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论美学与文本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文本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参与的心智过程,它凭借作品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在理解中把握文本的内涵,在情感体验中感悟文本的深沉意蕴。由文字符号的表述到深沉意蕴的感悟,情感作为一种审美的中间媒介,无论是于作者的文本建构还是读者的文本解读都必不可少。在文艺理论界,符号论美学从情感的角度审视作品的内蕴,将文本解读看作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符号论美学的基本观点
  当代西方的符号论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他们从文化人类学出发,探讨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本文通过符号论美学的相关理论探寻文本解读的流程,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实质。
  1.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
  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朗格将语言文字看作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符号,一种在各方面都符合符号本质规定的“纯粹符号”。她指出文字符号具有描绘、表现的功能,它能将客观世界的表象呈现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给我们的感性经验赋予形式,能将印象组合到那些具有名称的事物之中,并将感觉归并到那些可以用词语表达的性质当中。语言文字中的独个词语被用来表达经验上一一对应的关系,要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就必须参与到词语概念的综合之中,这种综合便构成词语之间固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语法、句法、形成体系自身的逻辑。“语言诸成分一旦被接受下来,作为句子的含义也就自然地显露出来了”[1]。朗格将文字符号由一堆零碎语言材料按照特定规则形成一个完整语义的过程称为推理过程。由此,语言文字不仅被称之为符号,更是一套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
  2.文学是通过文字符号表现情感的艺术
  文学是一种可塑性的艺术,它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生活的各个层面获取主题,并运用文字符号的结构、措词、形象化描述、名称的使用,凭借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用以表达其“观念”的生活形象。作品中一个名称,一句话的措词都会一下子创造出一个背景或情节。文学作品的形成是运用文字符号的艺术创造,创造出来的文本是供我们去感知和想象的,它所表达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文字仅起到介绍某个引起情感反应的物体或形象的中介作用。文学作品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情节中的每一个因素便是一种情感表现。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不是依靠复现能引起这种情感的事物,而是依靠组织的词语——有意义及文学联想的词语,使其结构贴合这种情感的变化”[2]。作家借助于一种生活意味,即生命特有的情感、情绪、感受、意识等,文学作品是将情感生活客观化的结果。
  3.通过直觉去感悟作品的意味
  文学既然是运用文字符号表现情感的艺术,作品中必然倾注着较多的“内部生命”熠动的情感因素。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推理性的符号形式,无法言尽无须诉诸于逻辑思维的主观情愫,而需要借助直觉的作用来把握。朗格指出作品的意义通过理性的活动,即直觉的基本理性活动来认识艺术符号的意义。她认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由这种活动导致的是一种逻辑的或语义上的理解,它包括着对各式各样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包括着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事例的洞察和认识”[3]。文学作品中语言符号无法言述的情感因素,要借助直觉来捕捉。
  二、文本解读的流程
  根据符号论美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初步构建解读文本的基本流程。
  1.感知语言文字,掌握文本原义
  符号论美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文学作品便是以这一符号为材料,构筑了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幻世界,要想进入这一虚幻世界,首先必须感知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每一文字都相应代表固定而明确的含义,通过分析推敲语言文字,读者可以了解文本世界中事物的存在状况。凭借语言文字,读者可以知觉文本所描绘的客观事实并进行思维、记忆、想象,感知丰富事实所构筑的整体。语言文字是解读文本的起点,也是文字得以生成的载体。感知语言文字就是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读、理解,从字词句入手,了解其基本含义,疏通它们的关系,将文字符号同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一种真实的感受,从而掌握作品所传达的有关人物、事件、景物等信息,正确把握文本的原义。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意义的明确和固定,使得它在表达既不明确、也不固定的感情状况面前就表现出了难以超越的局限。推理性的语言文字被排除了直接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因为任何一种精细的情感或情绪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推理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只能粗略地标示出某种情感的字眼,如“欢乐”、“悲哀”、“恐惧”等,很少可能把人们亲身感受到的生动经验传达出来。当人们打算较为精准的把情感表现出来时,往往借助于可以把某种情感暗示出来的情景描写,如秋天萧瑟的景色(悲凉),节日热闹的气氛(欢乐),漆黑一片的夜晚(恐惧)等。因此,解读文本不能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而应上升到文本解读流程的另一层次——情感体验阶段。
  2.在情感体验中把握文本内蕴
  对文本符号的感知仅是对文本语义的了解,语言文字所构筑的外部形式——情节、形象、结构、语汇等是平面的、单一的,文字背后还隐藏着更为神秘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掘,它包括人的情感、愿望、情趣、意旨、精神等一切内心活动,是隐藏在艺术生命内的活生生的灵魂。文本的解读需借助于体验效应。体验是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作家创作文本视为表现其对生活的情感、态度,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必然要体验到这一情感,从而唤醒其自身的情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必须融入文字所构筑的情境氛围中,把握情感内蕴,且要运用“内觉体验”去把握,去“活看”语言,看到作者所创造的生动淋漓的审美意象,体验到作者活跃于字里行间的缕缕情感脉动。
  作者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词语的组合,片段的安排,意象的创造总是直接或间接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如鲁迅在《秋夜》中写到“在我的后花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对于这句话,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所得到的无非是“我”的后花园有两株枣树这一语义判断,但通过感受语言的组合形式,用情感去体验,就能感悟到一种“无聊”、“寂寞”的意味。因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重复、单调的语言形式和“无聊”、“寂寞”的情感形式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这种烦琐的句式不是要告诉读者事实,而是要让读者从中直觉作者当时的情感。它们不是以传达意义为己任的两句话,而是为了表现情感而经过组接的两个意象,它直接诉诸于人们的直觉与想象,从而传达出内在的生命消息。   读者解读文本不仅要感知语言的组合形式,更要用情感去体验作品中的内容或以自己的某些人生感悟去体验作品的情感。读者只有主动地去悟情、融情,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真正把握文本内蕴。
  3.在直觉感悟中提升审美境界
  既然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已经能够把握文本内蕴了,在解读文本流程中为何还要通过直觉感悟来提升审美境界呢?因为有一种情形在领悟的过程中时常发生,那便是心中若有所悟,却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表达,这便是我们称之为“意味”的东西。一部文学作品往往是多种含义的模糊集合,以此作用于读者的心灵,必然产生一种“点点滴滴在心头”却又“一言难尽”的审美综合效应,这种效应是读者对作品形象体系的总体感受与理解,是与审美对象的默契神交,它只能诉诸于心灵的领悟,而无法言诉,直觉的作用便是将这种感觉迅速地捕捉到。因为直觉是一种不作深入分析研究,只根据现象和直觉感受获得印象的思维方式。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是否把握了其中的意味是不能通过语言表白的,所能说的只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词汇,而凭借语言直觉的作用无须过多的推理就能直接把握文本的“意味”,这是解读文本过程中所须达到的较高境界。
