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书:《人类的终极问题》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人类的终极问题》
  作者:袁越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提出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自此,忙碌的人类会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在内心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中,作者运用脑科学、生命科学、基因和生物学知识,书写地球的编年史,解密人类的起源和创造力的源泉,借以回应先哲的追问。作品视角独特,见解独到,是一本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科普作品。
  【寻找亚当】
  在讲述亚当的故事之前,必须先来谈谈遗传学在中国的遭遇。20世纪50年代,遗传学也曾像今天的人类进化领域一样,分成了互相抵触的两大学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植物育种专家米丘林,另一派则是果蝇遗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中国因为政治的原因选择站在了米丘林一边,当年中国大学生物系的遗传学教材都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摩尔根学派在中国遭到了残酷的打压,唯一的原因就是摩尔根是美国人。
  摩尔根有个学生名叫杜布赞斯基,他招过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名叫谈家桢。1949年后,谈家桢博士回国任教,担任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的系主任。正是由于谈家桢的缘故,复旦大学决定继续讲授摩尔根遗传学,为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保留了唯一的火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终于承认摩尔根遗传学是正确的。因为谈家桢留下的班底还在,所以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迅速成为全国最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金力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在复旦大学生物系拿到了遗传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然后赴美留学,于1994年在得克萨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立即前往斯坦福大学,在著名的意大利裔人类遗传学家路易吉·卢卡·卡瓦利-斯福扎实验室做博士后,主攻群体遗传学。
  “我那时候的主要兴趣是疾病的群体遗传学,非常希望研究对象尽可能地‘纯’,这样研究起来会更方便。但实际人群都是‘杂’的,所以我想对实际人群到底有多‘杂’做一个分析评价,于是便开始关注Y染色体。”金力博士在他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线粒体的遗传多样性已经做了好几年,但线粒体毕竟太小,而且独立于细胞核之外,应用范围有限。Y染色体也是单线遗传的,不必考虑重组问题,所以我觉得Y染色体也许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
  人体一共有46条染色体,它们分成23对,除了X和Y这两条性染色体之外,其余的22对常染色体是一一配对的。性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也就是一对染色体中相对应的段落彼此互换位置,以此来增加遗传多样性。据统计,人类的每一代平均会发生36次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发生一次多一点,如此累计下来,只需几代之后,染色体就混杂得分不清哪块来自父亲,哪块来自母亲,导致基因分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X和Y染色体只有极少部分是对应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所以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和线粒体类似,都是单线遗传的,只不过这次是从父亲传给儿子,和母亲无关。所以,沿着Y染色体这条线,最终找到的是人类共同的父系祖先,西方媒体习惯性地称之为“亚当”。
  寻找Y染色体“亚当”的理论基础虽然和线粒体“夏娃”差不多,但Y染色体和线粒体很不一样,实验过程要困难很多倍。
  金力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最终是一位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后帮了他的大忙。“我喜欢喝咖啡,和另外一间实验室的一个同样喜欢喝咖啡的奥地利人交上了朋友。”金力回忆道,“他叫皮特·欧芬纳,专业是高压液相色谱。当时他正在尝试用‘变性高压液相色谱’技术来分离DNA短片段,这项技术速度快,效率高,可以不必通过测序就辨别出不同序列的DNA小分子。我俩一起尝试用这项技术来辨别DNA长片段,结果大获成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筛选出了好几个Y染色体标记物。”
  这里所说的标记物指的是Y染色体上和别人不一样的点,类似于盗版小说里的印刷错误。不同版本的盗版小说可以通过这些具有特异性的印刷错误一眼认出来,不同来源的DNA也一样。
  “其实我的兴趣并不是人类起源,而是人类的迁徙路径。研究人类迁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特定人群的标记物,然后利用它去追踪源头。”金力博士解释道,“这就好比说你要搞清楚东海里的水到底是哪里来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黄河源头倒一瓶红墨水,在长江源头倒一瓶蓝墨水,然后去东海里取一瓢水,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红墨水分子,又有多少蓝墨水分子。在这个例子中,墨水就是标记物,用来追踪水的迁徙路径。”
   初战告捷之后,金力和同事们在1995年召开的美国人类遗传学年会上向与会者报告了这项技术,引来了无数关注。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运用这项技术找到了好几百个Y染色体标记物,为人类寻找亚当的踪迹铺平了道路。
