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丹说得好:“美在于发现。”这种发现,既是指对客观世界,也包括对主观世界即自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自身比发现客观世界更难。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层无形的陈规陋习的茧壳包裹着自己和束缚着自己,因此破茧而出非常困难。所以古代有“白首穷经至死不通”者,今天也有从一技艺终生碌碌无为者。假设衰年的齐白石不大胆革新自己,从清冷奇倔的八大画风中走出而创红花墨叶新路,他也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度过一种风烛残年的余生。一个画家,经过努力,好不容易才找寻到一种能驾驭得住且具有一些独特风格的手法,是抱着这种方法从一而终,还是再创新路,的确没有唯一的答案。如果是一个青年画家,即使他非常有才气,得到过很多赞誉,但是过早固定为一种风格,肯定是死路一条。从古代、近现代的美术发展史已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凡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就是对那种不长进的人的生动描述。
  进入21世纪后,张耀明开始用一种斑驳之美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很快就将他的潜质展现出来,很快就推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于是,张耀明发现了自己。这种发现,一方面体现在,他更自由地调遣他曾积累的美术知识和经验,物尽其用地进入到他的画幅中。例如《海边拾趣》一作,可看到一些现代广告、现代插图的手法;《海湾》《海滩》可看到套色木刻的影子。另一方面体现在,他找到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简而言之就是:重造型而轻描写,重神韵而轻细节,重印象而轻写实,重色彩而轻水墨。如《岛城欧韵》一作,造型准确的建筑与仅有“印象”的树丛、海岸相映成趣;层次丰富的灰调子使画面生动而充满情趣。张耀明这些跳跃着、闪烁着光色的淡彩画幅,是轻柔的,令人看后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他的画中那些斑斑驳驳的用笔、用色,在画面上产生一种特殊效果——金石味,使他的画面显得沉着而不轻浮,凝练而不松散。而金石味这一点,正是许多国画家孜孜以求的。他的作品具有了这一特色,表明了他的画姓“中”而不是姓“西”。因此,他的画理所当然应归入新国画一类。
  艺术必须有创新才有生命。但真正有前途的创新是遵循某一法则进行而不是肆意所为。孔子曰:“(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苏东坡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孔子的“矩”和苏东坡的“法度”,就是某一种法则或规则。这些要求看似是一种约束,实则是已被艺术史所证明的唯一正确的路子。张耀明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的这种新国画中,虽然加入了不少外来艺术的手法与技法,在笔墨的应用上也使用了许多新的手段,但仔细观察,如特有的二度平面关系的处理、形神关系的处理等,依然恪守了中国画的原则。例如,他的《黄山》一作,虽然没有常见的云烟氤氲形式,但那种特有的留白和类似屋漏痕的笔墨效果,也还是将黄山的体量和独有的风貌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水乡》一作中,在表现宁静和充满了生机这一特殊的内涵时,张耀明用他的新手段起到了别的手法不可替换的效果。在今天,出新并不稀奇。出新而能被广泛接受,才是真正的成功。张耀明的新作屡屡在各种场合上得到肯定,尤其是在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他的作品《阳光总在风雨后》获奖后,好评如潮。因此,也很好地证明了他的创新是成功的。
  一种艺术手法的完善需待時日。张耀明这几年的成绩是可喜的,当然还有继续完善的余地和空间。他还需要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证明自己,有今天的基础,再付出一些努力定会成功。祝愿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取得更令人惊喜的成就。
其他文献
劉志杰何人也?经常出入各种书画笔会,书者;又时常往来于河边旷野,钓者。他挥毫泼墨时有朋友戏言:“钓鱼界写字最好的高人,书法界钓鱼最牛的高手。”此非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名士乎?很像大隐于市的东方朔和愿者上钩的姜太公。书与钓有异曲同工之妙,培养高雅的情趣。在动静之间,他游刃有余,各得其乐,书者以文养心,钓者以心养性。  他的书作遍及三晋大地,并以垂钓游历相伴,所到之处,赐墨为宝。20世纪80年代,省城
期刊
墨云原名高润虎,先生寓其名与奇葩的书画有缘,与漫长的心路有分。他的人生真所谓充满诗情画意,在他的书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古人云: “ 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诗人相表里焉。”他以数十年艰辛的艺术探索呈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笔墨意趣。  他的写意花鸟画风之奔放、泼辣、率意不失严谨, 很有文人画味道,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他的画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极富个性的笔墨意趣以及传统写意花鸟画顽强的生命力。中国
