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之心 刻意之作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的诞生,可谓在紫砂壶创制领域里是一大奇迹。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壶顶那颗直径约1.6公分、重13.25克的洁白浑圆的“舍利子”球,在用黄金镂空莲花瓣的镶托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如果用强光照射,这颗洁白的“舍利子”球就会发出如扇面状由里向外层层耀眼的丝状白光,升腾起七彩佛光,十分奥妙神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佛光普照现象,真是令人观后惊叹不已。
  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的设计,可谓别具一格。整把壶犹如一座佛塔或金字塔形,壶底宽大、壶身向上收缩。壶盖至舍利子顶,宛如一尊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整把壶稳重大方,加上讲究的红木底座,再配上冰清玉洁的车磨水晶座,更显纯净之美。这把壶算下来共计七层,正符合佛教中“七级浮图”之意。设计者是中国专家人才库高级美术师唐家生先生,他用了三年时间考察了三十多座寺庙,询问了几十个高僧和尚,查阅了几十本佛教书籍,以虔诚的佛教之心和把对工艺美术二、三十年的热爱融入其中,方能获得如此灵感。
  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不仅在内涵上充分显示对佛教博大精深的信念,在造型构思上也体现中国佛教对佛塔的特殊意义。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中的“大”是从中国大唐盛行佛教而来,“金刚”是佛教梵语中最坚硬无坚不摧的物体,“般若”即是僧人的智慧,“波罗密”意为到达。也就是表达了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无论多大的困难,只要发扬智慧就能达到成功。唐家生先生在国家多个部门举办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汇报展览中,受到了新华社、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工艺美术杂志、茶叶杂志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一致认为这件作品代表了工艺美术和佛教艺术的完美结合,被许多佛教徒称赞为佛教史中的一件珍贵的佛教文化艺术品,也是现代和谐盛世中的一件最能表现工艺美术的作品。
  该壶由多名艺术大师合作而成,整把壶容积1500CC , 高17公分,直径近18公分,全手工制作。紫砂壶上镌刻着逼真的弘一法师的真迹书法字:“南无阿弥陀佛”,另一面刻的是几株风中摇曳的禅竹。这些都体现了陶刻师刀法老到和功底深厚,更显得字美画真。唐家生先生在壶上题写:“禅竹生石旁,舍利也是佛”,道出了佛教徒对舍利的认识,以及对竹石的厚爱。
  壶盖上的金莲花是老凤祥的三名首饰制作大师精心制作的,他们也用居士虔诚的心态去研究设计,大约用了半年时间才精心制作而成,体现了百年老凤祥金银镶嵌工艺的顶级水准。舍利无价,舍利壶更无价,这把创意独特的紫砂壶体现了艺术家丰富的内心创作力和想象力,把陶文化和佛教文化完美结合,这是人类的文化艺术财富,也是人们追求的精神生活。
其他文献
开通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但1994年时,雅昌还仅是一个定位于为画家印刷画册,为拍卖行印刷图录等的企业。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雅昌在其印刷业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艺术品拍卖图文、数据资料和艺术家作品图文资料,于是雅昌创办者拿来做成了雅昌艺术网。  当初的雅昌网只是以提供艺术品拍卖信息和接受咨询为主,如今已拥有综合资讯频道、艺术专业频道、互动社区、电子商
期刊
法国雕塑家阿兰·古戴1970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之后有近30年的建筑师职业经历,参加过多项法国重要的市政建设工程,对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53岁那年,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建筑事务所,从巴黎移居诺曼底乡下,同时期在诺曼底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阿兰·古戴擅长创作大型室外雕塑,在巴黎市中心、诺曼底大区等地的广场上、花园里、教堂前,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个人最
期刊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七届北京文博会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简称中国艺交所)一口气签订了七个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达到250亿元。这是本届北京文博会重点推介的项目组团之一,也是当场签约家数最多、签约金额最大的项目组团。中国艺交所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与北京文博会组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合作方。  中国艺交所此次签约的合作伙伴,包括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北京市海淀区、中
期刊
成立于1979年的“瓷扬窑”是台湾当代书画家创作陶瓷画重要的据点,30年间往来于瓷扬窑的艺术家不下二百人,瓷扬窑也成为众艺术家创作陶瓷画的共同画室,闻名于台湾陶艺界。  一般书画创作在作者停笔签名之后,便算完成创作,而陶瓷绘画则必须经过窑烧才能完成,同时釉彩也非寻常墨汁颜料,必须专人调配、试验才得以使用。因此,绘制陶瓷画的事先准备与事后处理,都须要有专人打点,而在瓷扬窑处理这些繁杂事务的人便是窑厂
期刊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般的极重实际,但又能摆脱外面种种手续与堆砌,超脱一切的束缚,用空灵渊微的方式直入深处.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艺术化。”这是钱穆先生所言。老先生熟识了中国文化的根柢,看透了中国艺术人生的本质。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抑或工艺美术,都是在一片天机中追求自由自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  为此,中国的画家往往是画山未必是山,画水未必是水,他们画画往往是为写胸中逸气,或为
期刊
2012年末,上海工艺美院举办了“璀璨纷繁——吴智苗族银饰大师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有三个部分:一是吴智大师三年来在学院制作的苗族传统银饰作品;二是吴大师的小儿子吴国荣的作品;三是学院首饰专业学生在吴大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这也是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吴智大师第一个作品展,参观者被这些精美的银饰作品深深吸引,赞叹不已。展览体现了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和努力,也引出了对工艺文化传承的思考。  吴智,苗族人
期刊
瓯江之畔、鹤城青田,青山碧翠、溪流环绕,令世人所瞩目的青田石即产于斯。神奇美妙的青田石,造就了一代石雕名家,浙江省玉雕大师,上海青上阁艺术馆馆长吴松标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上海浦建路620号二楼的青上阁石雕艺术馆,是吴松标在上海的工作室及展示室之一。作为上海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艺,近年来吴松标在石雕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吴松标与其兄吴松林合作设计创作的“五千年华夏文化系列石
期刊
《易经》中有一卦,名“涣”,即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风水之流转,形成自然妙盛的肌理,非人工所相及。在龙泉有一位艺术家叫陈爱明,把陶瓷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自然”的纹理,这些纹理或如清泉石上,不濯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陈爱明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泥上留下了痕迹,有形与无形的,带着生命,带着呼吸的痕迹。刀在陈爱明的手中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而是一把可以创造自然与生命的工具,刀与泥土形
期刊
近日读过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拥抱过去,你需要分析;拥抱未来,你得创意。”对于一个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辉煌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留给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吸收养分。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髓得到更深的活用。“走得进,出得来”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突破旧有形态的承载表现方
期刊
雕塑家的创作灵感及冲动源于自然,人们习惯把人之外的一切事物看作是自然,虽然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往往被人们忘却或忽略。说雕塑源于自然如同艺术源于自然是一回事,但有妄念的人往往对此理不屑一顾。其实,艺术源于自然原是一件非常明白的事,不妨从远古人类的各种活动说起。  汉语言文字是源于自然的艺术抽象。“鱼”、“鸟”、“马”、“象”、“人”、“母”;“日”、“月”、“山”、“水”、“木”、“车”,在古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