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何以中国》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xi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何以中国》第一版,我才发现居然忘了写几句“后记”之类的文字作为收束。至少書中引用了那么多的照片线图,尽管注明了出处,还是要对制作和提供者表示由衷的谢忱。还有三联书店优秀的编辑团队的付出,都是我不能忘怀的。所以再版时,除了向相关诸位表达感恩之情,也想对这本小书的“出笼”乃至我的公众考古足迹有所交代。
  这是我第二本面向公众的小书,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有朋友说《何以中国》就是《最早的中国》的续集。从某种意义上,“何以中国”就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如果说《最早的中国》写的是二里头王都这一个“点”,那么《何以中国》则是展开了一个扇面,试图讲述二里头这个最早的中国的由来。故可以认为,它是《最早的中国》的姊妹篇。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书的呢?
  话题要回溯到2010年,这是我的自媒体——新浪博客“考古人许宏”开张的第二年。这年的11月30日,我在
  开卷有益
  博客上推出了一个新话题:《中原一千年之前言:史上空前大提速》。“中原一千年”,这是《最早的中国》出版后,一直萦绕于心的、解读早期中国的一个绝好的视角。我的一个企图是写史,用不那么正统不那么凝重的笔触、用考古人特有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写部小史。
  于是,在有了这样的冲动和一个大致的腹稿后,我从陶寺开始写起,这已是转过年的2011年1月了。每篇千字左右,题目随想随编。“陶寺‘革命’了?”“都城与阴宅的排场”“龙盘、鼍鼓和特磬”“‘革命’导致失忆?”“‘拿来主义’的硕果”……越写越顺畅,写前一篇不知下一篇的题目和内容,但居然没有什么重复和大的改动。手头没有急活的话,可以平均两三天一篇地往上贴,欲罢不能。正巧那年春天,我被安排去党校学习。党校封闭式的学习生活,极有利于我的规律性写作。隔一天发一篇博文,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副业”收获。到了6月份,党校临近结业,我最终完成了56篇博文,从陶寺一气写到了二里头。至此,“中原一千年”的穿越之旅已过半。
  遗憾的是,随着党校生活的结束,我的中原千年之旅也戛然而止。各种杂务,导致再也提不起笔来。
  关于书名,颇费考量。因“中原一千年”之旅没走完,全书围绕着公元前2000年这个颇具兴味的时间点展开,以“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登场为收束。要将这个“半成品”包装成一本独立的著作,就得有一个合适的书名。《“中国”出中原》《从中原到中国》等等都想过。最后,我与责编一致倾向于《何以中国》。在一些资深学者的眼中,这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甚至语法,但因其言简意赅,故不忍释手。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至于本书的英文书名,鉴于可能的译法不一,我建议并给出了直译方案,但责编“China:2000B.C.”的提案一出,其他方案黯然失色。碰撞出精品,此之谓也。
  除了这本《何以中国》,这56篇博文还有个衍生产品,那就是其浓缩学术版——论文《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或者应该说,这篇论文背后的严肃思考,才是从系列博文到《何以中国》的重要学术支撑。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自媒体、大众学术读物和纯学术成果交融互动的例子。它们表现方式不同,平台不同,读者群不同或仅小有重合。其间话语系统的转换,是公众考古领域值得探究的新课题。这本小书,就是我在探索过程中的又一个尝试。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本小书的特点:态度是严谨的,观点是保守的,行文是生动的。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
  如果自评一下这书与《最早的中国》风格上的不同,我想有两点吧。其一,尽管作者、编者都做了将笔调偏于放松的博文“改编”成书的努力,但这书的博客底色应该还在,所以它应该更好读些;其二,页下注方便了想要深究这“故事”背景的读者,相信也并不妨碍一般读者的阅读,甚至会感觉更好读。与《最早的中国》贯通之处当然也不少,譬如仍然是小书甚至更小,仍然发挥考古人的特长而多量用图。在这个一切加速度的、读图的时代,这些都会使这本小书变得好读。
  没有想到的是,这本小书出版后,不仅跻身2014年度三联书店十大好书,随后还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第七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之优秀选题奖。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7次印刷、印数达35000册……“好读”一词真的从读者口中听到了,这当然是作者最感欣慰的。