期刊
闲堂画馆的书柜上放满了历代书画名家的画册,在很显眼的位置放着一米宽的丛书,这些规格不一的画册是:《儿童国画入门:花、鸟、鱼、虫、禽、兽》《写意花鸟六步画法》《写意国画技法速成》《中国画技法丛书梅、兰、竹、菊》《跟名家学国画:花卉、禽鸟、紫藤、蔬果》《花鸟画谱》等丛书逾70册。分五六个系列,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我收藏于斯,便于欣赏与学习,如有客来便盛情推介一
期刊
褚哲轮(以下简称褚):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讲究传神,像顾恺之所说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和后六朝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比如推荐一个人去当官,要请人来相面。而现代人物画更讲究造型,虽也讲究传神,但我觉得现代人物画的传神和古人的传神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也学古人的传神,但总觉得表达的不是那么回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培增(以下简称孙):我觉得传神是个大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东西。从古至今,传神主
期刊
第一次看到“姜维”两字,眼前首先闪出的是那个智斗诸葛亮,叱诧风云的三国名将形象,其实此姜维并不是彼姜维,但是姜维这个名片已经深深印入脑海。后来随着日趋了解,我感悟到这就像一个千年人物的穿越与轮回,姜维从蜀汉穿越到了现代成了我眼前这个姜维,因为他们同样宅心仁厚、才华横溢和智慧超人,抑或本是一人。  记得初见姜维老师,给我的感觉极具大家风范,他长发飘逸,天庭开阔,形象洒脱不羁,个性仁厚寡言。当时脑海中
期刊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田立胜,画国画二十几年了。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经常出去写生,安安静静地啃了不少书,画画更是作为日课,可以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下了不少功夫。在面临空前创新危机的花鸟画领域,田立胜稳健精进,渐成气象,功夫在画外。我尤其看重田立胜做人之厚道宽博和他笔下溢出的浓浓的富贵气。我所讲的富贵气,不是说穷得只剩下钱的那种土贵族气,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高贵精神和富贵气象,是那种从心底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科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是最难的。首先,花鸟画创作对于笔墨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其以小观大的特性,容不得笔墨的半点含糊和迟疑;其次,花鸟画,对于章法布局、艺术处理手段必须有深入的理解,一花一草,题材看似简单,但如何将简单的题材通过高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笔墨含量和精神境界,这需要画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再次,人物画有客观形象束缚,山水画要千笔万笔反复皴擦,而花鸟画
期刊
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家身上的外化。汉代石雕、画像石给人强烈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整个的汉民族正处于精神的上升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精神和开拓精神。 宋代的艺术品特有宁静、平和、悠远和无垠,是和整个的宋代的社会气质相吻合的,是和宋代社会各阶层所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自信,包容相吻合的;是士大夫阶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期刊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水文化和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我所认为的山水画作品,不是形象逼真的对景翻摹,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唯美工写,而是一种脉源清晰的艺术呈现,是一种自然物象的精神外化。它的基因链条里应该有奇崛、雄浑乃至苍茫的因子。正是基于此,当我读到刘明雷先生的山水作品时,恍然被某种气息所感染,宛若一股暖流袭过心头。  刘明雷先生是近几
期刊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也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发展的特定历史时代里。  耿彬先生学习书法的年代,还延续着清末民国以来碑帖之争的余绪,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墨迹残纸又在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济南,还是以雄强浑厚的金石气的碑派书风为主,像金棻、关友声、任晓麓等先生,还是以堂皇大度的碑派书风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