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师曾文人画之思想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师曾是一位国画大师,精通画理,擅长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师承吴昌硕,交友齐白石,是一位难得的通才。虽然陈师曾生活在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里,又处于一个受到了西洋文化冲击的20世纪初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思考中,凭借他的学养和独有的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写出了影响至深的《文人画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文章,而其所折射出的文人画思想对今天的习画者来说,仍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师曾;文人画;美术革命
  陈师曾(1876-1923),江西义宁人,出生在湖南的凤凰县,家中的长子,取名衡恪,字师曾。祖父陈宝箴,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曾留学日本,任江西省教育司长。家庭的文化传承与耳濡目染,陈师曾从小就对书画、诗文特别感兴趣,这也为他日后在书画界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陈师曾生活在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里,又处于一个受到了西洋文化冲击的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思考中,凭借他的学养和独有的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写出了影响至深的《文人画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文章。陈师曾是一位国画大师,精通画理,擅长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师承吴昌硕,交友齐白石,是一位难得的通才。
  可惜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画界通才,却在他48岁这一年,永远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划上了句号。
  一、陈师曾之《文人画之价值》
  1921年1月的《绘学杂志》第二期上,陈师曾发表了名为《文人画之价值》的文章,用犀利的话语,迎接“美术革命”的挑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在思想上开始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而西方的所有方面也都被良性的放大化,盲目地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而艺术领域也成为了“五四”运动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论战中所指向的第一个目标。1917年,康有为在上海手书《万木草堂藏画目序》,文中把中国画衰败的原因归为到了写意文人画上。指出借口神韵第一,不重形象的文人画家放弃形似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唐宋时的画法和现当代西洋绘画的追求是一致性的,认为中国绘画在唐宋时期处于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就也是最高的,绘画方法也是最优秀的。
  紧接着,1919年,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从另一方面前后呼应了康有为的论点。由于陈独秀和康有为在这场运动中的声望和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在他们提出以上的观点和论断后,认为西洋画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中国画是缺乏学术和不科学的偏激见解,就占据了中国艺术画坛中的主流地位。画坛对中国画的批判愈演愈烈,不仅如此,中国画被挂上了不科学的帽子。1920年,徐悲鸿在其论著《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了对中国画的改良方式和思想。而在对中国画加与否定成为主流思潮的这个特殊时期,陈师曾发表了为中国画辩解的、名为《文人画之价值》的文章,为中国画争取应有的名誉,尤其指出了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特色和高品质之处。《文人画之价值》在当下的角度视觉之下仍有着现实价值。
  二、陈师曾之绘画思想
  (一)文人画是情感的表达和性灵的陶写
  陈师曾在文章一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给出了他对文人画的定义:“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是一种表达画家本身情感,就像苏东坡《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说:“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不在画中形、色、笔、墨较高低,而在于画中之情感,画中之趣味。这个是陈师曾的认识和艺术主张,他的画也是在这一认识上开展的艺术实践。不仅如此,陈师曾还指出了“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文人画必须是性灵的、是文化的人类情感的画作。
