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不是难度的提升,而是要结合学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丰富学习层次,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整合知识,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发散思维。
   關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打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情境教学当前颇受教师青睐,一堂课上,情境创设时有发生。而教学环节中通常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实际上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引发师生对话的话题情境,要让学生一步步进入到深度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一种必须。而问题的设计需要与学情相结合,与学生的认知以及生活相贴近,问题既要具有现实性,也具有解决的必要性。如在教学《社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创设了问题——“这篇文章主要以到赵庄去看社戏为线索,但整个社戏的主题却围绕在‘乐土’上,作者还写了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7个故事情节,这一路小伙伴看社戏的乐究竟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写出乐字的?”“去看社戏的途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大家认为究竟乐不乐?”“虽然小伙伴们最终如愿以偿看上戏了,可为什么一个个流露出失望的心态?”“能说说社戏中的小伙伴们的真正兴趣到底是什么吗?”这一组问题实际上也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了挑战,每一个问题都没有信手拈来的一个现成答案。这些问题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要不断将其最近发展区进行激活和拓展,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平衡被打破,掀起对问题“知其所以然”的深层次的追问的动机和欲望,在问题的引领和催发下对未知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二、围绕文本“解码”,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从当前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不少教师受到应试机制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授停留在浅层的教学之中,有的教师还为学生搜集了一些应对中考的试题,甚至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也是围绕试题所需来进行的。实际上,蜻蜓点水式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之中的,当学生与文本没有产生一定的情感基础,则无法与作者创作这一文本的情感相契合,也无法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中探明其内核所包含的主旨思想,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思想上的震动以及精神上的洗礼等,更无法学以致用,汲取文本精髓,把掌握的方法和技能等运用到阅读以及写作中,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知识的价值。
   学生要实现深度阅读,就需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通过对文本逐渐深入的阅读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所呈现的世界,由此,学生的情感才能与整个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同频共振,切实感悟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初次阅读到深入阅读的递进投入,从初读、通读对语言表层意义的理解到对文章的看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描绘的世界进行充分想象与再创作,在脑海中复现文本的画面或者场景,感知整个文本所包含的意蕴,从而对文本所揭示的主题进行思考。这也就实现了学生从浅层解读到深层解读的迈进,同时也能走近作者,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个性解读。
   三、重视评价迁移,引领深度学习不断推向深入
   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到文本之中进行思考,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能力。通过解读文本产生思考,同时也对自身在解决有关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进行审视,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自我认知结构以及方法掌握的评价,提升自我对新旧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灵活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突破自我的思维局限,实现开拓和创新,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愉悦的学习情感。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当学生对习得知识以及方法掌握之后,再进行迁移运用,是其创新思维的一个外显体验。教师需要不断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文本内容、事物意义、内部构成以及文本中逻辑关系等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学生理解、概括的水平和能力越来越强,所迁移运用的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广。如阅读经典作品,教师引领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进行挖掘,从而体悟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情感,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如何弄清材料内部结构联系的方法,从而顺利进行深入解读。而学生通过掌握这一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更广泛地利用这一方法进行正迁移。学生借助课堂掌握的方法、技能以及思维方式之后,能在后续的学习中灵活迁移运用,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需要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扮演好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个性化探索知识、深度学习,才能真切体验到语文味、文学味,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充满活力,充分体现出教学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首先,一节“好课”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有效的课堂设计和实施中,每个教学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且有严密的逻辑性。另外,一节优秀的课堂一定要有助于点燃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节有效的课堂还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一节“好课”还不容忽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因为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基于此,对一节
名篇名句是指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是高考必考题型,能力层级为识记A,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被称之为高考“送分”题。但学生由于记得不牢,背得不活,写得不准,对这六分却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得分率并不高。其实在备考中只要方法得当,提高此题的得分并不难。下面笔者结合近五年高考名篇名句的默写,粗浅地谈谈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的应考策略。 
摘 要:小学班主任工作繁琐又复杂,而且班主任本身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掌握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用真心去爱每个学生、去呵护每个学生、去理解和关心每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尊重、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班级各项活动有效展开。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爱心;沟通;信任   时光似鸟翩翩而过,一转眼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多年了。还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担任
摘 要:古诗词的教与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和学习能力,以《泊船瓜洲》和《浣溪沙》为例开展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思维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王冠上的明珠,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到如今中国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树立文化自信,古诗词的教与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
摘 要:游戏寓教于乐,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常用手段。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借以数学游戏展开数学教学,能够将知识点趣味性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设置游戏,适当增加实践性游戏环节,能够有效带动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育;数学课堂   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及学生思维的培养。游戏教学不仅能调动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思考与
摘 要:主要探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借助比较建构知识系统,结合实例,在三次活动设计中进行了新知、旧知的比较,特例间的比较以及正误的比较,逐步建立知识系统,达到真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组成;真学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1]比较是确定相同、相似和差异的一种思想过程,一种逻辑方法[2]。小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厘清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多维度、全方面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基础教育要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全面贯彻于课程教学中,着眼于小学生价值观养成,凝心铸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应是语文教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德育越来越重视,单一的课程教育逐步向全面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礼貌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把传统文化课知识融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在小学传统文化德育化实施过程中,既要对德育化概念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师团队对德育化教育思想的高度认识,促进教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创
摘 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英语成为一门主要的外交语言,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英语更加注重英语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写作水平的考查,这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测试,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的价值,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考;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尤其新高考理念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
摘 要: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工作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1 X”主题阅读教学逐步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四年级为例,对小学“1 X”主题阅读的概念界定、教学的有效开展、如何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以及形成多元评价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