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字及专业文字看江枫先生的文字理论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v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枫先生的论文《拼形表意——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下简称“江文”[1])包含许多创见,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就自己稍微有所涉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和专业文字为江先生的大作提供些许佐证材料。并以此短文祝江先生80大寿。
  
  一、前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记录语言是文字唯一存在的理由”,这两句话是索绪尔针对拼音文字说的,本来明确除外了表意的汉字。但长期以来,却被我国部分语言学家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当作公理,当作圣旨,当作论说汉字落后的根据,当作是把持反对意见者打成伪科学的法宝。“拼音化——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这一论断也和索绪尔的上述言论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不少语言学家醒悟到西方语言文字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的汉语、汉字;不少语文学家开始基于汉语、汉字的丰富、独特事实进行新的探索。可惜的是,至今中国语文学界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没有正常展开,某一些执掌话语权的人实际上还在坚持汉字拉丁化,压制、限制不同意见。江先生以自己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者作风和大无畏的勇士气概写出这篇大作。首先,他追根溯源地点破索绪尔的话原本仅仅是针对拼音文字的。这一点,虽然有人早些时候已经指出过,但作为翻译大家的江先生,把索绪尔相关言论上下文完整、准确地译介出来(见“江文”一),对于中国广大关心汉字、汉语而又无法阅读索绪尔原著的人,还是莫大的好处。“江文”三指出的事实重要而又十分耐人寻味:几种中国当代权威辞书都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两个英文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倒都没有采信索绪尔这种说法。自然,“江文”最具新意、最重要的还是四、五和结语。他论证了文题所概括的“拼形表意——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指出“汉字是形源表意文字;西方拼音文字是音源表意文字”。这部分材料是翔实的,论说是充分的。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一些情况
  
  1.传统文字的拉丁化风雨。上世纪50年代,随着汉语拼音化浪潮,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同样也经历了一次改革风雨。有传统文字的民族,如蒙、藏、维、哈、朝,都使用拼音文字,也曾经考虑过拉丁化问题。文字改革专家通常认为:拼音文字改换字母并不是文字性质的根本改变,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但中国的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如此。先看藏文,藏文虽然是拼音文字,字母只有34个(辅音30,元音4),但拼写形式却不像英文那样的线性,而是双向的。一个音节的书面表达,其高度和宽度都不等长[2]p80。这使得藏文拉丁化不那么简单。朝鲜文(谚文)虽然也是拼音的,但历史上其音节一直也是拼组成方块形。这也和英文的线性拼写相距甚远。似乎只有蒙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与拉丁拼音的英文相似处多些。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确实实现了短暂的拉丁化,都有大约20年的拉丁化新文字试行、推行的时期;80年代中期又恢复为阿拉伯字母的老文字。这被一位著名语文学家称为是新中国文字改革中两次重大失败中的一个(另一个失败是“二简”的被否定)。此期间内蒙自治区领导和语文学家抵制了拉丁化,保持了传统蒙古文的连续使用。我曾经认真请教过几位蒙古语文专家。他们告知:蒙古语言有四大方言区,内蒙有个四区协作的语文机构。传统蒙古文也具有各方言区通用的特点。由于长期使用,蒙古文中许多词、词根,对于使用者已经具有见形知意的特点,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蒙古文的书写一般以词根为单位,相当于词根词。这种词根词一般有独立的意义,在词典中往往被列为主词条,书写时用空格与前后分开。这种连写的词根称作“字”[2]p70。新拉丁化蒙文,将会与外蒙古的斯拉夫蒙古文一样,仿效英文的分词连写。蒙古学者和民众不愿意把老蒙文改换为这样的新蒙文。说到这里,我想引“江文”五中的两段话。一段又是江先生从索绪尔的原著里“发掘”出来的:对于常用的和熟悉的词,其书写形象就获得了表意价值。另外一段是江先生自己的概括:“前缀、后缀、词干,或者是词首、词尾、词根就是拼音文字经过长时间使用形成的文化积淀,结晶出来的表意词形,也是拼音文字演变成形意字符的明显表征”。我想,蒙文的这个事实当可作为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的佐证吧。这里的情况在拼音文字里是极为个别的特例吗?其实英文这种最著名的拼音文字,许多人在阅读时,也并非都默读后才知道意义。江先生已经发现索绪尔本人是肯定这一事实的。
