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当引进多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师生与学生的合作PK,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遴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开辟多渠道的学习训练途径,能有效地唤醒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现代教学模式 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24-02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许多专业已将其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纳入课程设置中。在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用文写作是核心专业课程,文秘专业的学生就更应该掌握并提高应用文写作技能。但是,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应用写作教材亟待改进,2002年高教版已远离时代和学生生活;二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目前普遍采取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学模式即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模式,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心理、生理、动机等内在因素,只是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的讲授;三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应用文规范的格式与语言更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如何规避应用文写作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效?
一、改革教学模式,唤醒课堂活力
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已逐渐沦为八股格调,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因此亟待创新教学模式,以唤醒学生活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笔者曾就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过多次对比,其效果完全不同。现谨就欢迎词写作教学的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从此,不难明晰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倚重学生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改革实践,通过大量的知识技能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笔者以为现代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
(一)可以让学生更乐意、更高效地接受新知。学生认为新的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自己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掌握写作结构与技巧,并不易忘记。
(二)符合新课改要求。新课改大纲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布置任务——指导学习,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师生点评——探究新知,达成共识——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五环节入手,多层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技能。
(三)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在指导学生完成目标任务时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点评时以鼓励为主,极大程度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期使用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变得面目可憎,教师须要有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勇气。除上文例举的 “任务趋动法”外,笔者还常常采用项目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步二议法等,以维持课堂持久的活力。

二、引进竞争机制,创设愉悦氛围
应用文写作具有对象明确化、内容真实化、格式规范化、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个性的张扬,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单调、枯燥、乏味的想法。因此,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呵护其活跃的思维,这是我们必须的追求。
(一)师生课堂PK,激励超越意识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还应是课堂的参与者和表演者。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就训练内容现场PK,既能让学生体会师生“同学”的甘苦,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教学广告语创意时,笔者模拟“玉缘轩”公司征集玉石的宣传广告,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教师个人完成任务,作品展出后由各小组现场评定打分,笔者的“美在玉中现,情在玉缘轩”获得了一致认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再如,在教学新闻写作时,结合北极企鹅数量因全球升温以很快的速度下降的现状,请同学写一则新闻标题,其中一组标题为“气温上限,QQ下限”获得了全体同学的掌声,笔者的“全球变暖,企鹅遭殃”败得心服口服,当时同学们非常激动,获胜的同学高举着老师奖励的巧克力(只要学生胜过老师,老师便奖励该组学生巧克力)欣喜不已。
(二)小组间PK,创设愉悦氛围
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可以让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也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新知的建构;小组PK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常采取“奖励贴笑脸”和“奖励学分”的方法促进小组PK。如,在讲授欢迎词时,八个小组分组完成课堂任务,并由代表上台展示,其中一组上台致欢迎词后,就出现了冷场,老师便用言语激励说:“我们5、4、3、2、1,如果还没有小组上台,今天冠军就是X小组,学分就全奖励给他们。”话语刚落,同学们兴奋地大声倒计时,其他小组不甘落后纷纷上台,立即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展示结束,师生点评,最后根据完成的效果及上台的表现给以评分,并按名次奖励相应的学分,课后在竞赛排名表上为前三名小组贴上大大的笑脸。(竞赛排名表如图1)
(三)小组内学分PK,唤醒参与意识
小组间的合作,虽然可以减轻学生个体面对学习任务的压力,但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偷懒机会。对此,小组内也有必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现在各职业学校均实施学分制,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参与发言和竞争的小组均会依据成绩奖励相应的学分,然后小组内依据各成员参与态度和付出的劳动协商分配(如果小组内各成员平均分配,将取消此次加学分的资格),课后再将各小组的学分分配情况表上交老师审核。(小组学分分配表如图2)
三、遴选生活资源,提升学习兴趣
(一)选择生活化素材,培育学习目的时效性
社会生活是应用文写作的源泉,客观生活中事务管理、人

