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退休教师当起农家书屋“好帮手”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527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爷爷,我们来借书了。”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村委会的农家书屋,今年74岁的张廷广被刚放学的孩子们簇拥着,在这间小小书屋里,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爷爷。从2012年起,张廷广便义务协助农家书屋的管理,一干就是9年。
  74岁退休教师爱读书
  协助农家书屋管理
  张廷广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如今儿女们在外务工,他和老伴儿居住在村里。
  张廷广很喜欢读书看报,自从通木村有了农家书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书,一待就是一天。“我就住在村委会附近,退休后也有大把的时间。村干部给了我一把书屋的钥匙,平日里谁想看书了,假如书屋没开门,只要一个电话,我随叫随到。”张廷广说。
  通木村党支部书记钱俊介绍,张廷广不仅自己看书,还指导村民们看书。别看他年纪大,但他腿脚利索,有时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看完书想不起该放回哪里,他也会主动上前帮忙,经常走来走去归置书本。这些年来,农家书屋因为有他的帮助,也活跃了许多。期間,若有村民借书,张廷广便把书名、借阅人、借阅时间等都一笔一划地登记在册子上。为了保存好登记册,张廷广还把它锁在抽屉里,防止丢失。
  “我可喜欢张爷爷了,每次想看什么书,张爷爷都会帮我找,还会给我讲解书中的故事。”通木村一小孩说。
  村子里的“热心肠”
  老人小孩都喜欢他
  除了喜欢看书,张廷广还喜欢拉二胡,偶尔也会给村民们表演。“张老特别热心,我们村里凡是举办什么活动,都有他的身影。”钱俊说,通木村有个老年协会,去年冬天,张廷广还和村委会干部慰问村子高龄老人,便买来保温杯、棉鞋、围巾,挨家挨户给村里80岁以上老人送去。
  在平日里,张廷广还会组织村民们一起下象棋、打扑克,冬天也会在一起烤火。如今,巴中市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通木村也不例外。张廷广介绍,每当和村民们在一起聊天,或是村民们来看书时,他和村委会干部都会向村民们宣传党史故事、红色歌曲等,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党史教育、丰富党史知识。
  不仅如此,张廷广还喜欢给来看书的孩子们辅导功课。“村里留守孩子多,爷爷奶奶有时候解答不了他们课本上的难题,孩子们放学回来后,总是乐于问我。好在都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问题,我都还能解答。”张廷广说,长期以来,经常到村委会的老人们都乐于把孙子们送到农家书屋里。
  “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希望村民们常来书屋看书,让农家书屋真正地发挥作用。”张廷广说,只要他身体健康,就会一直协助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
  (源自“农家书屋杂志”)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2014年,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何以中国》第一版,我才发现居然忘了写几句“后记”之类的文字作为收束。至少書中引用了那么多的照片线图,尽管注明了出处,还是要对制作和提供者表示由衷的谢忱。还有三联书店优秀的编辑团队的付出,都是我不能忘怀的。所以再版时,除了向相关诸位表达感恩之情,也想对这本小书的“出笼”乃至我的公众考古足迹有所交代。  这是我第二本面向公众的小书,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
期刊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读屏时代的大学生在读什么书?经过时间之尺丈量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否还能在当下得到“天之骄子”们的垂青?  01 何为经典  时间是位批评家。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精品,经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   我国的史书典籍
期刊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读书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茗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向何处去?通过进化论,人类了解了自身演化历史,知晓了“我们从何处来”。通过遗传科学,人类弄清楚了自己的基因密码,明白了“我们是谁”。然而,“我们将向何处去”还没有很好的答案。我撰写《下一站火星》一书,就是试着从火星探测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作为一本航天类科普读物,“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是绕不开的话题。自人类祖先从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荒蛮时代走进文明时代,头上的天空便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名人轶事在朝野流传。记录这些轶事,若是成天搬弄是非、多嘴饶舌,便成了“八卦”;若是考稽旧史,兼有趣味,才能称为“掌故”。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就可视作唐朝人写唐朝事的一部“掌故”之书。  李肇:写不了“国史”,  便写“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名叫做《国史补》,因是唐人所作,又涉及唐代之事,后人便加了一个“唐”字。书名的意思,其實就是“补唐朝的国史”。在唐代,撰修史
期刊
书名:《人类的终极问题》  作者:袁越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提出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自此,忙碌的人类会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在内心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中,作者运用脑科学、生命科学、基因和生物学知识,书写地球的编年史,解密人类的起源和创造力的源泉,借以回应先哲的追问。作品视角独特,见解独到,是一本开阔视野,
期刊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名单公布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表彰活动。经严格评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3种图书获荣誉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60种图书获图书奖,《中共党史研究》等20种期刊获期刊奖,《我们走在大路上》等20种作品获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典图册》等10种作品获印刷复制奖,《嘉卉——百
期刊
2021南国书香节成功举办  2021南国书香节于8月20-30日成功举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本届南国书香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全省各级联动、分散同期办展”的形式开展,全省范围内设立的321个分会场同频共振,联袂唱响阅读协奏曲——超20万种参展图书线上线下同步展示,200多名文化名家或踏足南粤,或做客云端,464场次文化活动润泽岭南,一场大众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化盛宴在八月盛夏掀起满城书香。书
期刊
Last weekend, on Saturday, I had lessons from morning to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I played computer games. I watched TV too. On Sunday morning, I did homework, and I felt very tired. In the afternoo
期刊
一早起床打开几个微信群,第一条无一例外的都是——“今天是2021年8月18日。1850年,著名的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逝世,享年50岁。”可见巴尔扎克的影响有多大。一生写了91部小说,作品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样一位多产且地位崇高的大作家怎么只活了50岁?换句话说,一个如此短命的作家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天才小说?  我想起了几天前看到的一本书《有怪癖的作家们》。它记录了84位著名作家的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