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敏感性的缺失及其弥补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机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在德育成为教育“重中之重”的当下,德育还存在很多短板,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部分学校将德育教育课程化,非德育课教师德育敏感性缺失,重视教书、忽视育人。提高各任课教师的德育敏感性,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拓展,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到每门功课的教学中,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德育 德育敏感性 教育契机 立德树人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机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层面的教书,还有培养学生人格与素质层面的育人。而今,很多教师极其重视教书,却对育人重视不够,或者重视育人但育人能力薄弱。很多学校在知识教学上取得了令社会满意的成果,但由于任课教师德育敏感性的缺失,在育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突出。
  一、教师德育敏感性缺失是德育的突出短板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无论是德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还是课程设计,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智慧。不可否认,德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短板。
  短板一:将德育教育课程化
  新时代对德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只是德育的载体之一。但是,将德育课程化,德育课很容易成为一座孤岛,此时的德育只与德育课教师有关,其他课程教师都成了德育的局外人。这样的背景加上功利教育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只顾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分数,缺少“大教育观”,因此无论德育课教师怎样努力,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
  短板二:德育课缺少“文化味儿”
  很多德育课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听和记,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大多是划重点、背概念,学业评价方式大多以纸笔考试为主,学生完成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等题型的理论考试。将德育概念化的教学模式,说教有余,但“文化味”不足,缺少教育的情境性,学生感到枯燥、泛味、空洞,虽然课上学到了很多德育理论知识,但概念性的德育知识对学生道德自觉及道德能力的养成作用不大。
  短板三:“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未能齐抓并进
  很多学校对“德育课程”给予空前的重视。在教学环节,各类德育课研讨交流活动非常多,为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多元的实践借鉴。但是,对“课程德育”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以中小学为例,各所学校重视的是课程的智育质量,即:能否在考试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由于对“课程德育”重视不够,非德育课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德育仅仅依靠每周几节课的“德育课程”来进行,未能形成系统,对德育的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短板四:非德育课教师的德育敏感性普遍欠缺
  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要以高度的德育敏感性挖掘隐藏在学科知识中的道德元素与道德资源,让德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但是,部分非德育课教师缺乏德育敏感性,无法在知识教学中挖掘或发现德育契机,要么无法将课程中的德育要素挖掘出来,要么为了德育而德育,学生很难感受到课程德育的教化。
  二、弥补教师德育敏感性短板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教育职责,也是每一名教师的教育使命。要想让德育实现预期教育目的,保证应有的质量,就应积极探索各任课教师如何具备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如何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拓展,如何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到每门课程教学中。
  1.在教学设计中挖掘德育契机
  教师上课前要先备课,制定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如果仅仅以知识量的积累和深度的挖掘为目的,那么这节课在教学起点上就处于较低的育人站位。那么如何让具体知识转化为人的精神财富,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方法、社会积极性、人生信念等产生影响,即如何从具体的知识向系统的“世界观”转化[1]?只有从知识教学中“质的深化”过程挖掘育人契机,才是学习知识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诵读、背诵、默写古诗词,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具体含义,只是知识教学的外显目的,只有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转化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达到超越智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德育目标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任教班级考出高分,以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为实施教学的难度基础,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学生,只要求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是否听课、是否来上课则基本不关心,致使这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中可有可无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育的载体,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如何用德育敏感性实施课堂教学呢?首先,用校规校纪严格要求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其次,坚持因材施教,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再次,教师通过注意力的分配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每个任课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良好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想长久保持,就必须有良好的内心世界做支撑,而良好的内心世界就是正确的道德精神体系。因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时,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家庭、对社会及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在学生时代的具体表现。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發学生为建设国家而学习的需求,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强大动力。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积极而又认真的学习态度,势必会对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正向影响。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越来越多,课程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不怕困难,勇于面对一个个难题,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自信心越来越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越来越勇。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困难的学生逐渐增多。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都会有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学生面前。面对学习难点,各任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哪门功课的学习都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都需要学习者以大无畏的精神挑战一个个难题、攀登一个个高峰。学生面对学习难点时养成的勇攀高峰的精神气质,必然会给攀登人生高峰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课堂细节中捕捉德育契机
  教师们都知道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所谓的渗透并非特别加以强调。真正的德育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地进行的。例如:某位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几次提醒无效后,部分教师就会习惯性地将“提醒”上升为“批评”。如果该生不接受批评,采用对抗的方式对教师的批评进行反击,那么此时极易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在教育中并不少见。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要针对性地提醒或批评某位学生,而是要客观地对全班学生特别强调: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跟上集体节拍,是成就美好人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某位学生抵触教师的批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某个合适环节,用一两分钟时间跟学生们聊一聊批评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批评。用德育敏感性在细节中挖掘育人契机,其教育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4.在学科活动中挖掘德育契机