际交流的需要是应用文写作最直接的起因,一切应用文写作活动都因客观生活的需要而派生,因此,应用文写作课若缺乏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当然毫无活力可言。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1、结合学校系列活动选择素材。如,技能节活动前期,可以组织学生写作通知、计划,活动后期,组织学生写作活动总结、表彰性通报,贺信等,并以展出作品、建议学校采用学生文章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兴趣。
2、结合各种节日选择素材。借助节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机会,同样,节日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素材。如,针对母亲节、教师节,可以学习感谢信、慰问信的写作;针对清明节、圣诞节,奥运会可以学习倡议书的写作,号召大家文明祭祀、合理消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等。
3、结合学生社会生活的事例选择素材。在学生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学生的生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的开幕式,结合开幕式上的发言,学习欢迎词、开幕词、闭幕词、祝词等礼仪应用文的写作。
(二)依托网络技术,丰富学习手段
网络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学习资源、沟通方式以网络形式呈现时,学生们总是感到新奇,且跃跃欲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学习生活中的倦怠与烦躁。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保持兴趣;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将写作任务上传给教师,或者个人交流,或者共同分享,都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课堂活力。
课堂活力,是教师教学的生命;课堂活力,是学生学习的生命。没了课堂活力,所谓技能培养,所谓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都将成为一句口号。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现代教学模式 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24-02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许多专业已将其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纳入课程设置中。在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用文写作是核心专业课程,文秘专业的学生就更应该掌握并提高应用文写作技能。但是,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应用写作教材亟待改进,2002年高教版已远离时代和学生生活;二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目前普遍采取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学模式即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模式,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心理、生理、动机等内在因素,只是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的讲授;三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应用文规范的格式与语言更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如何规避应用文写作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效?
一、改革教学模式,唤醒课堂活力
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已逐渐沦为八股格调,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因此亟待创新教学模式,以唤醒学生活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笔者曾就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过多次对比,其效果完全不同。现谨就欢迎词写作教学的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从此,不难明晰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倚重学生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改革实践,通过大量的知识技能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笔者以为现代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
(一)可以让学生更乐意、更高效地接受新知。学生认为新的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自己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掌握写作结构与技巧,并不易忘记。
(二)符合新课改要求。新课改大纲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布置任务——指导学习,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师生点评——探究新知,达成共识——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五环节入手,多层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技能。
(三)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在指导学生完成目标任务时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点评时以鼓励为主,极大程度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期使用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变得面目可憎,教师须要有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勇气。除上文例举的 “任务趋动法”外,笔者还常常采用项目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步二议法等,以维持课堂持久的活力。

二、引进竞争机制,创设愉悦氛围
应用文写作具有对象明确化、内容真实化、格式规范化、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个性的张扬,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单调、枯燥、乏味的想法。因此,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呵护其活跃的思维,这是我们必须的追求。
(一)师生课堂PK,激励超越意识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还应是课堂的参与者和表演者。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就训练内容现场PK,既能让学生体会师生“同学”的甘苦,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教学广告语创意时,笔者模拟“玉缘轩”公司征集玉石的宣传广告,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教师个人完成任务,作品展出后由各小组现场评定打分,笔者的“美在玉中现,情在玉缘轩”获得了一致认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再如,在教学新闻写作时,结合北极企鹅数量因全球升温以很快的速度下降的现状,请同学写一则新闻标题,其中一组标题为“气温上限,QQ下限”获得了全体同学的掌声,笔者的“全球变暖,企鹅遭殃”败得心服口服,当时同学们非常激动,获胜的同学高举着老师奖励的巧克力(只要学生胜过老师,老师便奖励该组学生巧克力)欣喜不已。
(二)小组间PK,创设愉悦氛围
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可以让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也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新知的建构;小组PK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常采取“奖励贴笑脸”和“奖励学分”的方法促进小组PK。如,在讲授欢迎词时,八个小组分组完成课堂任务,并由代表上台展示,其中一组上台致欢迎词后,就出现了冷场,老师便用言语激励说:“我们5、4、3、2、1,如果还没有小组上台,今天冠军就是X小组,学分就全奖励给他们。”话语刚落,同学们兴奋地大声倒计时,其他小组不甘落后纷纷上台,立即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展示结束,师生点评,最后根据完成的效果及上台的表现给以评分,并按名次奖励相应的学分,课后在竞赛排名表上为前三名小组贴上大大的笑脸。(竞赛排名表如图1)
(三)小组内学分PK,唤醒参与意识
小组间的合作,虽然可以减轻学生个体面对学习任务的压力,但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偷懒机会。对此,小组内也有必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现在各职业学校均实施学分制,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参与发言和竞争的小组均会依据成绩奖励相应的学分,然后小组内依据各成员参与态度和付出的劳动协商分配(如果小组内各成员平均分配,将取消此次加学分的资格),课后再将各小组的学分分配情况表上交老师审核。(小组学分分配表如图2)
三、遴选生活资源,提升学习兴趣
(一)选择生活化素材,培育学习目的时效性
社会生活是应用文写作的源泉,客观生活中事务管理、人

际交流的需要是应用文写作最直接的起因,一切应用文写作活动都因客观生活的需要而派生,因此,应用文写作课若缺乏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当然毫无活力可言。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1、结合学校系列活动选择素材。如,技能节活动前期,可以组织学生写作通知、计划,活动后期,组织学生写作活动总结、表彰性通报,贺信等,并以展出作品、建议学校采用学生文章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兴趣。
2、结合各种节日选择素材。借助节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机会,同样,节日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素材。如,针对母亲节、教师节,可以学习感谢信、慰问信的写作;针对清明节、圣诞节,奥运会可以学习倡议书的写作,号召大家文明祭祀、合理消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等。
3、结合学生社会生活的事例选择素材。在学生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学生的生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的开幕式,结合开幕式上的发言,学习欢迎词、开幕词、闭幕词、祝词等礼仪应用文的写作。
(二)依托网络技术,丰富学习手段
网络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学习资源、沟通方式以网络形式呈现时,学生们总是感到新奇,且跃跃欲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学习生活中的倦怠与烦躁。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保持兴趣;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将写作任务上传给教师,或者个人交流,或者共同分享,都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课堂活力。
课堂活力,是教师教学的生命;课堂活力,是学生学习的生命。没了课堂活力,所谓技能培养,所谓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都将成为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