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物理 重量 时刻 位移 速度 抛体 垂直 电压
高中物理是多数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物理的定义感到不好理解,从而造成学习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中的一些词汇和高中物理中的专业术语所包含的意义不同,从而在学习中对一些词汇的含义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概念的理解感到困惑。对生活中和高中物理学习中意义不同的词汇作出对比,可以使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
对“重量”的理解
在生活中,说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一般是指这个物体用秤可以称出多少千克。而在高中物理中,这个物理量被定义为“质量”,在课本中“质量”的定义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物理中所说的“重量”,往往指的是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两者明显的区别是:质量的单位是“千克”,而重量的单位是“牛顿”。
对“时刻”和“时刻”的理解
生活中的“时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说“火车到站的时间是3点20分”,也可以说“火车要行驶3小时的时间”。在高中物理中,前者被称为“时刻”,它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点;而后者被称为“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高中物理中所提到的“时间”,均为“时间间隔”的简称。按照物理上的定义,平时所说的“作息时间表”,则应该被称为“作息时刻表”。比如“列车时刻表”,这就是物理中的定义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
对“位移”和“路程”、“距离”的理解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多少时,常用物体的“路程”或“距离”来描述。而在高中物理中,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位移”,是个矢量,它的大小是起点到终点的线段长度,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路程”指的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个标量,这一点和生活中的含义是相同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线段长度,与“位移”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标量。也就是说,生活中更多时候用到的是“路程”,没有“位移”这个概念,说到这个物理量时,往往会用“距离”来代替。而在高中物理学中,用的最多的却是“位移”。
对“速度”和“速率”的理解
生活中的“速度”往往指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在高中物理中,“速度”指的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被称为“速率”。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如果一个物体运动了一周又回到了出发点,这个物体的位移将是0,那么这个物体的“平均速度”也将会是0。而在生活中往往不这样认为,我们常用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一个数值,包括在初中物理中也这样应用,而高中物理却把这个数值称为“平均速率”。
对“快”和“慢”的理解
生活中的“快”和“慢”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或者说“自行车比汽车起动的快”。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把前者称为“甲同学的速度(或速率)比乙同学大”,把后者称为“自行车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大”。也就是说,生活的“快”和“慢”,有时指的是“速度”,有时指的是“加速度”。在高中物理中,则要加以明确区分。
对“抛体”和“抛出”的理解
在生活语言中,我们常说把一个物体“抛出”后,物体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的阻力影响,并且阻力的大小往往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因此比较复杂。高中物理中把物体只受重力的运动做为一种特殊的运动类型列出来加以研究,并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因此高中物理学中所提到的“抛体”,指的均是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过程,比如“自由落体”、“平抛”、“斜抛”等,均为一些专有名词,研究物体运动时,受力方面只需要考虑物体的重力。
对“垂直”和“竖直”的理解
在生活中,对“垂直”和“竖直”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候区别不是很明确,比如生活中,有不少人会说“物体垂直下落”,也可以说是“竖直下落”。但在高中物理学中,则只能说“竖直下落”。高中物理对“垂直”定义为两个方向的夹角为90O,而“竖直”的方向特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为90O或物体初速度为0且只受重力时下落的方向。
对“电压”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这根电线的电压高。”实际上,我们说的是,电线和地球之间的“电势差”比较大。在高中物理学中,只有一个物体是不能说“电压”是多少的,只能在选定了“零电势”后,说它的“电势”是多少伏,而电压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电势差”。
另外,在说到干电池的一些性质时,生活中也常说“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而在高中物理学中,干电池的这个性质被称为“电动势”,它用来描述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本领。而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被称为“路端电压”,它不仅与电池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接在电池上的用电器有关。对同一节电池来说,“电动势”是不变的,一般为1.5伏,而“路端电压”往往不足1.5伏,并且所接的用电器电阻越小,电池两端的电压就越低。
其它一些高中物理专用的词语
在高中物理学中,还有一些专用的词汇,表达一些专有意义,从字面上看和平时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比如:“光滑”指物体的表面没有任何摩擦。而生活实际中再“光滑”的表面也不可能没有摩擦。其它还有,“轻”指不计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如“轻杆”、“轻绳”、“轻弹簧”等;“小”指不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如“小球”。甚至,有些名词还有特指的意义,比如“物体”,在生活中泛指任何物品,但高中物理学中,只指大小、形状都不变的物品,并且一般不包括磁铁等特别的物品。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课本中注明:在高中物理必修课中,我们只研究那些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因此今后不再区分“物体”和“质点”两个词。这样一来,“物体”成了没有大小、只有质量的纯粹的“点”。
