是,效果从来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立足点。[4]因此,此类试题考查很难说有高效度。
  我们认为:相对而言,修辞句语言结构越不完整,越能考查出考生对该句的深度认知能力,即考查效度越高;反之,考查效度越低。
  仍以比喻为例(以下分析也部分适用于比拟等辞格)。最完整的比喻句应是一个五元结构:
  本体A A独享特征 A、B共享特征(相似点) 介体B B独享特征(句式1)
  刘大为教授认为:接触该种句式时,我们对本体的认识还是在原有的逻辑认知框架中,它不可能引发我们意料之外的奇特想象。[5]
  以下几种结构对解读者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会提出越来越高的挑战:
  本体A A独享特征 介体B B独享特征(句式2)
  本体A A独享特征 介体B(句式3)
  本体A 介体B B独享特征(句式4)
  本体A B独享特征(句式5,这时比喻实际上已经成为比拟)
  本体A 介体B(句式6)
  考察2013年高考语文科涉及修辞的内容,我们发现:考题所选修辞句多属语言结构较完整的类型,试卷选文中不少有挑战性的修辞句被忽视,甚为可惜;且试题参考答案对修辞艺术的挖掘很多时候只重表层表达效果的分析,失之浅薄。江苏卷考查考生对叶圣陶先生《〈苏辛词〉绪言》中“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该句属句式2。天津卷第16题考查“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同样如此。而且此句中还出现了本体A和介体B的共享特征之一(“慢慢”),实际上还有点向句式1靠近了。而福建卷第13题让考生体会选文“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考查价值更低。尽管此句中本体A和介体B的共享特征(“枯燥无味”)没有出现,但它在接下来一段的首句“即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中马上就出现了,实际上此句属句式1,考查价值较低。余华的《活着》入选山东卷考题,作品中“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一句意味深长。这是一个隐含式比喻,解读难度应该高于句式6。将一个名字叫“福贵”的“老人”和一头名字叫“福贵”的“老牛”相提并论为“两个福贵”,实际上是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人就像一头老牛一样没有人的尊严,只是很不容易地“活着”,比喻中充满着对那个缺少人性关怀的时代的批判和对老人的同情。而试题答案只指出此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人和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显然缺乏对考生做深度认知的引领和示范。
  不仅是考试评价层面,在课程层面,修辞领域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考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发现二者对修辞格的内涵和要求具体阐述,只是列举几种辞格名称了事。这样的处置,的确可以避免“脱离实际应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的现象出现,但要想达到“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的目的,似乎只能是空中楼阁。[6]
  再看语文教材中的修辞内容。几乎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只是在附录部分对修辞知识做描述性的简单讲述,而通过练习系统、提示系统等形式体现出来的修辞内容则不仅单薄,且随意性强,缺乏规律性和系统性,更缺乏渐进性和针对性。   如某套语文教材对拟人辞格的讲述:
  这种“定义 例子”式的讲授只是对辞格做极其肤浅的形式描述,把它看作一种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的手段,然后加上几个例子而已,对修辞的认识只停留在常识观察层面,不具有任何深度,根本谈不上研究。如果学生按此思路来分析“在桌子上,在我们之间,一只空空的酒瓶睡意朦胧”(何立伟《消逝》)一句的修辞,肯定会断定其为拟人。事实上,该句所用辞格为“移就”,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拟人中本体和介体的关系为相似,而移就中本体和介体的关系则为相近。我们可以说“桃树、杏树、梨树”和“鸟儿”与具有某种性格的人有相似关系,但“酒瓶”和“我们”无论如何不具备这种关系,二者只是因为都与“喝酒”有关而产生了一种相近关系。
  语文教材通过练习系统和提示系统讲授的修辞知识不仅数量少,而且问题多。如“比兴”手法的作用,某套教材《回延安》一课中解释为“可以增添民歌色彩,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深情表现得更亲切、热烈、真挚”。这种概念化的分析显然不能揭示出比兴运用中的奥妙,即:“比”把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类比性联想,把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上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进一步强化了国人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结构[7];“兴”是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但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人生含义,同时又适合于诗的抒情性的需要,因此它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中介,作者和读者可以凭此中介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中自由移动。[8]教材应以生动、易懂的形式,化用合适的理论,帮助学生对文本中比兴的奥妙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获得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
  由于高考、课程和教材三方的影响,课堂教学层面的修辞教学当然更是问题多多。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比喻知识的: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②它有哪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③比喻有何作用?(形象具体,鲜明生动)④比喻有哪几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⑤怎样形成喻群即博喻?(三个以上比喻句连用)⑥仿写这个比喻句。教师认为这是“发掘了知识的最深处,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取到真经了”。[9]此类简单、机械的修辞教学方式,停留于修辞知识的表层,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总之,修辞教学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要想实现突围,必须进行重心转移和范式重建。修辞教学要采用“重新提问”范式,从根本上改变先前“填充空白”式的探查路线,将教学的重心由“辞格辨认 格式化的效果分析”转向对特定语境中修辞意图和修辞智慧的深度认知上。这是因为,“修辞性正是指符号所具有的在与文化语境互赖基础上造成实际感染效果的特性。从本质上讲,艺术符号的修辞性正显示了人生存的修辞性,一切艺术符号都应被视为追求生存智慧的结果”[10]。“从社会心理看修辞,修辞必须与表达动机、话语角色、政治、道德、审美心理相适应。”[11]脱离对具体修辞语境的分析,只是功利性地寻找修辞格答题的模式,只会让学生徘徊在修辞艺术殿堂的大门之外。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我”的心理活动有四次“重复”表现,对这种修辞手法,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作品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这个深层意蕴出发来赏析,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修辞格的深度认知,用简单化、模式化的分析手段显然不能奏效。首先要靠解读者有深度、有效度的理性分析。尽管目前对修辞知识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知识作为理性分析之抓手。比如,说理比喻中设喻是为了说理,象喻只是把理说清楚的工具;而诗歌比喻中设喻是为了抒情,象喻是诗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在分析比喻手法的功能时,上述知识就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修辞教学在修辞知识上不能无所作为,要把开发、传授有效的修辞知识当作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对修辞格的深度认知也要靠解读者充分的感性体验。修辞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13]解读者在修辞理解中,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好、心理、感情、文化素养(即读者的“视界”)出发,对修辞艺术进行直觉体验(刘大为教授所称对认知性比喻的“蒙太奇式理解”即有此种含义),这个过程中解读者生成的缄默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课程知识中修辞知识的严重贫乏。如欣赏《长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解读者的心灵要在本体(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和介体(川地的青山绿水)之间自由穿梭。这时,我们的灵魂深处就会升发出一种激动的情绪,这种情绪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味,主体在这种情绪中更加深刻地体验自我,体验人生,体验世界,从而使灵魂达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状态。这样的解读,使解读者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得到更深刻的修辞认知。这样的解读当然也在更高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追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顾德希.建立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1992(12).