  我们常常所说的“语感”便是一种语言直觉,通过这种直觉读者能直接感受作品的语言所传达的意蕴、情趣甚而有所创新。夏丏尊先生曾经对语言直觉做过这样的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4]。有了直觉的作用对语言的理解就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产生了一种新解,获得一种心领神会的感悟。
  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应该是一种能把握文本“意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见情、见灵思、见神韵的活动。读者从作者布列的文字符码中不仅能看到河泽山川的雄伟辽阔,听到飞鸟虫兽的浅唱低吟,嗅到百花竞放的缕缕幽香,更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体悟其内在所潜藏的对浩瀚宇宙的神秘的洞悉,对悲喜无常人生的无尽感叹,从而领悟和揭示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蕴。
  三、符号论美学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的参考
  符号论美学认为文字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文学创作是运用文字符号呈现作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要运用自己的情感,并凭借直觉去感悟作品的深层内蕴。“情感”与“直觉”的作用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得以强调,这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参考。
  1.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感的投注
  文学作品中满载着作家的情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应投入相应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足以唤醒和驱使读者内心反应的情感,阅读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生动的创造,深刻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课本内容的感知、理解、解释所生成的情感要与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以自己的情感深入对象的情感,融入到对象的情感中去,将领悟过程中的想象化为在对象情感中的神游,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深沉,真正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神韵把握。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来敏化学生的情思,使之思随时移,情因物转。讲授课文时,教师要根据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变化,相应地产生情绪、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并作出相应地或爱或憎,或忧或喜的情感反应,创造出一种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思。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实物的感知,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体悟其内在的情态,情趣及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调动师生双方的情感,才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只有投注相应的情感,学生才能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获得一种人性、人情、人格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2.注重直觉的作用,强调语感教学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遵循讲解语文知识的一套模式,将阅读课变成穷形尽相的讲解和拖沓冗长的分析,课文丰富的血肉之躯没有了,只剩下瘦骨嶙峋的骨架,课文中的灵气被泛滥的语文知识湮没了。熟不知“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的东西,是无法从那些孤立的要素上去认识的,而是只能在连贯的言语中为人感受到或猜度到”[5],它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要把握只能从词汇构筑的意象中通过直觉去把握,也便是语言直觉,即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一篇文段的理解,我们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便是语感。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这种语感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直接感悟。学生要亲历阅读实践,通过诵读,感知课文。学生要学会运用生命意识中的感受、理解、领会、体悟等活动,并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经验对课文进行再发现,再创造,超越具体的课本知识,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语感活动的更为活跃,更为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自己去体验,去进行创造性理解。教师只能提供对象,激励学生阅读的愿望与激情,启发学生自悟,感受自己的感觉,从而去充实和丰满已有的感觉。
  参考文献:
  [1][2][美]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30.267.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出版社,2006(1):62.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67.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11):55.
  黄俊,大学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其他文献
低温甲醇洗甲醇再生塔的除垢研究 刘志云等锥形流量计的应用 徐晓兵谈谈控制阀的选型 边玉平FC-201旋风分离器失效机理探讨 赵振华影响钛泵稳定运行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柳子东
在1983年的欧洲和世界锦标赛上有许多巧妙进攻的例子.我们看到了世界冰球最强队——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队和加拿大队的精采表演.现在向读者介绍一些攻破球门的战术图.著名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介绍了加拿大公共卫生和社区健康中心、美国家庭医师培训和工作的情况,认为这两个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整合、社区领导、规范管理的理念等方面对我国医改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电力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非常重要的基础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提供的供电服务的基本质量水平.
由于冷作模具钢引起的冲模失效,历来很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件材料用途的多样化,使用不锈钢等各种强韧性材料和超精密有色金属材料,所以对模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汇,由于受社会文化的不同,致使英语汉语词汇呈现四种关系:即英汉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基本相同,比喻的形象也大致相同;英汉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下,给电力服务以及用电的方式都提出了很多多样化的要求,由此这也就给其供电所的发展方式、服务模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此这就需要构建起先进的供电
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当作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而加以应用,并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否发挥固有优势,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是众多教
本文讨论了弹性和塑性变形对金属表面衍射谱的不同影响,根据激光衍射谱的变化测量金属塑性变形的表面光反射率方法,对45~#钢材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这种测试方法是可行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