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试图在问题情境的形成途径、问题情境法的优点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作一些浅述。
  一、形成问题情境的途径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碳酸盐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溶洞中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学生就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这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设计形成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现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演示实验的素材十分丰富,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设计问题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学生不小心将双氧水溶液滴到红砖上,发现也能看见产生大量的气泡?对此学生提出:是否红砖也能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些意外的发现,有着特别的印象,当他们完成实验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利用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台上台下焦点聚集在一起,认真观察、情绪高涨,参与实验,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表现,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3、利用学生错误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新配制且较浓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出现了红色,但一振荡红色迅速褪去,这又是为什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工业NaOH生产的资料,发现了工业生产的NaOH中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而过氧化钠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变成有色物质褪色。从而再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这种现象?又如,学生在题目中遇到收集CO2的方法。因为学生对“CO2能溶于水”的根深地固,在答题时往往就只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对排水法置之不理。可事实上,却能用排水法又快有好地收集满一瓶CO2,此时学生心中定是疑云重重。这时教师让学生用实验证实,老师再加以解释,让知识更完善。这样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
  4、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设置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自发或受教师启发能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讨。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观点的冲突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内涵。
  二、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反省认识能力。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儀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操作到结果的分析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情境教学下的实验设计不仅包括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意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问题情境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把握适宜时机,如:(1)在枯燥无味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似是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要在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3)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把握适宜难度。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第三,把握适宜的跨度。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既能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好铺垫。
  第四,把握适宜的坡度和角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第五,把握适宜速度和密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明、补充、修改,再后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用停顿、拖长语音、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来引导、诱导学生思考。课堂中问题不宜太多,否则学生忙于应付,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注意力,从而变成教师独处课堂表演,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最终变相的“满堂问”。
  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产生火花,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刺激性情境中尽情飞翔、尽情想象,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从而让问题教学在化学课堂盛开出鲜艳的花朵!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小学生能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人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平时我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过观察分析,得出以下原因:无内容可写;语言积累少;缺乏想象力;题材不新颖,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培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是语文界诸多同仁孜孜探求的崭新主题。多年
The middle school study time is quite essential to their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closer iook at their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ing is a process o
利用三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求值,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在复习时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图像和性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图像和性质并会灵活运用,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变形中能充分运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掌握化简、求值及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问题的解题规律和途径,特别是要掌握化简和求值的一些常规技巧,以优化我们的解题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摘 要]通过已有计算得知,GEl 80-uK-2Rs轴承的理论寿命远大于其实际寿命。目前,对轴承的承载能力表示怀疑,或者说对该轴承的强度表示怀疑。故此,决定对目前装船二部所使用的GEl 80UK-2RS轴承进行受力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关键词 】信任 尊重 理解 激励 宽容   【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学习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其中智力因素仅占四分之一非智力因素却占到四分之三,成就大的人与其说智力好,不如说是与意志、毅力、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有更
摘要: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如何去学习古诗文,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便成了人们争论的话题。由于诵读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特点,可以得知诵读法在古诗文学习中的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诵读法呢?文章将从遵循规律,巧用时间,教会方法等反面来探讨如何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诵读法 记忆能力 规律 教学方法   
【摘 要】本节课教学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以后认知有关圆的图形,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认识圆 教材分析 设计思想    一、教材依据  认识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及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思路是
本模块学习内容与要求:  话题:本模块话题是“音乐”,阅读课文为音乐人物专访,文化角阅读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项音乐奖()。教师要帮助学生应用新学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围绕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促进学生正确看待音乐的功能,并通过音乐增长知识、丰富知识。  词汇:见MODULE FILE  语法:现在完成进行时。   功能:表达情感。  技能:听:能识别对话和语段中新学词汇和短语,并正确理解其意义
摘 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锻炼、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应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