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回响 现代的旋律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过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拥抱过去,你需要分析;拥抱未来,你得创意。”对于一个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辉煌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留给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吸收养分。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髓得到更深的活用。“走得进,出得来”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突破旧有形态的承载表现方式,只有从那种既定的模式中走出来,把握其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主动地去认识传统,吸收传统,超越传统,才能再造属于当前时代的新作品。
  例如:我的陶艺作品“古风系列器皿”就是吸收了上古时期的传统陶器和青铜器的气韵和精髓,并把体悟到的源自中国古代器物的那种“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朴素和大拙之美在创作中表达出来,于是《古风系列》的一件件作品出来了。这样去做的意义:一、可以把握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艺术,体察其精神(含蓄、质朴、平淡、自然而不雕琢,静穆的美感),让作品生“根”,不至于在现在五花八门的艺术中被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异化,失去最后一种人类对大地,对自然诉说的语言。二、在把握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领悟古代陶瓷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现代陶艺开拓新的表现形式与领域。这一系列作品用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加上吸收传统鬲、洗的鼎足造形形式。在发展中打破传统紫砂工艺品(精工细巧、体量小轻薄、好用)的约束,做得很大、很随意、粘接的痕迹常不去管它让它保留下来,不完全关注它好不好用,制作的时候把它看作是一件有空间、体量的形体来创作,它的形体的每个部位都是根据作者的艺术追求和整体空间需要来处理。
  自古以来有“器以载道”的说法,陶瓷器远远不只有它器用的方面,更重要的还有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面。虽然一些当代陶艺家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显得更艺术,尽量让自己的创作远离生活,总是回避陶艺的实用性,感觉像是作品和“用”有联系,就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本人作为一个生长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陶艺创作者,出于对传统器物的敬意,也是出于希望回到陶瓷艺术出发的原点,重新认识它的真正内涵。所以,在创作陶艺作品中,器物总是一个不断运用的形式。我的看法是,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陶艺作品虽然是以“用”为形式的,但“用”在这里却并不是第一位。陶瓷器物不仅可以用,它还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我们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用具已多得数不胜数,机器生产的器物已经进入我们所有生活空间的今天,希望当代陶艺家创作的器物,能使人们仍然感觉到手工时代的那种人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亲和力和拙朴之美,以及所溶入在器物中的许多情感。
  艺术都是由人创造的,而又为人而创造。艺术家生活的环境、成长历程、个人气质修养和水平高低各不相同,在作品表现上就有着千差万别。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与精神演绎在泥土的千变万化中体现无遗。创作实际上就是陶艺家对生活独具慧眼的洞察、独特的感受和与众不同语言的泥土言说方式。在众多热衷于“求新求奇”理念从事陶艺创作的风尚下,坚持自己的审美情趣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并要让泥土与审美情趣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作品弥漫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寓道于器。例如:我的创作在器皿造型方面,不用复杂的造型,而以简单干脆方正的或圆柱的造型作身桶和四个足角组成不同造型。在这简洁的形体上进行既自由又讲究的处理:如敲片成型制作中,粘接后常不再处理,就保留清晰的自然痕迹,形体线型上力求有曲与直,软与硬,平缓与转折的对比和变化,让整个器皿给人感觉很质朴、厚重、墩实、正气、稳重、有力度,传达一种饱满的生命张力。在器皿表面釉色方面上,为了使作品体现我的审美追求,不用太亮丽的色彩(像美国人陶艺作品大多用的色彩),而用钢丝做出的有次序感的一排排线条,这种机械表面肌理通过釉色的覆盖,造成若隐若现的流动的视觉效果。亚光乳浊釉这种釉不太亮丽,没有丰富的色彩和光泽,但这种含蓄朴实的釉色正好造成了符合我的审美追求(质朴、厚重、含蓄)的视觉效果。
  作为运用传统创作材料的现代陶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它的挑战是以手工性个体创造为基本特征的陶瓷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很难和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相抗衡,如何能在以机械复制和重复为特点的当代工业文化鞭长莫及的地方发掘自己的一席之地。它的机遇是现代陶艺受到各种当代艺术思潮影响,陶艺也成为一种十分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它和当代其他艺术样式并肩而立。陶瓷艺术已不仅是实用品的概念,而是整个现代艺术的一部分。
  现代陶艺创作面对挑战与机遇,如何前行?我认为陶瓷媒介在当代艺术中最具个性的优势是它的文化身份,以及它和本土文化之间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问题以及当代生活方式、当代科学技术、当代审美理念、视觉体验等,突破旧有形态的承载表现方式,从那些既定的模式中把握其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主动地去吸收传统,超越传统,使传统的精髓得到更深的活用,再造属于当前时代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陶艺作品。具体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两点:一、创作者以个体出发,作品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及生命价值的思考;其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审美意识反映当代艺术的趋向。陶瓷艺术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陶艺创作要与时俱进、道器并重。二、对作为精神载体的材料语言和形式语言不断完善,形成各自的风格。现代陶艺创作的特性之一就是对于个性的崇尚。因为艺术应崇尚创新,没有人会反对艺术的个性,更没有人会否认它是艺术的生命线。现代陶艺以特殊的面貌出现,它是现代艺术发展中一个新的艺术形态。