  2.创制拉丁化新文字。没有流通较广传统文字的民族则提出创制拉丁化新文字问题。上世纪50年代起,新中国曾积极为这些民族设计、推行拉丁化新文字。据统计,被正式颁布推行的就有17种之多。这些文字制定,有着很程序化的方法:语言调查,确定其音系,找出全部声母、韵母,用拉丁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每个声母、韵母,规定分词连写和标点符号。这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成熟的”新文字设计法。许多这样的新文字,已经有了大约40—50年的历史。按照早期汉字拼音化改革家王照所说:用拼音文字的儿童,“解语之年,既是能文之年”,又按照鲁迅先生所说“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与低能者外,就都能写得出,看得懂了”。实际情况如何呢?少数民族地区,似乎完全没有因为拉丁化新文字的使用而促成文化迅速、广泛发展的局面,远没有获得拼音改革先哲们所期待那样巨大好处。在许多民族地区学汉文的小学更受欢迎。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包括推行拉丁新文字的干部,也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汉语小学读书。在1991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给国务院的请示里,明确提出:新文字“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欢迎的,应该尊重群众意愿,不要勉强试行”,“提倡没有文字或没有通用文字的民族选择一种现有适用的文字”,不再普遍去设计、推行拉丁化新文字。[3]p36
  3.汉字式少数民族文字。中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后来设计推行拉丁化新文字的民族,许多都曾经流行过汉字式的民族文字。文献[5,6]有详细的综述。周有光先生给出18种汉字式文字或由汉字演变出的文字。其中除日文、朝鲜谚文和喃字外,都是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5]。陈其光先生的汉字系文字[6],含表意字17种(含日、韩、越3种),表音字9种[4]p37。许多产生于唐代,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唐宋两朝是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国家影响巨大。他们首先借用汉语书面语,然后借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产生了一批用汉字书写的非汉语文献。为了弥补借用汉字的不足,在汉字的影响下创造了书写母语的本民族文字。这就出现了汉字文字的支系,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国少数民族的这种汉字系文字基本都没有获得通用的、主导地位。但在新中国成立时,民间仍有应用。
  4.被忽略了的可能途径。在上世纪50年代起的拉丁化浪潮期间,为少数民族创制拉丁化新文字也是浪潮的一部分。因为当时汉字自身已经前途难料、命运难保,拉丁化就成了当时的唯一选择。当创建和使用中大量未能预见的问题不断困扰的时候,就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蒙古族语言学家清格尔泰先生(曾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人大常委会委员),就曾以多种方式提倡“汉字+字母”式的民族文字。它很类似日文。由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多数与汉语属于同一语系、语族,语言都缺少形态变化,语素都大多是单音节的,这使得“汉字+字母”式的民族文字极可能比日文更好、更有效、更便捷。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族、其他民族大杂居,自己小聚居的;许多少数民族方言差异大。这种“汉字+字母”式的民族文字有利于解决方言差异,有利于紧密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学习民族语的同时就学会了最常用的一两千汉字,更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语言负担。许多学者指出,这种类型文字不仅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现今仍能看到它的某种雏形。根据[7 ,8]报道,广西有一种用壮语直接朗读汉字书报的方法,用在向群众读汉字文件,甚至中小学教学课堂上。广西有的私塾先生,教授汉文版四书五经,但自己并不大会说汉语[9]。这表明:像在日本那里用日语教授、学习汉字版中国古典文献的事,在中国民族地区也并不罕见。汉字的超语言应用,在古今中外都有丰富的事实依据,但这却没有被承认。长期以来,汉字的超语言使用这种现象,这种方法没有受到承认,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得到支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记录语言是文字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两片遮挡了某些语言学家双眼的、小小的但“颇有魔力”的树叶。
  
  三、关于专业文字的一般概述
  
  1.关于专业文字。计算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进展,提示我们从更广的范围考虑文字的分类。通常语言学家所特别关注的是与各个民族语言关联的那种文字,如英文、汉文、日文等。在信息技术界称此类为自然语言文字。我把下列的称为专业文字:国际音标系统,乐谱(简谱、五线谱),棋牌谱,化学公式,数学公式,程序框图,程序语法图,电子线路图,等等。