  2000年11月,来自卡瓦利-斯福扎实验室的19位作者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分子进化领域的第二篇重磅论文,通过对不同人群Y染色体遗传标记物的分析,找到了人类共同的父系祖先。这位亚当同样生活在非洲,时间大约是距今5.9万年,远比夏娃要近得多。后来科学家们又获得了更多的数据,把这个数字修正为距今16万—12万年,和夏娃大致处于同一个时间段内。
  这篇论文只分析了1000多例Y染色体,虽然已经足以得出结论说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父系祖先都来自非洲,但金力还是不满足。我问他:“这个‘大部分人’到底是多少?非洲智人是不是把世界各地的古老人种完全替代了?有没有漏网之鱼?对这几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直想不出解决办法。” 金力回忆道:“我除了喜欢喝咖啡之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吃烤肉。就是在一次吃烤肉时我突然想到,既然直立人曾经走到了亚洲,那么只有大规模调查现代亚洲人的Y染色体,看看能否找到亚洲直立人的贡献,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大家关注的目光再一次转到了亚洲,转到了中国。
  (源自“中国好书”)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有一位母亲叫钟招子,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当了红军,只留下最年幼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钟招子与儿子们一一告别,一一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了20多年,她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却没有等来相见之日。  ——题记  你不懂枪  但你把自己变成了一杆枪  把10个儿子中的8个  变
期刊
通过加快数字化进程、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开设人文关怀项目等方式,各国图书馆在传统服务之外,不断赋予自身人文、社会等附属功能,覆盖更多受众,成为贯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空间。  西班牙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推动各年龄层民众阅读  在有马德里“绿肺”之称的丽池公园深处,隐藏着一座小巧精致的图书馆——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以西班牙当代哲学家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命名,于2013年4
期刊
一位高中生的暑假居家生活  秋季开学这天,我给一朋友打了个电话,问他们学校暑假期间组织过什么读书活动没有。他是武汉一个重点高中的优秀班主任。朋友说布置过一篇作文,要求记录自己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选了十数篇有读书内容的微信打包发给了我。下面是一位李姓同学作文——  这是一个特别的暑假。8月2日上午,我家前面不远处的工地上突然来了许多警车、救护车,穿防护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爸爸不停地打电话,嘴里说着
期刊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
期刊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理智与情感》,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这是个相当狭小的题材领域,但却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國现代小说。  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
期刊
2014年,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何以中国》第一版,我才发现居然忘了写几句“后记”之类的文字作为收束。至少書中引用了那么多的照片线图,尽管注明了出处,还是要对制作和提供者表示由衷的谢忱。还有三联书店优秀的编辑团队的付出,都是我不能忘怀的。所以再版时,除了向相关诸位表达感恩之情,也想对这本小书的“出笼”乃至我的公众考古足迹有所交代。  这是我第二本面向公众的小书,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
期刊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读屏时代的大学生在读什么书?经过时间之尺丈量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否还能在当下得到“天之骄子”们的垂青?  01 何为经典  时间是位批评家。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精品,经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   我国的史书典籍
期刊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读书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茗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向何处去?通过进化论,人类了解了自身演化历史,知晓了“我们从何处来”。通过遗传科学,人类弄清楚了自己的基因密码,明白了“我们是谁”。然而,“我们将向何处去”还没有很好的答案。我撰写《下一站火星》一书,就是试着从火星探测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作为一本航天类科普读物,“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是绕不开的话题。自人类祖先从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荒蛮时代走进文明时代,头上的天空便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名人轶事在朝野流传。记录这些轶事,若是成天搬弄是非、多嘴饶舌,便成了“八卦”;若是考稽旧史,兼有趣味,才能称为“掌故”。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就可视作唐朝人写唐朝事的一部“掌故”之书。  李肇:写不了“国史”,  便写“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名叫做《国史补》,因是唐人所作,又涉及唐代之事,后人便加了一个“唐”字。书名的意思,其實就是“补唐朝的国史”。在唐代,撰修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