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对薄弱学校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h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一直是薄弱高中学校教师最头痛的一门课程,要教好这门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结合本校实际,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地工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薄弱学校;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正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得一些薄弱高中学校数学教学遇到了重重困难.比如,秦安五中的学生,全县初中毕业生通过一、二中的选拔,剩余的三流学生被录到了五中,进入高中的入口数学成绩绝大部分都在60分以下,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要教好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多动脑、多思考,从各方面想方设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笔者就数学教学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四基”
  在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数学命题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四基”的继承和发展,“四基”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沃土,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集合”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对学好高中数学至关重要.秦安五中的学生底子薄,数学基础差,只有通过列举大量的有趣事例,才能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一概念.比如,给出问题:下列各项中,哪些是集合,哪些不是集合.若是集合,说出构成它的元素,若不是集合,请说明理由.
  ①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全体学生;
  ②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学生的入学数学成绩;
  ③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学生的年龄;
  ④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的漂亮女学生.
  让学生自己分析,独立思考,说出其中理由,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自己举一些是集合或不是集合的例子,这样就可以完全理解集合的三大属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批改作业方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业批改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的具体体现.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传统的方式就是全批全改,学生和教师不见面,这种孤立的方式对教学的帮助不大,已经被时代淘汰.对秦安五中的学生来说,最适宜的作业批改方式有两种:一是面批,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批改作业.边批边解说,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没领会的当面讲解,使学生彻底学会、学懂.同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分析笔记,对做得好的当面表扬,应当写上鼓励的评语,如“方法新颖”“推理缜密”等.对审题不严、思路不适、解题走弯路的作业应写上“认真审题”“为什么”“再思考一下”等,对学困生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应写“好”“很好”“有进步”等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评语,这样既增强了师生感情,又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二是学生互批,即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业.对难度不大的中低层次作业,主张学生自己动手批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修正自己”,“完善自我”.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课堂吸引力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经常使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由于秦安五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使得数学教师纯粹用语言解释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可使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能使课堂教学精准化、高效化、个性化,又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例如,在“椭圆的概念”一节的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衛星运行轨迹,让学生感悟椭圆这一种曲线,然后再展示“小羊吃草”走过的轨迹.这种方法为学生理解概念创设了背景,为学生探索规律启发了思路,为学生理解问题提供了直观情境.
  四、注重试卷讲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讲评是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只有深入细致地讲透试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阶段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地掌握.通过批阅试卷、分析试卷就会发现学情,发现学生的薄弱章节,进而发现问题的瓶颈,教师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讲解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问题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对该题深入思考、学会反思,挖掘出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思维品质,就应高度重视数学解题的教学,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法、一题多拓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问题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爱兵.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12-13.
其他文献
【摘要】几何分布数学期望的常规计算方法涉及级数求和与逐项求导等方法,技巧性强,计算烦琐.本文利用一个引理和几何分布的无记忆性,给出了两个简便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几何分布;数学期望;无记忆性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8NFUSPITP285);2018年校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163101813).  几何分布(geometric distribution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提升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策略,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达到提问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为例,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希望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
【摘要】杨辉三角在中国数学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从古至今有无数数学家研究其内在性质.近几年高考中,也已提高了数学文化题的命题地位和频率,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将数学文化知识进行有效渗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中,笔者以杨辉三角为背景的数学文化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知识模块中,穿插介绍杨辉三角相关知识和习题,顺其自然地使得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应用数学;数学文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设置在各教学内容中、贯穿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时时不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是探究的开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为探究做准备时,教師可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下面,是笔者在“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的片段,作为对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尝试.  【教学片段】《用字母表示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自身组织者以及领导者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教学目标方面,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需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探究活动,让“行”动带动“心”动,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时间轴线上来看,初中阶段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不论是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总结还是拓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错题总结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回顾知识,找到自己学习薄弱点的理想方法,本文就如何发挥错题总结的作用开展高效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反思错题;初中;数学;错题总结;价值  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说,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必须采取
【摘要】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阅读.加强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技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活泛起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自主学习;精教活学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运用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但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改以往的教学模式,运用创新、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取
在圆锥曲线中,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问题是高考的一个考点,而三角形面积公式除了常用的S=12ah,S=12absinC之外,还有一种S=12d·|y1-y2|,当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后,其面积可表示为共底边d的两个三角形面积和或差时,适合用此公式.下面就此公式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例1椭圆x225 y29=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弦AB过F1,若△ABF2的内切圆面积为π,A,B两
【摘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做到用亲切的话语、表情,平等的对话态度来对待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真实的体贴.从而拉近笔者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阐述只要我们用心去关心,帮助他们,每名学生都能进步,成长.  【摘要】学困生;耐心;爱心  那是2010年3月24号的晚上,没有轮到笔者值班,21:46的时候,笔者突然接到生活教师的电话,说我们班那个叫
【摘要】角平分线是初中几何有关角度计算中常考的内容,其分出的两个角成为倒角中的常客.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之后,“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又使角平分线成了几何证明题的热点.在初三,角平分线又可以和“圆”中的切线长定理通过内心结合.本文将以角平分线为核心,展示将九道题合成一道题的过程,浅谈数学试题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对偶概念;试题设计  总结  首先,数学题目的设计应当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