  开展学科活動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科活动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契机。以兄弟学校之间学生足球比赛为例,这样的比赛绝非踢一场球那么简单,赛前、赛中及赛后都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赛前,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校际之间的足球比赛并不应该注重比赛输赢,其主要目的是切磋球技。赛中,要让参赛学生认识到,对方既是比赛中的对手,也是相互学习的伙伴;鼓励他们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又要注意观察对方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及不足之处,比出球技、比出友谊;还要引导观赛的学生为比赛双方加油、为任何一支球队的精彩表现喝彩。赛后,引导参赛学生与兄弟学校球队成员加强球技的进一步切磋,相互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5.在突发事件中挖掘德育契机
  突发事件虽然特别,但绝非小概率事件。某个人、某个班级、某所学校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能够化危为机,为个人或集体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处理得不好,可能会让个人或集体走向颓废。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用德育敏感性捕捉教育契机,考验的是教育的智慧。例如:某班在上课(任课教师不是班主任)时突发两个同学打架事件,按照惯例,该任课教师判断打架严重程度,情节较轻时,制止打架行为,继续上课;情节较为严重时,立即联系班主任,由班主任处理。也就是说,学生打架事件虽然发生在某教师课堂上,但对事件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事,与任课教师无关。如果每位任课教师都具有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在授课的同时不仅对课堂中发生的大事小情给予关注,还会以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为教育案例,在事件现场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由于这样的教育具有在场性、即时性,因此育人意义重大。
  6.在考试评价中挖掘德育契机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目标参照”式的教学评价模式,即用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打分或等级评定[2]。这样的评价模式简单、好操作,但却依据分数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利于考分不理想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试分数能检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人生的很多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因而,在学业评价中要特别注意用德育敏感性挖掘评价中的育人契机。例如:根据学生实际,为少数学生量体裁衣设计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业成就感,都能对自己的人生抱有极大的希望;对于纸笔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围绕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面批,在面批过程中与学生探讨解答不出的题目的根源到底在哪,帮助学生找到短板,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互帮互学中把短板补齐;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针对学生特长,以攀登科学高峰为长远目标,为学生设计更高难度的学习方案。用德育敏感性在学业评价中挖掘育人契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立德树人关乎国民素质、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强盛,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的,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教师以高度的德育敏感性,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德育契机,并充分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最大化地实施德育。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只有“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齐抓并进,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项贤明.“智育”概念的理论解析与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5):40-46.
  [2] 张楠.中小学智育的教学之维:问题与成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2):55-58.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大教研是为解决当前区域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本土化区域性教研转型方式。通过剖析英语大教研的内涵特征和五环式英语大教研运作模式,阐释其实践成效在于四个方面的转变:教书育人观念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英语教研生态从封闭教研走向开放教研、教师专业成长从无术无道到有术有道、区域英语教育从不平衡到趋于均衡。  关键词  大教研 英语教师 教研模式 教研转型  一、区域英语大教研的缘
在班级管理中,以“钉助理”为核心,把各项工作整合在一起,利用网络便捷的沟通方式和“钉助理”有效的强大功能,从整合学习管理、提升成效,留存成长足迹、营造文化,多渠沟通交流、助力成长等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时间,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完善班级管理.
摘 要  中小学生欺凌的行为决策和实施过程,遵循行为决策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决策时总会本能地遵循最优化原则选择方案,而启发式偏见会导致决策结果偏离传统最优化。个体的背景因素、先前经历、所处情境因素等通过启发式偏见影响决策。本研究融合基于过程取向和基于结果取向的决策研究范式,以行为决策理论为依据,揭示欺凌者的心理过程、信息处理机制及其所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中小学生欺凌现象的
摘 要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的集中呈现,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结果。教师应树立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新理念、积极应对智慧课堂变革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常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与改革实践。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基本前提,“理解技术学理、促进融合创新”是本质要求,“促进全向互动、关注学习可视化”是核心内容,“主动开展实践、确保常态
摘 要  身心二元思想使得英语教学深陷“离身”困境,学生可见可知可感的身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隐匿的状态,其主体地位也得不到彰显。变革“离身”教学在于唤醒教学中学生的身体,让具身认知理论关照教学。在课堂中实施身心合一、感官参与、融入情境和师生互动的英语具身化教学,可以真正完成英语教学的具身转向。基于实现学生英语语言素养超越生成的价值目标,提出关怀身体整体的教学目标、强调身体经验的教学内容、配合身体通
城郊学校普遍存在管理目标与未来需求严重脱节、管理内容与上级考核实质分化、管理方法与评价机制两极差异等问题.研究认为,应落实诊断式管理,通过监控学校健康信号、梳理管理问题清单、驱动管理问题会诊等途径实现常规问题解决;通过融汇课程基本体系、融合管理基本机制、融通管理基本力量,来实现城郊学校的自我迭代发展.
“问题家长”必然存在。作为一名教师,遇到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  “问题家长”不是“问题学生”的家长,而是“问题”在己身的家长。基于此,与这样的家长打交道,切记不要拿学生说事儿。与带有“问题”的家长沟通,在考虑对方家长身份的前提下,要仔细区分“问题”,分别认真对待。  若家长只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了焦虑,或在与学校、教师互动中形成了误会而护子心切以致着急、冲动,进而出言不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落实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精神是一线教育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小学阶段应通过改变育人观念、开设劳动课程、搭建劳动平台、开发校外资源、促进劳动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硬核措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新时代特征 小学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强化劳动教育对
摘 要  教育惩戒在当下教学实践中常被教师视为“鸡肋”。如何让教育惩戒有效实施,发挥教育惩戒应有的教育价值,应满足以下三个需要:一是教育惩戒需要价值引领。明确教育惩戒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成长。二是教育惩戒需要细化规则的制定和具体实施。三是教育惩戒需要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给教育惩戒树立权威,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要给教育惩戒留有空间,给予教师一定的教育惩戒自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理解为途径,以家国情怀为旨归。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创设情境,要拉长考察视角,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