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策略”在教材的编排有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策略,如:“鸡兔同笼问题”;另一种是隐含在事实性知识教学中的通过渗透进行的策略,如:画图法。下面针对这两种情况来谈一谈“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问题。
一、主题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首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体验策略的价值、感悟策略背后的数学思想上,而不应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本身上,更不能把解决的问题当事实性知识反复进行模式化训练。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一是使学生经历尝试与猜测的过程,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对数据进行再认识、再分析,优化列表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三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让学生产生运用策略的需要。虽然并不是每个问题的学习都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但是策略的学习还是可以体现的。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很多,为什么偏偏用列表法呢?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鸡兔同笼,一共有14条腿,鸡和兔各几只?对于这个问题,用别的方法很难解决,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给定一个答案试一试,然后列表整理得出所有答案,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是有效的策略。
第三,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尝试的策略去寻找答案并用表格呈现出来。在列表时,有的学生是一一列举,有的学生是中间开花,有的学生是跳跃调整,每个都是学生自己在尝试与探索。这种调试一开始可能是无序的,但是在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是一种有序的试、有智慧的试,最后逐步形成了策略。
第四,要让学生感受策略的广泛应用。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设计了两个练习:(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2)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1)题不用逐一列举就能找到答案,而(2)题不用逐一列举就很难找到和找全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许多问题都可以划归成“鸡兔同笼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二、事实性知识中隐含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虽然解决问题的策略主题单元不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的,但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经历各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原生态方法与策略。事实上,教材在各领域的教学内容中都“潜伏”着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一般方法的感知、理解、应用和提升,形成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经验,从而为后续系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其次,设计问题,循环使用。在专门教学某一解决问题策略的前与后,都应该有意地使用和渗透策略。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62页的“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这里需要用到逆推策略。在学生完成后可以改成:一根绳子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3米,原来绳子长多少米?这样设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因素,有意、有机、有序地强化学生对解决间题策略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增强策略教学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一、主题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首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体验策略的价值、感悟策略背后的数学思想上,而不应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本身上,更不能把解决的问题当事实性知识反复进行模式化训练。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一是使学生经历尝试与猜测的过程,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对数据进行再认识、再分析,优化列表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三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让学生产生运用策略的需要。虽然并不是每个问题的学习都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但是策略的学习还是可以体现的。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很多,为什么偏偏用列表法呢?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鸡兔同笼,一共有14条腿,鸡和兔各几只?对于这个问题,用别的方法很难解决,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给定一个答案试一试,然后列表整理得出所有答案,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是有效的策略。
第三,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尝试的策略去寻找答案并用表格呈现出来。在列表时,有的学生是一一列举,有的学生是中间开花,有的学生是跳跃调整,每个都是学生自己在尝试与探索。这种调试一开始可能是无序的,但是在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是一种有序的试、有智慧的试,最后逐步形成了策略。
第四,要让学生感受策略的广泛应用。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设计了两个练习:(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2)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1)题不用逐一列举就能找到答案,而(2)题不用逐一列举就很难找到和找全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许多问题都可以划归成“鸡兔同笼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二、事实性知识中隐含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虽然解决问题的策略主题单元不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的,但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经历各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原生态方法与策略。事实上,教材在各领域的教学内容中都“潜伏”着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一般方法的感知、理解、应用和提升,形成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经验,从而为后续系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其次,设计问题,循环使用。在专门教学某一解决问题策略的前与后,都应该有意地使用和渗透策略。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62页的“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这里需要用到逆推策略。在学生完成后可以改成:一根绳子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3米,原来绳子长多少米?这样设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因素,有意、有机、有序地强化学生对解决间题策略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增强策略教学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