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初探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改变传统的静态课堂学习方式,把丰富的野外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参与劳动过程,将感受内化为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生活的认识较浅。但是作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事件或是抒发情感。这就造成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迫局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多的选材空间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增加信息量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写作对象具体化,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如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联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帮助他人等方面的题材。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有些学生甚至挖空心思编造这样的题材,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感,真是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常言说“劳动最光荣”,那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割草养兔子、做简单的手工工艺、捉害虫等,使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并意识到劳动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本来就具有很浓厚的劳动氛围,因此他们对劳动的感受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是将写作的对象具体化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把生产劳动等同于写作学习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积极的方向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和正确抒发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思考体会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词语的堆积或是简单的评述,而是要以情感为基础,不管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都不能缺少作者的情感。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劳动项目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特有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如参与劳动的人具有的品质、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协作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农村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劳动的海洋里,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命题内容,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开拓思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事或景来写,以增强学生对命题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此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产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鼓励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面,鼓励创新,书写真情实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责编 郝 勋)
其他文献
中心是课文的灵魂,抓住了中心就把握了文章的精髓所在,而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中心的就是文中的重点段落。语言是内容的外壳,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的魅力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最能突出地、鲜明地体现语言特色的也正是文中的重点段落。可见,抓重点段落教学不失为一种解除课时短、课文长困惑的好办法。那么,重点段落该如何教呢?  一、细细品读,感悟文本  品读,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味欣赏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我们都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与其纠结着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微笑地面对未来——笑对人生。  人的心态很重要,特别是在逆境当中,好的心态使你更容易找到“柳暗花明”的那条路。乌台诗案,东坡居士再遭贬官,他虽然也曾经消沉抑郁,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满腹经纶却总得不到赏识,但是他很快在赤壁之上,望着滔滔江水,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此,他放下了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新阅读,把握住学生深度阅读的几个“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点燃兴趣点,养成习惯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特点,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加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记叙性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昆虫图片,如蝴蝶、蜜蜂、螳螂、天牛等,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的时候是不是
高考的功过是非任人评说,在当下尚无一个公平高效的人才选拔替代方案。平凡若我,也始终在教育体制内沿着高考之路进发,但高考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高考之外的生活中,文学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点燃文学之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大自然与人类的孩童泰戈尔让我明白人的生命本身是融于自然的,心灵也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的养分;“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以其富有禅意的文字熨过我的心灵;“世界愈喧闹,我心愈安静
期刊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整体性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但在操作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作业的设置更多的是依靠各种教辅材料采取拿来主义,极少能够自主设置,学生就在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产生厌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创新课外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尊重实际,在选择中体现课
时光荏苒,一年的赴美交流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不能说赴美交流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但是这一年充满了很多珍贵的回忆,它让我的这一年变得异常特别。在这一年里,我看到了很多我在国内看不到的东西,很多我没来美国前的对美国的观念随着我对美国文化的逐渐了解而发生改变。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两国人生活上还有观念上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换种话说,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使得我的这一年变得异常精彩。  去年九月十八号那天我出发
期刊
藕官十八岁那年,被姑母第一次带进了城。  城里可新鲜啦,大大小小的店铺林林总总,花花绿绿的霓虹灯闪闪烁烁,藕官抓紧了姑母的手,生怕在车水马龙间跟丢了,迷失在这一个光怪陆离的大城市里。来这城市的第一个晚上,姑母带她到一家百货公司去,里面分外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有种魔力,能使每个人看上去都要比往常漂亮。藕官凑近了贴着精美壁纸的墙壁上挂着的一面镜子,藕官以前还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一面镜子,她注视着镜子里映出的
期刊
这里的“任务”型,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阅读与写作共同合作,从而完成特定目标的一种课型。这里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发展,交互作用,共同参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读写结合”的局限性,能促使其结构向纵深发展。  一、挖掘素材,寻找读写“生成点”  根据一定的语境以及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素材,实现阅读文本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里的“任务”,需要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生成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心灵的成长,使你懂得了享受生活,体味生活,让人不会一生无味,给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许多人在办公室和书房墙上悬挂“宁静致远”的字幅,将“非淡泊无以明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却常常因“人在江湖”而身不由己。特别是喧嚣的名利场和种种的诱惑,总是让身处滚滚红尘中的人们难以保持内心的
期刊
语文学科不仅要带给学生知识,还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就是新课改对现在的语文课堂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情感教育创设良好的情境,同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感悟的过程中把握文本中传递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情感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