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1年5月1日起,凡信阳市浉河区农村居民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可以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0元基础养老金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五星办事处平西社区困难户王庆生乐得合不拢嘴,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多了这60元,我每月的生活也能宽裕点了。新农保让我吃了定心丸,真要好好感谢党的好政策啊,现在我要发动全家都来参加新农保。”
伴随着信阳市浉河区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快速、高效的开展,和王庆生老人同样喜悦的农民迅速多了起来。新农保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在“种地不缴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不犯愁”。2011年3月9日至4月10日,浉河区在已开展的50个新农保试点村的基础上,又把剩余的108个行政村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目前,全区20.8万农村适龄人口中,已有13.9万人参加了新农保,参保率达到75%, 3.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像城里人一样可以领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了。
据了解,2009年10月,信阳市浉河区在董家河镇集云村成功启动了新农保首个试点,2010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50个市、区、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示范村。到去年年底,全区累计参保4.86万人,有1.1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新农保试点范围的扩大实施,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今年年初,浉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信阳市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的决策部署,于3月9日迅速召开新农保试点扩面动员大会,印发《2011年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从3月10日起,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新农保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争取让全区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新农保,实现老有所养。
在这次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中,浉河区采取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民个人缴费设定了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所有年龄阶段划分均以2011年4月30日为基准日。16至59岁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民年满60周岁后,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同时,60周岁以上老人在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全部参保的情况下,无需缴费就可以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在2011年新增扩面的行政村内,符合领取条件的60周岁以上老人,从2011年5月1日起,实现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涉及人员多、时间紧、政策性强、业务量大,任务十分艰巨。为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实、办好、办细,浉河区12个涉农乡、镇、办事处迅速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保试点工作组织机构,实行处级领导包保联系制、定期工作例会制、每日督查和三天通报制,结合辖区实际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抽调人员走村入户集中开展各项工作。
在社会新的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攒钱养老”、“养儿防老”等思想仍是广大农民养老观念的主流。新农保刚开始时,有的农民认为参不参保无所谓,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想参加,但“一怕白花二怕变、三怕到时难兑现”,存在许多思想顾虑。为此,浉河区加大宣传力度,印制10万份新农保政策宣传彩页,在第一时间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并采取在当地媒体高密度连续滚动播出新农保标语口号、出动宣传车、悬挂标语口号、走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多种方式,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很快帮助农民解开了心头的疙瘩,让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星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处,城镇居民人口各半,村民外出打工多。为了让群众全都了解新农保工作,调动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应保尽保,五星办事处开展了大规模、大声势的宣传活动。五星办事处七里棚社区8组农民吴升富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从今后我也能吃上‘皇粮’啦,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啥是幸福?能领养老金,养老有保障就是幸福!”
东双河镇帮助村民算好“家庭账、经济账、实惠账” 三本大账,采取亲情友情引导、党员干部示范引导、关注重点人群、积极开展“新农保进校园”活动等方法扩大新农保政策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适龄人员参保率。白庙村庙咀组年近六旬的农民党员彭续斌,走家串户,带头缴齐全家新农保参保费1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庙咀组在20天时间里参保率实现100%。翟洼村有60多户现在郑州务工经商,该村村干部前往郑州集中收取,短短两天就收缴保费4万余元。
优质的服务是提高工作进度的关键。五星办事处及各社区购置了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在各社区服务大厅设立征缴点,实行照相、复印、填表、审核、缴费一站式服务。社区干部和社区小组长专门负责各个小组群众参保手续的办理,做到责任到人,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东双河镇付河、敖湾等村自发购买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免费为群众服务,避免了群众复印证件、照相的来回奔波,尽力为农民提供方便。浉河港镇易庙村处于大别山的深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干部刘开敏一共负责128户农民的新农保工作,她每天都坚持徒步挨家挨户给农民宣传讲解。由于工作辛苦,劳累过度的她在一次工作途中扭伤了脚,又红又肿,无法下地走路。但她没有放弃,回家打完吊针后,仍坚持带病工作。当记者问她苦不苦、累不累时,40岁左右的她乐观地回答:“不累,好政策当然要宣传好,不然以后要后悔、内疚的!”她的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责任!
浉河区是信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多,面积大。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为确保每位农民都能享受到新农保,浉河区政府毅然决定除补缴年份外,对参保缴费人员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五星办事处由财政专门拨出80万元资金对远郊村困难群众给予参保补贴。东双河镇针对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投入资金21000多元,免费为他们办理参保手续。董家河镇党委政府按每位参保人员10元标准拨付经费22万元。东双河镇翟洼村村民40多岁的李英超,妻子身体不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中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在外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拮据。该镇村干部了解到实情后,主动帮他垫付了保险费,使他家中的老人顺利地享受到了每月60元的养老金。他握着村干部的手感激地说:“谢谢党的好政策,为我缓解了生活压力,减轻了负担,以后的日子再也不愁了!”