  2016年,《何以中国》初版两周年时,出版方又建议再版,改进了装帧设计,增加了彩印版面。藉此机会,作者和责编也订正了初版中的错谬之处,增补了部分文字和照片,标注了最新的文献出处。这都使得这本小书更为“好读”。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怕惊醒长眠的人  我小心翼翼地读黄安  读热血浸透的大别山  有多少次心潮澎湃  就有多少次热泪盈眶  列宁小学的星火  涤荡鄂豫皖  十里长坪的锄头  也能绣出锦绣河山  大别山的躯体  以魂的形象  终于筑成一块  写满十四万烈士名字的墻  黄麻壮烈的往事  至今仍燎原满山的血海杜鹃  我站在陵园的中央  站在高大的纪念碑前  默默地鞠躬  也控制不住心海的巨澜  仰望蓝天时  我又一次以泪洗
期刊
故事引路    一个穿着一般的军人参观寺庙,和尚对此不加理睬。军人告诉他这庙太破,收入又不多,要是需要钱财,赶快取出缘薄(记载人们捐赠给寺庙钱财的本子)。和尚大喜,看坐,献茶,十分恭敬。军人提笔写了“总督部院”四个大字,和尚又惊又喜,连忙下跪。军人在“总督部院”下边接着写“标下左营官兵”,和尚一看,顿时怒火丛生,立刻站起来,态度十分傲慢。军人不加理会,又接着写“喜施三十”。和尚以为他会赠送三十两银
期刊
一领红船即北辰,百年好梦渐成真。  小康治就今开景,大道施行史绝伦。  总缅先驱功化雨,常鞭后继力描春。  征途信有風兼浪,扑洗锤镰色益新。
期刊
奔跑吧,中国  七月,风飘展为旗帜  庄严而伟大的年份  空气中弥漫红色的基因  歌声越过险阻或高度  有如誓言。我看见城市和  乡村沉浸在喜悦之中  我听见中国,一个古老又  年轻的身影在奔跑,坚韧的脚步 仿佛梦中  的蝴蝶,寻觅花蕊  缤纷的翅膀,抖动初心  奔跑吧,中国  一匹骏马奔驰  始终,扬蹄的尘埃  落在觉醒者的肩上  从上海石库门一路跋涉  红船在嘉兴启航。南昌的枪声  回荡历史
期刊
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我还非常想做成文化基督山或社会罗宾汉,那种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隐在冲动,是我30岁上起兴做游侠史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
期刊
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有一位母亲叫钟招子,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当了红军,只留下最年幼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钟招子与儿子们一一告别,一一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了20多年,她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却没有等来相见之日。  ——题记  你不懂枪  但你把自己变成了一杆枪  把10个儿子中的8个  变
期刊
通过加快数字化进程、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开设人文关怀项目等方式,各国图书馆在传统服务之外,不断赋予自身人文、社会等附属功能,覆盖更多受众,成为贯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空间。  西班牙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推动各年龄层民众阅读  在有马德里“绿肺”之称的丽池公园深处,隐藏着一座小巧精致的图书馆——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以西班牙当代哲学家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命名,于2013年4
期刊
一位高中生的暑假居家生活  秋季开学这天,我给一朋友打了个电话,问他们学校暑假期间组织过什么读书活动没有。他是武汉一个重点高中的优秀班主任。朋友说布置过一篇作文,要求记录自己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选了十数篇有读书内容的微信打包发给了我。下面是一位李姓同学作文——  这是一个特别的暑假。8月2日上午,我家前面不远处的工地上突然来了许多警车、救护车,穿防护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爸爸不停地打电话,嘴里说着
期刊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
期刊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理智与情感》,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这是个相当狭小的题材领域,但却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國现代小说。  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