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气与书卷气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也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发展的特定历史时代里。
  耿彬先生学习书法的年代,还延续着清末民国以来碑帖之争的余绪,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墨迹残纸又在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济南,还是以雄强浑厚的金石气的碑派书风为主,像金棻、关友声、任晓麓等先生,还是以堂皇大度的碑派书风风靡当时,作为后学的耿先生自然深受沾溉。
  碑派书法一般指隋唐以前以碑刻为参照的书法风气。唐以前行草书不入碑,故碑体一般只为篆、隶、楷三体,间有古隶、隶楷等过渡字体。篆书多为青铜器铭文,故后世所言之碑派,实际上包括了书写金文的书法作品。
  帖派书法是指将书法名迹翻刻于木石拓印出来供观赏与学书的范本。帖多为行草书,其自然流畅为之长为碑体之未及处。或曰碑之长正是帖之短,帖之长又是碑之短。一味崇碑,一味崇帖,或难免偏执。因此,碑帖融合成为帖学式微碑学中兴以后,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书家学者们对碑帖实践与反思的选择,也成为碑学之后书法发展的大势所趋。
  将碑体之正、大、严、重与生动活泼的行草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书法实践。因为凝重难以跌宕,正大难以飘逸。而流转的线条要厚重凝涩,同样困难。行草书自性流动,空间起伏变化大,如化用碑体的篆、隶、楷书,不仅在造型上要化用古体,用笔上也要探索特殊方法。若一味沿用篆、隶、楷书笔法,则行草或只能如篆隶楷一样简单排列,难以顾及空间形式的变化;若以帖用笔书写碑体行草,则碑派之篆隶古意很难呈现。
  耿彬先生的书法实践充分体现了碑帖融合的书法趋势,他的书法不仅出入于汉魏以前金石碑刻,又融汇了晋唐法帖以增益用笔的自然灵动,注重研究考古新发现和新出土墨迹,加以深厚学养形成的学问文章之气,其书法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在厚重遒涩的金石气里充盈着郁郁芊芊的书卷气。中国书画最看重的“书卷气”与“金石气”是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内蕴气息与深层品质。
  耿彬先生在碑与帖与墨迹之间尝试着种种融合新创。他的书法作品意趣凝重、朴厚、刚柔相济,有“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美感。耿彬先生书法作品强调笔厚墨实,中锋挥运,元气充溢,雄健沉著,笔力扛鼎,自然充弥浓厚的“金石气”。他的行草用笔厚重生动,郁勃飘逸,偶见涩笔战行,如《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联,《李商隐诗深居俯夹城一首》行书立轴碑意重,既得点画用笔之凝练,又及字形自然變化,与章法的奇宕开阖之变化。耿先生论书云:“清人分隶,郑谷口俊逸,何蝯叟苍拙,金冬心方峻,伊墨卿寬博,陈鸿寿奇古,其佳构往往不可端倪;邓顽伯规度森严,赵撝叔略显甜媚,高南阜左笔偶为如得神助,桂馥翟云升师徒有类馆阁,不足为观。”从他的论书作品可见他的艺术旨趣。有些作品倘若于整体的苍茫凝涩中有一二主笔以挺拔痛快出之,或更显整饬。
  耿彬先生广采约取、碑帖融合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雄强生动的碑学书风新境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笔法形式表现技巧,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又创造性地将墨迹笔法融入金石意趣,是一种自觉主观的审美选择意识和具有相当难度的高雅艺术表现。
  正如著名书学家陈梗桥先生在《借助古人,抒写自己》一文所评价:“耿彬先生研习汉碑,传世汉碑庄重、质朴,突出的特点是气厚。新出土的汉简率意、灵活,笔锋显现,流露出才气,也令人感受到行笔的自如。耿彬先生保留了汉人的气厚,加入了自己的才情,转折之间,出锋、藏锋之间,任意挥洒,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认为耿彬先生的作品,保持着凝重与雄浑,使用着“锥画沙”的传统技法。疾徐随意的行笔,浓淡相间的濡墨,看上去很古,也很现代;不很古,也不很现代。总之,不是临摹,而是创作;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随年岁渐老,日益丰富与变化。他的作品虽以金石气见长,但写得宽博,典雅,有书卷气。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书坛形成了蒋维崧、魏启后二位大家双峰并峙的局面。他们同时提倡以二王为宗,借鉴考古新发现和墨迹,师笔不师刀,形成了当代山东书坛以古典二王的优雅遒媚书风,管领风骚,并与时俱进的格局。从书法风格的嬗变看,山东书坛从五十年代以来的金棻、关友声、任晓麓等黄钟大吕的书风到八十年代以后蒋、魏书风的遒媚雅逸,书风的各领风骚是健康的艺术嬗变。同时,我们要看到书法艺术的风格变化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意气风发,奋发图强,自然需要清新雄强的阳刚书风;改革开放以来百废待兴,宜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自然以流丽安雅为尚;随着当今国力的日益强盛,必然呼唤新的雄健深厚的书风,因此,我相信耿彬先生的书法艺术实践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其他文献
心像、心香、心象、心相、心向、心乡……这是笔者对艺术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过程的自我描述。同一景观,每个人入眼的自然图式(心像)是不同的,产生的情景感动模式及艺术灵感(心香)也因人而异;因发现事物的生命情趣、精神意韵(心象)千差万别,从而有了用画笔揭示和描述这种美好的冲动(心相)也就顺理成章;在含道映物、问琴于弦的创作过程中,真正的艺术家都有用高超技法达到表现极致(心向)的信念与理想,每一件作品的完
期刊
