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知道吗?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18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分享
  案例1:刚升入高一的小伟(化名)对我说:“老师,我思考了好几天了,我准备辞去班长的职务啦。”我真诚地回应道:“那真的很遗憾,因为我觉得你是这么一个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你们班主任也应该很惋惜。”“她会这么想吗?才不会呢!我感觉她恨不得我们都辞职,在她眼里,我们都是垃圾,没有一个是材料!”
  案例2:一位小学三年级男生的妈妈十分苦恼:她的孩子常常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自我过滤掉,根本不和家长交流,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很快会遗忘掉。学校发生的很多事情,母亲都是通过其他同学以及同学家长了解到的。母亲自知孩子的纪律和学习习惯不好,所以也不敢和老师多谈,怕老师认为自己是庇护孩子;不谈吧,有些问题确实又很严重,做母亲的也担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解读
  在进一步和案例1中的小伟同学交流后得知,新换的班主任是从一所重点校调来的,言谈举止间时常流露出对以往学生的赞赏以及对现在学生的不满。一天上课时老师提问以前的知识,全班没有一个人发言,老师有意无意地说了句:“难怪你们坐在这里上课,连这都不会,能坐在这儿就已经不容易了!”全班一下子变得分外寂静,空气就如同被冻结了一般。大家私下里给班主任起了一个外号:灭绝。
  客观地说,这些学生的确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教师说出这番话,就明显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与疏离,影响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案例2中的那位母亲给我讲了孩子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两个故事。一天,孩子把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掉在地上,弄脏了地面,老师让他马上清理。孩子跟老师说自己没有抹布,老师说:“我不管你怎么着,我只要你弄干净。”孩子就用校服擦了地。另一件事情发生在学校中午休息时,孩子用胶条封住自己的嘴,引来很多同学的哄堂大笑,老师愤怒之余,就让孩子站在班级门口的楼道里展览……
  “校服擦地”事件,老师的解释是:“他故意弄脏地面影响卫生,我要求他清理干净,但是我并没让他用校服擦啊。”而孩子解释说:“老师说用什么不管,但是必须立刻擦干净!我没有抹布,所以只好用衣服啦。”对于“胶条封嘴”事件,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在故意搞怪,哗众取宠,扰乱午休;而孩子却说:“我怕自己忍不住说话影响别人。”由此可见,老师们只要给学生一个解释机会,或者对学生的指导再具体一点,也许就会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出现。
  
  专家建议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地讲,师生关系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三方面构成。因此,在建立师生关系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在情感认知基础上,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并且要把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作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普遍开始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已经形成明确而苛刻的标准,一般包括智慧、人格、品德等多方面因素,不再只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的了。与此同时,高年级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步向学生人生导师的方向发展。被学生敬佩、信赖和喜欢的教师,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大。
  在分享上述案例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是做教师的都是普通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会有情绪的波动,但是这又与我们职业的要求相冲突。因此,每个做教师的人,要想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最大限度地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外,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的一段话与所有教师共勉:“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栏目编辑 江泓
其他文献
“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思考、探索、实践着这个问题。  “教育是人性生长的领域。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给儿童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给他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学校是儿童的精神家园,这里是很有趣的地方,这里有老师的关爱,这里的每个儿童应该都能获得自我效能感。”  “教师是集放飞者与引领者、点燃者与对
中指出:“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助推力.“朝阳区教师心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特殊教育独立成章,这在建国以来历次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战略中是绝无仅有的。《纲要》对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标、根本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把特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的十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这表明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极大关注。  目前,就北京市来说,不仅各区县的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我校领导班子在学习《纲要》内容、领会《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教委提出的“三个聚焦”,进一步明确了完成基本任务的路径。    学校工作向教育教学聚焦,优化育人环境    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色学校建设迅速升温,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
1943年冬天,旷代学人陈寅恪在燕京大学为中文系开课“元白诗”,第一讲《长恨歌》,首先讲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当时话剧导演孟斧久闻陈先生大名,想去旁听。当被告知陈先生的这节课内容是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的问题时,他觉得无聊,放弃了听讲的机会。当然,陈先生不是哗众取宠、赚取眼球的虚伪学者,他是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回环深入,最终带出唐代婚姻制度这一严肃课题。陈寅恪一直主张研究历史要大处着眼,
一、大学生初次违法行为的心理特征rn1. 需要心理.导致大学生初次违法行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偏斜,追求享乐的需要.这种需要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幼稚的,比如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教研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过去,我们投入很大精力的课例教研活动,虽然促进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来说,作用十分有限。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尝试走“课题教研”之路,以实现教学改进、满足基层教师的教研需求。    “课题教研”的理念解读    “课题教研”,是指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
案例分享  案例1:“手机的闹铃响了,我习惯性地从枕边抓起手机,就在我摸到手机的那一瞬间,我完全清醒了。我不敢翻开手机盖,任凭刺耳的铃声延续着。我怕当我打开手机翻盖时,看不到我昨天夜里夹在其中的那根头发……”一个高一女生在写给我的心情日记中这样描述。“虽然我在内心里无数次祈求着,希望它还静静地躺在哪里,然而您一定猜到了,手机上除整齐排列的按键以外,空空如也。我的心像被沉入了冰水之中,屈辱的泪水不断
认识夏禹龙先生已45年了,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师长之一. 那是1973年7月,我到上海《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部工作,虽然这本杂志受到“四人帮”的控制,但编辑部却聚集了一批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