  2.关于文字的形成和习得。自然语言、文字的形成,就社会整体而言,是人类漫长社会中“自然形成”、“约定俗成”的。就个体来说,自然语言最初是从母亲那里“不知不觉地”学到的,而后通过普通教育提高;自然语言的文字也主要通过普通教育提高。
  而专业文字,就整个社会来说,是在专业技术发展中形成的。其语言符号元素、结构规则,比自然语言留有更多的个别人物、专家发明创造的痕迹。在许多方面,专业语言都带有人工语言的特点。就个体来说,专业语言是通过专业教育习得的。
  3.语言文字的民族性、地域性或国际性、专业性。自然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通常总与某民族语言关联。自然语言还有很强的地域性,方言差异就是一种地域差异。专业文字很少民族性、地域性,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国际性。一种专业文字,在专业内是国际通用的,不分地域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一种专业文字的初期阶段,可能在不同民族有不同形式(如记数法、乐谱),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合理的、科学的、方便高效的总是很快扩大自己的领地,实现国际的统一。
  4.文字的声音属性。自然语言,就现今世界上主要语种来说,都有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专业文字的形、义属性是普遍具有的,声音属性则有不同情况。一般说来:专业文字与语音无关,或顶多是弱相关。数学公式可划入和语音弱相关的一类。棋牌谱、化学公式、程序框图、程序语法图、线路图则可以划入与语声无关的一类。它很难用口头语言描述。对这类专业文字,说有声语言是第一性,书面表示是第二性,绝对荒谬。而乐谱的声音属性是重要的、本质的,但这种声音可以是和自然语言语音无关的(无歌词的声乐、器乐),也可以是和自然语言语声迭加的(配了歌词的声乐、器乐)。
  5.文字的字形属性。自然语言文字的字形,尽管有种种差别,但都可区分出相对独立的个别字符字形。而平面版式,都可由线性字符串经过简单的分行、分段、分页、分栏等操作获得。版面表现上主要是单向成行性和整版的大体均一性。专业文字的平面表示,也有种种不同形态,但基本上都不是线性的,基本上都不只是单向成行性,整版表现有明显不均一性。不同局部间差异性较大。这是专业文字难于与线性的语音完全协调、一致的根本原因。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1]见《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235—259页,华文出版社,2009
  [2]戴庆厦、许寿椿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字与电脑信息处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3]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1949—1995)
  [4]许寿椿主编《文字比较研究散论—电脑时代的新观察》,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5]周有光《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演变》,《见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或[2]8—27页
  [6]陈其光《汉字系文字》,《文字比较研究散论—电脑时代的新观察》26—38页
  [7]班绍《汉字在壮语中的一种特殊读法》,《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8]张公瑾《文化环境与民族语文建设》,《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9]谢建猷《广西陆西村壮族私塾所读汉字音》,《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10]尹斌庸、苏培成《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一、引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文化的发展,新的词语会不断产生,这其中有普通话词语,也有方言词语。长沙方言的方言字“策”([ts’?藜41]),随着湖南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的热播,而为广大的湖南观众所熟知,并正向更广的范围蔓延。“策”在长沙方言中与另一个方言词“扯”为同音词,读为[ts’?藜41]。于是出现了“策”、“扯”混用的情况,两者的使用率都非常高。且看下面的例子(本文中语料
期刊
福建人民出版社继1982年出版《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之后,又于2006年12月隆重地推出了由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闽南方言大词典》,为语言学界,尤其是方言学界又做出了新的贡献。作为一位闽南方言研究的老工作者,我一方面向作者和编者们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又向他们表示感谢,谢谢他们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别有新意的方言工具书。我承蒙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担任了本书的特邀编审,因
期刊
