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年召开的苏共20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开拓,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点“独立王国”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一些原则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初中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角色。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虽然没有设立独立的小说单元,但选进教材中的小说篇章,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无疑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增长学生见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好材料。但当下的小说教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小说,教师基本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即“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发展高峰。在心理上,成熟与幼稚、理想与现实、自信与自卑许许多多矛盾同时存在。他们内心的困惑和动荡使他们情绪波动大。有些人往往
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真谛是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他一贯强调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消灭私有制两个方面战胜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党在过渡时期的理论和路线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地继承和重大发展,二者是同向的,相互关联和贯通的,有些还是同步交融的。前者更突出了“谁战胜谁”这一历史主题,是符合列宁过渡时期学说和中国国情的,也取得了较好的客观效果。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今天,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八年抗战的恢宏历史,弘扬中
中国古代有两大终极关怀哲学:一是天人关系哲学,一是人际关系哲学。前者要在“天人合一”,后者表现为“有序亲和”。两者分别产生于“天人相违”和“礼废乐坏”时代,又合成于“儒道互补”的历史过程中。终极关怀哲学主张“道”“器”制衡,反对“唯器”主义;追慕意义、价值,强化基础伦常。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一元合和”的知行定势,具有为人类寻找身心家园的终极意义。
《永遇乐·落日熔金》这篇文章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是李清照南渡后所作,表达了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关于这一篇文章的研究,有借助词中三个疑
目的对160层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技术进展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27例,男11例,女15例,临床主诉有胸痛、咳嗽、胸闷、气短;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一个长期争论而未达到共识的一个难题。这种状况为私有化鼓吹者提供了歪曲马克思原意而将私有化黑货塞入其中的一个机会。本文依据马恩的有关论述,对其科学涵义作了新的界定,并对公有制“超前”论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
毛泽东亲自主持陈士榘的入党宣誓仪式陈士榘,原名陈有睁,1909年4月14日生于湖北省武昌黄土陂。父亲陈午霆青年时期曾就读清朝的武备学堂,任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营管带,参加了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