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r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三)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笔者出示了题目:3 3 3,7 7 7 7 7,8 8 8 8 … 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笔者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笔者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正常条件下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強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并得到教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名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五、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识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学困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他们定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学习内容.
其他文献
作為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实现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发展师生学习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做法和想法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努力建构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下的数学信息素养教学模型  (一)理论依据及其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
【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笔者认为,渗透数学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数学文化视角出发,看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并阐述了其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对教学和复习给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考;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
【摘要】代数思维的早期渗透是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从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三个方面,进行早期代数思维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代数思维;早期;渗透  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代数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思想.代数思维的早期渗透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一个普遍认识,也是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什么是代数思维  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是数学学科的两种主要思想.算术思维是特殊
日常教学中很多问题被肤浅地一带而过,静下来思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教版六下P91页练习十八第18题是一道星号题,“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在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糊一层纸,怎样围用纸最多?”.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关于此题有如下分析:让学生通过尝试验证,发现长方体棱长总和一定的情况下,长、宽、高越接近,即越接近正方体,它的体积越大,表面积越大.当长、宽、高分别为2 cm,2
【摘要】学习重积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三重积分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利用重积分求空间物体的質量,质心,求转动惯量.在数学领域,我们用三重积分求曲面面积、证明积分不等式等.由此可见,三重积分在各个领域都应用广泛,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三重积分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三重积分;重心;转动惯量;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一直是我们强调的基本课型之一.许多学生和教师都怕上数学复习课,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无新意、无激情,如剩饭般难吃.工作十余年,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总在沉思课改理念如何在复习课中体现?个人认为:复习课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纵横网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
【摘要】 如何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使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利用错误资源;解决问题;画图;教学思考  数学课堂上,出现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课堂,也是非常态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对教师而言,这时如果教师具有生成意识,把握机会,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进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本文从创设现实情境,提炼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归纳算理算法,内化应用提高三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感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进行实践;教学感悟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方法简单,但目前一线教师反映来看,学生掌握情况却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本文仔细分析给出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通过笔者亲身教学实践经验,以百以内数的教学为例,进行德育渗透相关介绍,以期能让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更好地教学计算,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好计算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计算;德育渗透  一、目前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及原因  计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低段数学,主要指
【摘要】为改变中职校学生抄袭作业、乱写作业甚至不写作业的现象,本文基于数学学科素养和新课改精神,对中职校的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中职数学作业开发实践策略,以及数学作业和专业情境相结合的案例.  【关键词】中职校;数学作业;学科素养;专业情境  一、中职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  中职校学生对传统的数学作业感到厌烦,从而出现了抄袭作业、乱写作业甚至不写作业的现象.笔者以任教的三个酒店班级为调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