其他文献
磁州窑瓷,宋、金、元时期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所产瓷器以风格豪放,民间色彩浓郁而著称。  磁州窑烧制地河北邯郸市磁县观台镇、彭城镇等地,因宋属磁州,故名。磁州窑由漳河和滏阳河两大窑区组成,先后产生观台窑、治子窑、北贾壁窑、临水窑、东艾口窑、观兵台窑、荣华寨窑、南莲花窑、彭城窑等17个窑址。磁州地区早在7千年前就始烧,并开创“磁山文化”。磁州窑自五代末年便进入鼎盛时期,经宋、金、元一直持续至明清。
期刊
神龙悠忽摆尾而去,接着我们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比如在《山海经》中就经常提到蛇:“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据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所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
期刊
开通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但1994年时,雅昌还仅是一个定位于为画家印刷画册,为拍卖行印刷图录等的企业。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雅昌在其印刷业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艺术品拍卖图文、数据资料和艺术家作品图文资料,于是雅昌创办者拿来做成了雅昌艺术网。  当初的雅昌网只是以提供艺术品拍卖信息和接受咨询为主,如今已拥有综合资讯频道、艺术专业频道、互动社区、电子商
期刊
法国雕塑家阿兰·古戴1970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之后有近30年的建筑师职业经历,参加过多项法国重要的市政建设工程,对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53岁那年,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建筑事务所,从巴黎移居诺曼底乡下,同时期在诺曼底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阿兰·古戴擅长创作大型室外雕塑,在巴黎市中心、诺曼底大区等地的广场上、花园里、教堂前,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个人最
期刊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七届北京文博会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简称中国艺交所)一口气签订了七个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达到250亿元。这是本届北京文博会重点推介的项目组团之一,也是当场签约家数最多、签约金额最大的项目组团。中国艺交所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与北京文博会组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合作方。  中国艺交所此次签约的合作伙伴,包括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北京市海淀区、中
期刊
成立于1979年的“瓷扬窑”是台湾当代书画家创作陶瓷画重要的据点,30年间往来于瓷扬窑的艺术家不下二百人,瓷扬窑也成为众艺术家创作陶瓷画的共同画室,闻名于台湾陶艺界。  一般书画创作在作者停笔签名之后,便算完成创作,而陶瓷绘画则必须经过窑烧才能完成,同时釉彩也非寻常墨汁颜料,必须专人调配、试验才得以使用。因此,绘制陶瓷画的事先准备与事后处理,都须要有专人打点,而在瓷扬窑处理这些繁杂事务的人便是窑厂
期刊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般的极重实际,但又能摆脱外面种种手续与堆砌,超脱一切的束缚,用空灵渊微的方式直入深处.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艺术化。”这是钱穆先生所言。老先生熟识了中国文化的根柢,看透了中国艺术人生的本质。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抑或工艺美术,都是在一片天机中追求自由自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  为此,中国的画家往往是画山未必是山,画水未必是水,他们画画往往是为写胸中逸气,或为
期刊
2012年末,上海工艺美院举办了“璀璨纷繁——吴智苗族银饰大师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有三个部分:一是吴智大师三年来在学院制作的苗族传统银饰作品;二是吴大师的小儿子吴国荣的作品;三是学院首饰专业学生在吴大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这也是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吴智大师第一个作品展,参观者被这些精美的银饰作品深深吸引,赞叹不已。展览体现了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和努力,也引出了对工艺文化传承的思考。  吴智,苗族人
期刊
瓯江之畔、鹤城青田,青山碧翠、溪流环绕,令世人所瞩目的青田石即产于斯。神奇美妙的青田石,造就了一代石雕名家,浙江省玉雕大师,上海青上阁艺术馆馆长吴松标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上海浦建路620号二楼的青上阁石雕艺术馆,是吴松标在上海的工作室及展示室之一。作为上海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艺,近年来吴松标在石雕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吴松标与其兄吴松林合作设计创作的“五千年华夏文化系列石
期刊
《易经》中有一卦,名“涣”,即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风水之流转,形成自然妙盛的肌理,非人工所相及。在龙泉有一位艺术家叫陈爱明,把陶瓷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自然”的纹理,这些纹理或如清泉石上,不濯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陈爱明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泥上留下了痕迹,有形与无形的,带着生命,带着呼吸的痕迹。刀在陈爱明的手中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而是一把可以创造自然与生命的工具,刀与泥土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