劉志杰何人也?经常出入各种书画笔会,书者;又时常往来于河边旷野,钓者。他挥毫泼墨时有朋友戏言:“钓鱼界写字最好的高人,书法界钓鱼最牛的高手。”此非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名士乎?很像大隐于市的东方朔和愿者上钩的姜太公。书与钓有异曲同工之妙,培养高雅的情趣。在动静之间,他游刃有余,各得其乐,书者以文养心,钓者以心养性。  他的书作遍及三晋大地,并以垂钓游历相伴,所到之处,赐墨为宝。20世纪80年代,省城
期刊
墨云原名高润虎,先生寓其名与奇葩的书画有缘,与漫长的心路有分。他的人生真所谓充满诗情画意,在他的书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古人云: “ 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诗人相表里焉。”他以数十年艰辛的艺术探索呈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笔墨意趣。  他的写意花鸟画风之奔放、泼辣、率意不失严谨, 很有文人画味道,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他的画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极富个性的笔墨意趣以及传统写意花鸟画顽强的生命力。中国
期刊
闲堂画馆的书柜上放满了历代书画名家的画册,在很显眼的位置放着一米宽的丛书,这些规格不一的画册是:《儿童国画入门:花、鸟、鱼、虫、禽、兽》《写意花鸟六步画法》《写意国画技法速成》《中国画技法丛书梅、兰、竹、菊》《跟名家学国画:花卉、禽鸟、紫藤、蔬果》《花鸟画谱》等丛书逾70册。分五六个系列,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我收藏于斯,便于欣赏与学习,如有客来便盛情推介一
期刊
褚哲轮(以下简称褚):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讲究传神,像顾恺之所说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和后六朝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比如推荐一个人去当官,要请人来相面。而现代人物画更讲究造型,虽也讲究传神,但我觉得现代人物画的传神和古人的传神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也学古人的传神,但总觉得表达的不是那么回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培增(以下简称孙):我觉得传神是个大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东西。从古至今,传神主
期刊
第一次看到“姜维”两字,眼前首先闪出的是那个智斗诸葛亮,叱诧风云的三国名将形象,其实此姜维并不是彼姜维,但是姜维这个名片已经深深印入脑海。后来随着日趋了解,我感悟到这就像一个千年人物的穿越与轮回,姜维从蜀汉穿越到了现代成了我眼前这个姜维,因为他们同样宅心仁厚、才华横溢和智慧超人,抑或本是一人。  记得初见姜维老师,给我的感觉极具大家风范,他长发飘逸,天庭开阔,形象洒脱不羁,个性仁厚寡言。当时脑海中
期刊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田立胜,画国画二十几年了。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经常出去写生,安安静静地啃了不少书,画画更是作为日课,可以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下了不少功夫。在面临空前创新危机的花鸟画领域,田立胜稳健精进,渐成气象,功夫在画外。我尤其看重田立胜做人之厚道宽博和他笔下溢出的浓浓的富贵气。我所讲的富贵气,不是说穷得只剩下钱的那种土贵族气,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高贵精神和富贵气象,是那种从心底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科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是最难的。首先,花鸟画创作对于笔墨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其以小观大的特性,容不得笔墨的半点含糊和迟疑;其次,花鸟画,对于章法布局、艺术处理手段必须有深入的理解,一花一草,题材看似简单,但如何将简单的题材通过高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笔墨含量和精神境界,这需要画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再次,人物画有客观形象束缚,山水画要千笔万笔反复皴擦,而花鸟画
期刊
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家身上的外化。汉代石雕、画像石给人强烈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整个的汉民族正处于精神的上升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精神和开拓精神。 宋代的艺术品特有宁静、平和、悠远和无垠,是和整个的宋代的社会气质相吻合的,是和宋代社会各阶层所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自信,包容相吻合的;是士大夫阶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期刊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水文化和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我所认为的山水画作品,不是形象逼真的对景翻摹,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唯美工写,而是一种脉源清晰的艺术呈现,是一种自然物象的精神外化。它的基因链条里应该有奇崛、雄浑乃至苍茫的因子。正是基于此,当我读到刘明雷先生的山水作品时,恍然被某种气息所感染,宛若一股暖流袭过心头。  刘明雷先生是近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