  此外,陈师曾还提出了“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是有思考的,是活动的,它不是器械,更不是照相机那样拍出和所拍之物一模一样的物象。陈师曾提出的这些观念始终把精神放在第一方面,强调绘画是画家对所描绘之物的一种情感表达,画出来的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表达了画家通过情感、审美和认识后的文化形式和符号,更是脑中思考、提炼而达到升华后的艺术形象。
  文人画是一个进步的表达方式,文人画是有性灵的。“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
  (二)文人画不贵形式重精神
  陈师曾虽说文人画贵在陶写灵性,但并没有表示文人画就是一批艺术功力欠缺的人所创造出来,用画的含义来弥补自己艺术功力不足的手段。陈师曾认为,若你是一个刚开始学画之人,先由基础的东西开始,打好基础是第一重要的事宜,因为好高骛远之人,不先注重脚下的功夫,都是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所谓“基础”,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绘画的技法上,而是在学画的同时,在思想上也要一起跟进。因为,仅仅拘泥于形式之中,如你画出东西的技法已经如火纯青,而在画中除了形象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东西,画缺了看点和精神气韵。这样的画也就只能归类到和相片一类了罢。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品读绘画的审美要求。六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把“气韵”放在了品读绘画第一位的要求上,正合了陈师曾所提出的文人画不贵形式重精神。陈师曾在《文人画的价值》的文章中对“文人画不贵形式重精神”有很详细的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的影响下,绘画的写实性要求成了主流倡导,一时形成了风气。文人画的“不求形式”则在世人眼中成为了“失画家之规矩”“流俗从而非笑,文人画遂不能见赏于人”和“阳春白雪,曲高寡和”的画种。而在陈师曾眼里,文人画是“不见赏流俗”“格调之高”的绘画,更是“首重精神,不贵形式”的中国绘画。
  而当下许多文人画家因为迫于社会和自身生存的压力,为了适应“潮流”,都改变了自己的追求和品性,去迎合当时大众的欣赏眼光。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从来都没有被历史抛弃,而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阶段性的绘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求形式”,正是文人画的进步之处。因为文人画的“不求形式”、不“斤斤计较”才使绘画的精神焕发,成为人类的精神产品。   (三)文人画不假修饰任天真
  一个时期,世俗以为文人画是荒率、丑怪、造型变异、草率、不优美的绘画,陈师曾却认为文人画是充分发挥了画家个性,保持着本真性情的绘画,是一种倡导个人性情的绘画。他甚至认为“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不可以“软美取姿、涂脂抹粉”。正因为如此的“阳春白雪,曲高寡和”,文人画才不被世俗所欣赏,这才是真正的绘画所在。
  从历代的名家大师来看,哪一位不是保持自己的天真率性、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魏晋的竹林七贤,文学创造中不受外相束缚所拘的铁拐李,《庄子田子方》中神闲意定、不拘形色的解衣盘礴者,唐代画史中泼墨不见笔迹、或点或刷、云水流动的王洽以及放浪形骸的绘画大师徐渭。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走在社会前沿的画种。超前的东西有时候在当下往往总是不被理解,只有通过时间的流逝来证明它的价值。而陈师曾也深知,提高大众的审美,让他们去适应,去学会欣赏。不是自身把自己的格调拉低,而是应该想办法把世人的眼光提升。这才是真正使绘画得到了发展。
  做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在守护好自己的底线和品性、守护好自己那一天真率性的心灵。
  三、完善的文人画思想
  在文章《文人画之价值》中,陈师曾提出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完善绘画的文人画四大要素。人品,画如其人,人之品性、才情体现出人的绘画境界。文人画甚至是中国画,要有学问、才情,要有思想。陈师曾所说及的思想、认识,已经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学人以及画家。
  文人画,是作者精神和思想上的表现,也是作者审美的转换形式,文人画也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媒介。因此“人品”的具体表现在于学问、才情、思想,而完善的绘画,除了绘画造型、形式、形色本身的元素之外,还要加强人品的修为。故此,人品高画品就高的提出就成为了习画之人的修为通道。要画好文人画,在学问上是一定要下功夫的。就像陈师曾文中提道的“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若没有“文”,文人画则无从谈起,没有人之“人品”,文人画也无从谈起。可以说,具备了四要素是画好文人画的基本前提,是支撑文人画的修养内涵。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给我们一个提示,也可以说是一个告诫,要做好绘画,要强化我们的人品修为,人要有性情、才情,要有品格,要有思想,要有见识,要有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才能做好陈师曾所说的“文人画”。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M].上海:长兴书局,1918.
  [2]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C]∥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上海:立达书局,1932.
