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职高专教育,构建融二者为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职业人素质构成 职业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全福泉(1971- ),男,江西上饶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服务与教学;林德钦(1983- ),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法规与教学。(广东珠海51909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28-02
  
  一、“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以“职业化人品塑造、职业化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训练为主线,达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1”是指高职高专教育平台,“3”是指职业人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路径;“N”是指与职业发展匹配的N种职业化人才。
  
  二、“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相一致,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这是我们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及其相关结构模式的根本依据。由此,笔者根据系统论的整分合原理,首先,将高职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大类;其次,将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为为职业教育服务,使之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最后,将二者整合到统一的学习实践路径中,培养出职业化人才。
  
  三、“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成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胜任特征理论,运用逆向分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胜任特征的构成一般有六个层面:(1)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2)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4)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5)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6)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这些胜任特征是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任职者所具备的个人特质,也是未来高职生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特质。因此,它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的构成,同时,也是高职生要达到“上岗即能顶岗”要求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构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实际职业中,外化为职业化理论、职业化人品和职业化技能。其中,知识、技能是表层胜任特征,也是基础素质,是衡量高职毕业生是否能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标准;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胜任特征,是衡量高职毕业生能否成为优秀职业人的鉴别标准。
  研究表明,表层胜任特征通过培训较容易改变,因此,通过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高职生即可达到符合职业的基础标准;深层次胜任特征则不易通过培训加以改变,应该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及具有真实企业氛围的校外实训,使高职生达到符合职业的鉴别标准。同时,由于高职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胜任特征状况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根据学生胜任特征状况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参照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相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实践路径即职业发展路径。具体地说,职业发展路径中,高职生第一学年主要通过横向职业发展路径进行理论学习和见习,初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明晰自我的岗位胜任特征,进行初步的岗位匹配,明确自身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为后继的学习服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后,具有典型岗位胜任特征的学生,在第二学年通过纵向职业发展路径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训实习,以满足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对于具有复合胜任特征的学生,则通过双重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质。最后,在第三学年,高职生通过交叉职业发展路径,全面提高其职业素质,以满足“高层综合管理”职业发展远景的需要。
  上述整个过程既是高职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过程,又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并不断反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包括自我认知与评估和环境认知与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反馈修正)的过程,还是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的循环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四、“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功能特性
  
  1.“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是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得以发挥的核心特性。这正好体现了“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
  2.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构成和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是上述良性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高职生在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只有清晰定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3.“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种结构部件可替换的灵活性。例如,职业素质的构成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进行替换设计,以满足个性化需要。
  


  
  五、“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
  
  1.确立科学的适合高职生需要的胜任特征构成(职业人素质构成)存在一定的难度。胜任特征理论真正传入国内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而且,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研究还不多。目前,很少有人将胜任特征理论导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职业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2.高职院校缺乏复合型教师,同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尽管高职院校具有一些管理学、心理测量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但是这些教师主要关注相关的专业教育,而无法将自身的专业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这样的复合型教师,其中主要原因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高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这方面人才的稀缺,客观上制约了该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3.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存在困难。目前,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环境支持要素,无论是政府系统、产业系统方面,还是教育系统方面,都极其缺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存在困难。而校外工学结合基地的缺乏会引发构建适宜的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的困难,从而制约该模式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案例精选[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蔡美德.论管理能力开发的基本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04(7).
   [4]全福泉,林德钦,黄孝谦.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其他文献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审视独立学院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探索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 SWOT分析 战略  [作者简介]陈新(1965- ),男,浙江宁波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阮玲霞(1965- ),女,浙江上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
期刊
[摘要]“ERP模拟演练”就是利用沙盘为教学平台,6个同学组成一个公司,模拟6年的企业运营,使学生能将各自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经营中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两轮经营的设置,在第一轮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模拟经营的特点,同时通过教师的点评,可以在第二轮经营前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完成后总结该计划的成败。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整地体会到竞争、合作、战略、财务、运营等各方面的知识。  [关键
期刊
[摘要]实施“05方案”,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体系及其弊端的分析,提出建立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的考核体系,并设计了具体的考核方法。  [关键词]05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体系  [作者简介]张俊英(1963- ),女,河南叶县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2)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对公众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既没了时间,也没了耐心,总习惯于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面对这种状态,许多评论投其所好,以各种心灵鸡汤和焦虑贩卖,使读者产生某些极端和片面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迎难而上的深度评论就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个案,目的在于探讨这类深度评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为当前的新闻评论实践提供借鉴思路。考察发现,《今日话题》在内容生产和栏目设置上有这样一些变化:2016年开
从传播理解城市,实体空间进入研究者视野,城市空间本身即为媒介。“展示”成为当代环境的一大特点,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转换成可视的和可参观的。双年展被认为是展示国家或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双年展来吸引公众,以发展城市经济,强化城市象征。本文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苏双”)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双年展的策展原则、展示的文化场景、展示的交往空间三个部分,探究双年展是如何展示城市文化和形塑城市精神的。
  通过研究发现,“苏双”具有追求国际化、将艺术融入社区、倚重本土文化资源的策展精神向度
[摘要]通过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研究的系统梳理,文章具体描述了该问题研究的起因和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学校效能 历程 反思  [作者简介]杨道宇(1978- ),男,河南商丘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原理。(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温恒福(196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期刊
伴随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及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飞速发展,移动音乐应用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音乐服务,如今的移动音乐应用为用户提供的已不仅仅是音乐下载和储存等功能,它更是一个集论坛、微博、社交网络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互联网公共广场。这意味着,移动音乐应用除了拥有传播音乐的价值外,还具有联结公众的意义。
  本文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关注其中的音乐社交活动,旨在探究以此为例的移动音乐应用如何通过交互界面建构的音乐社交活动指向公共联结。本文聚焦网易云音乐中的交互界面、歌单和乐评。第一章关注网易云音乐中半封闭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信力的建设为研究课题,结合符号学及编码解码理论对“陶崇园事件”和“沈阳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如何编码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此次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两个事件中相关高校发布的声明、网民对声明的评论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出影响网民解码的因素。
  分析表明,影响网民解码的因素包括新媒体语境对原文本意义的影响、高校的认知框架与社会环境的脱节和高校与大众之间利益诉求的冲突、网民对符号的创造性重组以及伴随文本对原文本的干扰等等。本文认为,高校应该及时更新、重构认知框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各种通讯服务类产品和数码产品层出不穷,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潜在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产品的宣传并在广告中多以人的身体作为表现对象进行消费意义景观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身体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符号,在潜在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使广告实现其传递商品意义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人的身体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选取《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2013-2018年信息通讯服务及数码用品平面类广告中所有以人身体作为表现对象的文本作为研究案例,在传播学的范畴内
[摘要]生涯教育是高等学校以“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为核心,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联系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对当前的生涯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对高等学校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涯观念,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开展全面的生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生涯教育 Super生涯发展理论 大学生发展任务  [作者简介]胡习文(1973- ),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