高中物理是多数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物理的定义感到不好理解,从而造成学习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中的一些词汇和高中物理中的专业术语所包含的意义不同,从而在学习中对一些词汇的含义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概念的理解感到困惑。对生活中和高中物理学习中意义不同的词汇作出对比,可以使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
对“重量”的理解
在生活中,说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一般是指这个物体用秤可以称出多少千克。而在高中物理中,这个物理量被定义为“质量”,在课本中“质量”的定义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物理中所说的“重量”,往往指的是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两者明显的区别是:质量的单位是“千克”,而重量的单位是“牛顿”。
对“时刻”和“时刻”的理解
生活中的“时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说“火车到站的时间是3点20分”,也可以说“火车要行驶3小时的时间”。在高中物理中,前者被称为“时刻”,它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点;而后者被称为“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高中物理中所提到的“时间”,均为“时间间隔”的简称。按照物理上的定义,平时所说的“作息时间表”,则应该被称为“作息时刻表”。比如“列车时刻表”,这就是物理中的定义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
对“位移”和“路程”、“距离”的理解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多少时,常用物体的“路程”或“距离”来描述。而在高中物理中,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位移”,是个矢量,它的大小是起点到终点的线段长度,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路程”指的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个标量,这一点和生活中的含义是相同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线段长度,与“位移”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标量。也就是说,生活中更多时候用到的是“路程”,没有“位移”这个概念,说到这个物理量时,往往会用“距离”来代替。而在高中物理学中,用的最多的却是“位移”。
对“速度”和“速率”的理解
生活中的“速度”往往指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在高中物理中,“速度”指的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被称为“速率”。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如果一个物体运动了一周又回到了出发点,这个物体的位移将是0,那么这个物体的“平均速度”也将会是0。而在生活中往往不这样认为,我们常用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一个数值,包括在初中物理中也这样应用,而高中物理却把这个数值称为“平均速率”。
对“快”和“慢”的理解
生活中的“快”和“慢”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或者说“自行车比汽车起动的快”。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把前者称为“甲同学的速度(或速率)比乙同学大”,把后者称为“自行车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大”。也就是说,生活的“快”和“慢”,有时指的是“速度”,有时指的是“加速度”。在高中物理中,则要加以明确区分。
对“抛体”和“抛出”的理解
在生活语言中,我们常说把一个物体“抛出”后,物体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的阻力影响,并且阻力的大小往往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因此比较复杂。高中物理中把物体只受重力的运动做为一种特殊的运动类型列出来加以研究,并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因此高中物理学中所提到的“抛体”,指的均是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过程,比如“自由落体”、“平抛”、“斜抛”等,均为一些专有名词,研究物体运动时,受力方面只需要考虑物体的重力。
对“垂直”和“竖直”的理解
在生活中,对“垂直”和“竖直”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候区别不是很明确,比如生活中,有不少人会说“物体垂直下落”,也可以说是“竖直下落”。但在高中物理学中,则只能说“竖直下落”。高中物理对“垂直”定义为两个方向的夹角为90O,而“竖直”的方向特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为90O或物体初速度为0且只受重力时下落的方向。
对“电压”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这根电线的电压高。”实际上,我们说的是,电线和地球之间的“电势差”比较大。在高中物理学中,只有一个物体是不能说“电压”是多少的,只能在选定了“零电势”后,说它的“电势”是多少伏,而电压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电势差”。
另外,在说到干电池的一些性质时,生活中也常说“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而在高中物理学中,干电池的这个性质被称为“电动势”,它用来描述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本领。而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被称为“路端电压”,它不仅与电池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接在电池上的用电器有关。对同一节电池来说,“电动势”是不变的,一般为1.5伏,而“路端电压”往往不足1.5伏,并且所接的用电器电阻越小,电池两端的电压就越低。
其它一些高中物理专用的词语
在高中物理学中,还有一些专用的词汇,表达一些专有意义,从字面上看和平时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比如:“光滑”指物体的表面没有任何摩擦。而生活实际中再“光滑”的表面也不可能没有摩擦。其它还有,“轻”指不计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如“轻杆”、“轻绳”、“轻弹簧”等;“小”指不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如“小球”。甚至,有些名词还有特指的意义,比如“物体”,在生活中泛指任何物品,但高中物理学中,只指大小、形状都不变的物品,并且一般不包括磁铁等特别的物品。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课本中注明:在高中物理必修课中,我们只研究那些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因此今后不再区分“物体”和“质点”两个词。这样一来,“物体”成了没有大小、只有质量的纯粹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