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雕塑的艺术抽象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家的创作灵感及冲动源于自然,人们习惯把人之外的一切事物看作是自然,虽然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往往被人们忘却或忽略。说雕塑源于自然如同艺术源于自然是一回事,但有妄念的人往往对此理不屑一顾。其实,艺术源于自然原是一件非常明白的事,不妨从远古人类的各种活动说起。
  汉语言文字是源于自然的艺术抽象。“鱼”、“鸟”、“马”、“象”、“人”、“母”;“日”、“月”、“山”、“水”、“木”、“车”,在古文字中(甲骨文与金文)是象形字。“象”的本意指大象。另外,“象”也有相似的、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模仿;“象”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这里,“象”与“形”,“象”是物象,“形”是形态。汉语言文字的造字过程,就是对物象形态的抽取,抽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取其事物的主要部分(事物的轮廓、结构、形态、意向等等),进行抽象概括,这就是一种“初级抽象”过程。此后,篆、隶、行、草、楷书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对原来较初级的抽象提升到更高一级的艺术抽象。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正说明它具有一种可称谓艺术的抽象,它源于自然事物,却成为高于自然的人的艺术。在西方,尤其在德国,他们喜欢中国书法艺术,认为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抽象艺术。
  音乐与舞蹈是源于自然的艺术抽象。远古时的人类,源于自然的音乐与舞蹈同源。今天,在极为罕见的某些原始部落仍能见此情景。在那里,没有音乐的舞蹈与没有舞蹈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音乐与舞蹈,就一般意义上讲,是在时间的运动中,表达人的情绪或思想内容的艺术。音乐、舞蹈在时间中运动,高、低连接构成旋律,长、短交替形成节奏;强与弱、静与动,都在时间中进行。通过形态动作与乐音旋律传递某种情绪冲动或无名的、下意识的思想内容。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是对孔雀各种姿态的提炼,“提炼”即抽象概括。这种艺术抽象具有情绪内容,通过比喻、隐喻、显喻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含义。这种艺术抽象过程,即是对事物的、运动的、力量的、情绪的、精神的抽象过程。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管弦乐组曲,则是通过乐音来“塑造”音乐形象。在运动中,对各种动物的体积、运动速率,进行联觉、联想、统觉等一连串的大脑活动,而这一活动即是艺术抽象的人的思维活动。我们说,人通过自然,进而对自然 事物(包括人本身)的感知、认识,从中获得感知经验,使我们能够理解这种艺术抽象,欣赏艺术作品。
  绘画与雕塑是源于自然的艺术抽象活动的产物。远古人类是这样,今天也同样如此。绝对地讲,即便“最具象”或“最写实”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也毫无例外地是艺术抽象的产物。从中外原始“岩画”、古代石刻、玉雕,到水墨画、油画,再到形形色色的当代绘画与雕塑,甚至包括无限多的当代艺术,都是不同程度,不同台阶的艺术抽象的发展过程。原始岩画中的动物、人物,古代石刻中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鱼、玉鹞,宋元山水画卷,八大山人朱耷,齐白石等。无不说明艺术抽象在绘画与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抽象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有自己的文化历史的最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
  艺术总是抽象的和象征的。对雕塑而言,它用视觉组织和立体感来诉诸人的感受性。艺术抽象过程,即从知觉着手到表象,或从知觉着手到想象,并打破知觉形象,从而在非表象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视觉形象。通过艺术抽象,提取、抽离、平衡、均称、比例、高低、节奏、静止、运动如此等等。雕塑家不仅把可见的东西,同时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雕塑艺术本身是“固定的运动”,并且通过这一运动而为人可觉察。创作的冲动源于自然,经过雕塑家的一系列艺术抽象,展开、完成他的艺术作品,直至返回到它的源泉为止。它的源泉就是艺术家的眼睛与心灵,眼睛观照外在自然事物,心灵对外在事物的发现、领悟:赞颂或鄙视、仇恨或爱意、喜悦或悲伤、排斥或同情,如此等等。雕塑作品试图让观众回到自然,但并不仅仅是自然的表象,而是自然的真实,与艺术家有着相同的发现或思绪,达到共鸣。
  艺术抽象在当代艺术中,是否还有它的存在意义,或者说,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创造,是否还存在或需要艺术抽象活动的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必相信无中生有的艺术创造,我们不会认为路边一条在吠的狗是一件艺术作品。前者讨论的是有否源,后者因为是一件外在于我们,并且没经过艺术抽象的自然事物。面对很多当代艺术作品,许多人看了表示不知所云,不知所以然,这并不难以理解。其原因在于,众多当代艺术作品,旨
  在传递或告诉人们更多的是精神、观念、概念、思想等更为抽象的理念。这更需要我们运用艺术抽象的多种方式方法去认识与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与思想。用具体的物象或物质材料去表现或倾诉抽象的观念与思想,这就需要观众同样走一条路。即从视觉到的物象,去感受或思考其中的“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抽象的观念、某种情绪、一种手段或方法、精神活动,或者是某种信仰、人的下意识。
  总之,从我们看到作品的一刻起,我们也必须经历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系列艺术抽象的活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接近艺术所要传递的东西,与它产生共鸣,或者是抗拒它。
其他文献
神龙悠忽摆尾而去,接着我们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比如在《山海经》中就经常提到蛇:“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据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所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