区域科学、区域主义从旧到新,经历了诸多变脸,取得了诸多突破。沃尔特·艾萨德在十几年前指出“区域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最新学科”,它“采用多重分析与实践研究的综合方式,从地域和空维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仔细、耐心的研究”,并对“区域学”下了多个定义,将区域学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①区域科学中“区域”的概念,是指包含“地理空间因素的人类活动”②,当然也包括人与社会。区域主义重视空间对人类
期刊
《汉语熟语通论》(修订本)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该书是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武占坤教授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与理论研究,厚积薄发而写成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一部力作。  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思路新、阐发广、论述深。  先说思路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版的一些谈汉语熟语方面的文章,多是作为《现代汉语》、《汉语词汇学》中一个章来讲述熟语的,还有的把它分别写于专著,专著研究自然有专著水平,或写
期刊
修辞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科学,人们不论是执笔为文,还是开口讲话都会涉及修辞问题;修辞学又是一门比较难于掌握的科学,因为修辞不仅关系到语言结构系统的复杂性,还关系到语言表达功能、表达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交际语境的复杂性。修辞“无处不在”,亦即修辞活动造成的影响,渗透在日常交际领域的每一环节,表现在语言交际的一言一语里。武占坤先生的《汉语修辞新论》就是从实用出发,高屋建瓴的从多角度对修辞学进行了界定,从多
期刊
编者按:江枫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几十年来,在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翻译等领域耕耘不辍,成果甚丰。今年适逢江先生八十华诞,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特联合主办“江枫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以为江先生祝寿,而促进学术研究、文学与翻译事业的发展。主要议题为:一、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二、近代史著作翻译与研究;三、外国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研究;四、语言文字学研究。研讨会业于200
期刊
江枫先生在其大作《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一书中,庄严宣布:  “汉字以字形表意、拼装表意构件以造新字的道路,是人类各种文字殊途同归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只要有共同方向,就绝不是拼音,而只能是:拼形表意!”  这就把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拼音化的错误结论,完全颠覆了。  人类文字的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口说语言与文字尚未结合以前,即“文字与语音结合以前,
期刊
一、江枫先生从理论上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    文字改革的总方针是“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根据这个总方针成立的,而且是按照这个总方针进行工作的。  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一些专家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使用拉丁字母制定出一个拼音化的文字方案,取名为《汉语拼音方案》。  因为这个拼音文字方案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设计的,所以使用这个文字方案的中国人必
期刊
1. 引言  在机械化时代,汉字文本的编辑加工明显地比英文繁难、低效。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也是汉字拼音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或根据。现在汉字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脑化处理。但这种电脑化处理,是在英文电脑化之后,是大量借用了英文相关技术情况下完成的。换句话说,具有文字处理功能的电脑最初是为了解决英文问题设计的,而后才扩展用于汉字。汉字一个字符要用两个字节,比一个英文字母用一个字节多了一倍;汉字字量庞大,字形
期刊
有幸结识江枫先生已多年,但一向只知其为翻译大家,笔下工夫十分了得,近年才知他对语言文字理论也有深究,远见卓识,精论高义,足令某些语言文字学家汗颜。今日盛会庆贺江先生八十华诞,如只论其他而不及其在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将为一大缺憾。仆虽不才,愿略陈所知,以公同好。  江先生论语言文字的文章并不多,但目光如炬,立论精警,鞭辟入里,敢言人所不敢言。其论点概括言之,可谓三“不承认”、两“主张”。三“不承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