为管好农民的养老钱,浉河区制定了规范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新农保在阳光下运行。浉河区政府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基金监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致富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区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向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截至4月10日,信阳市浉河区顺利完成新型农民保险试点扩面工作,又好又快地在全区实现了全覆盖。新农保这项惠民政策在这个春天如同春风吹开了农民的心扉,给浉河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带来了福音,这种幸福感前所未有。它让农村老人有了尊严,让年轻农民有了保障,进一步加速了浉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伴随着信阳市浉河区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快速、高效的开展,和王庆生老人同样喜悦的农民迅速多了起来。新农保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在“种地不缴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不犯愁”。2011年3月9日至4月10日,浉河区在已开展的50个新农保试点村的基础上,又把剩余的108个行政村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目前,全区20.8万农村适龄人口中,已有13.9万人参加了新农保,参保率达到75%, 3.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像城里人一样可以领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了。
据了解,2009年10月,信阳市浉河区在董家河镇集云村成功启动了新农保首个试点,2010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50个市、区、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示范村。到去年年底,全区累计参保4.86万人,有1.1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新农保试点范围的扩大实施,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今年年初,浉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信阳市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的决策部署,于3月9日迅速召开新农保试点扩面动员大会,印发《2011年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从3月10日起,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新农保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争取让全区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新农保,实现老有所养。
在这次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中,浉河区采取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民个人缴费设定了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所有年龄阶段划分均以2011年4月30日为基准日。16至59岁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民年满60周岁后,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同时,60周岁以上老人在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全部参保的情况下,无需缴费就可以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在2011年新增扩面的行政村内,符合领取条件的60周岁以上老人,从2011年5月1日起,实现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涉及人员多、时间紧、政策性强、业务量大,任务十分艰巨。为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实、办好、办细,浉河区12个涉农乡、镇、办事处迅速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保试点工作组织机构,实行处级领导包保联系制、定期工作例会制、每日督查和三天通报制,结合辖区实际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抽调人员走村入户集中开展各项工作。
在社会新的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攒钱养老”、“养儿防老”等思想仍是广大农民养老观念的主流。新农保刚开始时,有的农民认为参不参保无所谓,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想参加,但“一怕白花二怕变、三怕到时难兑现”,存在许多思想顾虑。为此,浉河区加大宣传力度,印制10万份新农保政策宣传彩页,在第一时间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并采取在当地媒体高密度连续滚动播出新农保标语口号、出动宣传车、悬挂标语口号、走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多种方式,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很快帮助农民解开了心头的疙瘩,让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星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处,城镇居民人口各半,村民外出打工多。为了让群众全都了解新农保工作,调动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应保尽保,五星办事处开展了大规模、大声势的宣传活动。五星办事处七里棚社区8组农民吴升富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从今后我也能吃上‘皇粮’啦,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啥是幸福?能领养老金,养老有保障就是幸福!”
东双河镇帮助村民算好“家庭账、经济账、实惠账” 三本大账,采取亲情友情引导、党员干部示范引导、关注重点人群、积极开展“新农保进校园”活动等方法扩大新农保政策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适龄人员参保率。白庙村庙咀组年近六旬的农民党员彭续斌,走家串户,带头缴齐全家新农保参保费1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庙咀组在20天时间里参保率实现100%。翟洼村有60多户现在郑州务工经商,该村村干部前往郑州集中收取,短短两天就收缴保费4万余元。
优质的服务是提高工作进度的关键。五星办事处及各社区购置了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在各社区服务大厅设立征缴点,实行照相、复印、填表、审核、缴费一站式服务。社区干部和社区小组长专门负责各个小组群众参保手续的办理,做到责任到人,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东双河镇付河、敖湾等村自发购买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免费为群众服务,避免了群众复印证件、照相的来回奔波,尽力为农民提供方便。浉河港镇易庙村处于大别山的深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干部刘开敏一共负责128户农民的新农保工作,她每天都坚持徒步挨家挨户给农民宣传讲解。由于工作辛苦,劳累过度的她在一次工作途中扭伤了脚,又红又肿,无法下地走路。但她没有放弃,回家打完吊针后,仍坚持带病工作。当记者问她苦不苦、累不累时,40岁左右的她乐观地回答:“不累,好政策当然要宣传好,不然以后要后悔、内疚的!”她的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责任!
浉河区是信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多,面积大。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为确保每位农民都能享受到新农保,浉河区政府毅然决定除补缴年份外,对参保缴费人员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五星办事处由财政专门拨出80万元资金对远郊村困难群众给予参保补贴。东双河镇针对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投入资金21000多元,免费为他们办理参保手续。董家河镇党委政府按每位参保人员10元标准拨付经费22万元。东双河镇翟洼村村民40多岁的李英超,妻子身体不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中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在外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拮据。该镇村干部了解到实情后,主动帮他垫付了保险费,使他家中的老人顺利地享受到了每月60元的养老金。他握着村干部的手感激地说:“谢谢党的好政策,为我缓解了生活压力,减轻了负担,以后的日子再也不愁了!”
为管好农民的养老钱,浉河区制定了规范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新农保在阳光下运行。浉河区政府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基金监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致富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区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向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截至4月10日,信阳市浉河区顺利完成新型农民保险试点扩面工作,又好又快地在全区实现了全覆盖。新农保这项惠民政策在这个春天如同春风吹开了农民的心扉,给浉河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带来了福音,这种幸福感前所未有。它让农村老人有了尊严,让年轻农民有了保障,进一步加速了浉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