期刊
开通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但1994年时,雅昌还仅是一个定位于为画家印刷画册,为拍卖行印刷图录等的企业。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雅昌在其印刷业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艺术品拍卖图文、数据资料和艺术家作品图文资料,于是雅昌创办者拿来做成了雅昌艺术网。  当初的雅昌网只是以提供艺术品拍卖信息和接受咨询为主,如今已拥有综合资讯频道、艺术专业频道、互动社区、电子商
期刊
法国雕塑家阿兰·古戴1970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之后有近30年的建筑师职业经历,参加过多项法国重要的市政建设工程,对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53岁那年,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建筑事务所,从巴黎移居诺曼底乡下,同时期在诺曼底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阿兰·古戴擅长创作大型室外雕塑,在巴黎市中心、诺曼底大区等地的广场上、花园里、教堂前,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个人最
期刊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七届北京文博会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简称中国艺交所)一口气签订了七个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达到250亿元。这是本届北京文博会重点推介的项目组团之一,也是当场签约家数最多、签约金额最大的项目组团。中国艺交所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与北京文博会组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合作方。  中国艺交所此次签约的合作伙伴,包括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北京市海淀区、中
期刊
成立于1979年的“瓷扬窑”是台湾当代书画家创作陶瓷画重要的据点,30年间往来于瓷扬窑的艺术家不下二百人,瓷扬窑也成为众艺术家创作陶瓷画的共同画室,闻名于台湾陶艺界。  一般书画创作在作者停笔签名之后,便算完成创作,而陶瓷绘画则必须经过窑烧才能完成,同时釉彩也非寻常墨汁颜料,必须专人调配、试验才得以使用。因此,绘制陶瓷画的事先准备与事后处理,都须要有专人打点,而在瓷扬窑处理这些繁杂事务的人便是窑厂
期刊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般的极重实际,但又能摆脱外面种种手续与堆砌,超脱一切的束缚,用空灵渊微的方式直入深处.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艺术化。”这是钱穆先生所言。老先生熟识了中国文化的根柢,看透了中国艺术人生的本质。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抑或工艺美术,都是在一片天机中追求自由自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  为此,中国的画家往往是画山未必是山,画水未必是水,他们画画往往是为写胸中逸气,或为
期刊
2012年末,上海工艺美院举办了“璀璨纷繁——吴智苗族银饰大师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有三个部分:一是吴智大师三年来在学院制作的苗族传统银饰作品;二是吴大师的小儿子吴国荣的作品;三是学院首饰专业学生在吴大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这也是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吴智大师第一个作品展,参观者被这些精美的银饰作品深深吸引,赞叹不已。展览体现了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和努力,也引出了对工艺文化传承的思考。  吴智,苗族人
期刊
瓯江之畔、鹤城青田,青山碧翠、溪流环绕,令世人所瞩目的青田石即产于斯。神奇美妙的青田石,造就了一代石雕名家,浙江省玉雕大师,上海青上阁艺术馆馆长吴松标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上海浦建路620号二楼的青上阁石雕艺术馆,是吴松标在上海的工作室及展示室之一。作为上海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艺,近年来吴松标在石雕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吴松标与其兄吴松林合作设计创作的“五千年华夏文化系列石
期刊
《易经》中有一卦,名“涣”,即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风水之流转,形成自然妙盛的肌理,非人工所相及。在龙泉有一位艺术家叫陈爱明,把陶瓷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自然”的纹理,这些纹理或如清泉石上,不濯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陈爱明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泥上留下了痕迹,有形与无形的,带着生命,带着呼吸的痕迹。刀在陈爱明的手中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而是一把可以创造自然与生命的工具,刀与泥土形
期刊
近日读过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拥抱过去,你需要分析;拥抱未来,你得创意。”对于一个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辉煌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留给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吸收养分。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髓得到更深的活用。“走得进,出得来”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突破旧有形态的承载表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