  [2][4][5]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8,48,87.
  [3]吴银贞.中学修辞格教学现状研究[J].语文学习,2013(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7][8]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7,151.
  [9]莫家泉.高考语文复习课应遵循十大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A).
  [10]赵焕亭.“修辞论美学”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12).
  [11]周一民.汉语语法修辞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1.
  [12][13]宗廷虎.钱锺书的理解修辞理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6).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2013年度立项课题“语文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审批号2013-JSJYYB-1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说话写书,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读了,免不了也要想一想。至于理解得周全不周全,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也附和几句,虽然谈不上就合了圣贤的意,但也绝非冒犯。  比如孔子。《论语》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知道我们健忘,开宗明义,让我们长些记性。往下看,无非是教我们怎么聪明起来。那么,教的效果怎么样?且看他的得意弟子颜回是怎么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一、教学创意    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一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与否的敏锐感受,包裹在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之中,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凉,突破了宋初之词的婉约
提及讲故事,轻之者觉得这没有什么智慧含量,属于小儿科,似乎可以不学而能。鄙薄讲故事,中国古代文论表现得很充分,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当时已经颇为盛行的志人、志怪小说——实际上就是清雅、奇幻的故事,竟然不置一词;《四库全书》有“诗文评”类,却没有收录故事色彩浓郁的小说、戏剧,更别说小说评、戏剧评了。  重之者又觉得讲故事的学问很大,奥妙很多,一味偏向理性的彰显。于是,要么理性、教化的色彩浓郁,“
在中国传统语言和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的蕴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把静态的语句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从而激发听众兴趣,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但在实际朗读中,能做到这点可不容易。除了需要朗读者普通话标准,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要能读得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学会运用节奏这个朗读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讲究节奏。音符的交错,或快或慢、或强或
随着电子商务、传媒文化的兴盛,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咆哮体”“淘宝体”“校内体”“丹丹体”“琼瑶体”“HOLD体”等语体形式,但是最近出现的“TVB体”和其他语体不太一样,它不是一夜之间爆红,而是从1983年的《霍元甲》到现在的香港TVB经典作品在大陆的热播,在观众心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影响力,在微博文化的助推之下,成为当今网络走红语体之一。  据报道,TVB体的产生源于一女生在网上发帖求安慰:“我找不到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种细微环节是课程目标实现过程的基本反映,也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对一节初中作文指导课进行课堂观察,透过执教的语文老师和她的学生的活动,我们有机会捕捉到一些细节,并引发出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行动的思考。  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发现“教师先给出方法——学生再依方法学
热闹的网络上如果稍有言语不慎,就会招来口水无数。怕招惹麻烦的人在网络上发言时往往表现出谦卑恭谨、小心翼翼的态度。由此诞了一批新的网络谦辞,“弱弱”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个。  这里的“弱弱”和“西部大开发期待新十年规划,学者建议西北三省弱弱联合”(新闻标题)中的“弱弱”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叠音词,不能像“弱弱联合”那样拆分开使用或解释。它并非指力量或实力弱小,而是有意“夸小”自己,避免强势表达。“弱”
小说创作长与短的选择,本质上是处理思维和情感的疏与密。因而短篇小说的建构,可谓“一字之微,征及一卷”(刘文典)。也因之,短篇小说的教学,要从这里打开。但是,我们不能将此归结为单纯的小说技法,作为转译的文字,外国短篇小说在字斟句酌之间,便有了更多的思量;这思量,本质上就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拿捏。因而,一字之微,就有了格局与深度。也因之,在进入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问题是,外国小说的格局与深度
2014年高考作文题,一律“供料”作文题型,基本特点是以材料“命意”。其“命意”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二元对立题本已式微,而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全国18道作文题中,二元对立题有9道,占了半壁江山,可视为主力题型。非二元对立题,包括一元、二元、多元题,二元以上居多。以下对这两大类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做一探讨,敬请命题者与师生指教。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
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