其他文献
“新撞新”青年油画家联展是笔者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读研期间的策展处女秀,展览于2016年2月23日至2016年3月2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三楼展厅举行。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主要是沪宁青年油画家,新策展人“撞”上新画家、在宁艺术家“撞”上在沪艺术家,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本次展览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创作一幅画时,情感表达很重要。艺术作品中有抒发自我的情怀,有渴望、有怀念、有迷茫、有恐惧、有欣喜、有
期刊
作者简介:  齐娅璇,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湖南株洲,学校:北京理工大学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研究生二年级
期刊
摘要:图像学使视觉艺术进入了更加丰富而又具有科学、哲学精神的艺术领域。在图像学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西方对潘诺夫斯基和图像学的研究也随之被引入。很多学者都在努力做着将图像学在中国美术研究中的本土化探索,努力构建自己的图像学理论。以美术作品《血衣》为例,初步探索图像学在分析中国现代写实绘画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像学;《血衣》;农民;怨恨;理想  图像学的“本土化”,需要我们重视事件性作品的图像学研
期刊
初读刘赦先生的画作,在苍茫之外又极细切,深得园林造景之美。  《苏州园林·雪》是静观落雪。林间梢头扑扑簌簌的飞雪,空气之中若有似无的清凉,生命之物皆在冬眠和隐遁。石板小径、假山堆叠、画廊飞檐,悉数盖在雪下,浑然皆白,天地渐阔。近观扶栏数折、细竹两竿、草叶几茎,留下纤净濡湿的墨迹,如线、如痕、如点、如芥,极致精微。园林学家陈从周《说园》中说:“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
期刊
2014年11月2日,“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一幅名为《大洪水》的作品。这幅3m×2.7m的大型宣纸水墨是蒋先生创作于1947年的作品,此前一直流落于海外,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收藏,通过各方的努力,这幅杰作终于得以回国展览,使中国观众有幸欣赏到了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幅画的历史可谓曲折———1947年蒋先生创作的这幅画,在完成之后不久就流
期刊
摘要: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重要一部分,在唐代最著名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便是张萱和周昉昉,二人也为后来的仕女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张萱和周昉昉为例,分析二人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从人物形态、设色风格、线描技法等方面对比二人在绘画创作上的不同点。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线描造型;用色  一、唐代仕女画繁盛期  在古代称做官的人为“仕”,“仕女”即为官宦人家的妇女,也泛指上层社会的妇女
期刊
摘要:超现实主义画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战艺术家又一发力方向。面对凄凉笼罩的世界,焦虑和无助裹胁身心,艺术家转而弃“明”投“暗”,逃避现实,挖掘梦境,据实呈现。画面玩世不恭,荒诞无稽,实则探索人类非理性区间,而主题严肃。那是另一个未知的自己和未开恳的沃土,里面暗藏人性的秘密。艺术与哲学,走得更近。此乃超现实主义画派在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意义。  关键词:梦境;本能;暴力;诡异;荒诞;探寻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
期刊
摘要:达利画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流派,风起云涌催生的产物。在创作中,他深刻融入自己的烙印。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创作元气,贯通始终。作品反思人性,探寻自我,抒解性情,开发幻觉。画家把对物像的思考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融汇在一起,由此编织了,一场地老天荒的梦。梦境中,含有他的多元视角。此乃达利在艺术史上的永恒地位。  关键词:想象;梦境;诡异;矛盾;裂变;自我  西班牙,魅力之都。弗拉明戈舞
期刊
摘要:何家英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学西渐的创始人,其画风既有传统的清新雅致,又有很强的现代元素感,力求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即注重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和质感的刻画。在何家英的作品中人物刻画借鉴了西方素描的光影和造型感,色彩里加强了颜色对比与融合,构图里仍采用传统的形式表现,画面强调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尤其是气氛的烘托,使其工笔里带有写意和油画的技法,及多种绘画风格与艺术性。他成古即今,保留传统民族情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