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时代,携手共命运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成立30周年。回首过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响应改革开放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年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更是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作为我国较早融入全球发展的行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随着在海外建设和投资程度的加深,深刻感受到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在海外长期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与利益相关方实现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经营环境,赢得投资建设所在区域的认同和支持,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责任建设也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升级的重要选择,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全球承包工程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茂实遂,膏沃光晔。
  从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已经超过十年。期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以下简称承包商会)持续探索提升行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方法和路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推进模式日趋完善,行业社会责任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责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总体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2年的基础建设阶段。承包商会确立“推广理念、树立榜样、制定标准、提升能力”的工作主线,制定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以《指引》实施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开展评价。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标志,承包商会社会责任建设进入以深度发展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承包商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政策指引、能力建设、绩效评价、交流沟通等角度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工作,就本土化、社区沟通等关键履责领域进行针对性建设,努力促进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十年来,承包商会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标准建设。2009年,承包商会发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宣言》,以树立行业社会责任典范,引导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2010年,承包商会正式发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纲领性指导。2012年,商务部全文转发该《指引》。2015年,承包商会发布《指引实施手册》,为行业企业应用指引提供操作性指导。2017年和2018年,分别发布《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区沟通手册》,指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能力建设。承包商会以指引推广实施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行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活动,包括发起“指引实践计划”、开展专题培训及研讨交流活动、成立中国国际承包商CSR实践网络、发布《中国国际承包商非洲本土化实践调查报告》等,为企业更好地融入运营所在地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
  三是绩效评价。2009年,承包商会开展首次行业社会责任评选活动。此后,依据《指引》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并连续开展4次行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活动,激发企业持续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积极性,也根据评价结果为企业提供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四是品牌建设。从2010年起,承包商会连续4次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和行业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案例,共发布行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97个。2016年,承包商会和有关机构合作开展“美丽海外中国: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像志”活动,用生动的影像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责任之美,为“中国建设”的海外品牌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是国际传播。承包商会还通过与德国、瑞典等国的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OECD多边组织,世行、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平台的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分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履责实践,探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在承包商会推动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项目实施中保障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本土化运营,提升社区沟通和参与,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推动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
  社会责任管理不断健全。承包工程企业不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加强社会责任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为系统开展社会责任工作奠定基础。例如,中国路桥发布《社会责任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建筑搭建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体系,中地海外尼日利亚公司制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纲要,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精细化发展趋势。
  社会责任实践亮点突出。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社会责任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护、供应链管理、社区参与等各类议题,展现了企业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做法。近年来,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一步呈现出系统规划、本土实施等新特点。中国电建国际成立海外志愿者协会,创建“建立1个区域志愿者协会、建立1批国别志愿者服务队、形成1个特色项目、每年1次分享和选树表彰”的“4个1”组织管理体系,开展“科技点亮生活”“绿色拥抱未来”“爱心温暖世界”3项特色品牌活动,系统开展海外志愿行动。中国港湾在斯里兰卡开展“渔民生计改善计划”,组织了渔民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项活动,为全面改善当地渔民生活条件作了积极的贡献。
  社会责任沟通积极主动。承包工程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升运营透明度的重要性,重视通过新闻报道、定期报告、沟通活动等多种方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国机集团等公司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海外履責信息。截至2018年底,承包工程企业发布了超过十份海外专项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中国交建肯尼亚铁路项目连续三年发布了项目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路桥出席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生态文明与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分享环保实践经验。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深入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更广泛的潮流,对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获得各国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当前,我国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
  国家明确提出要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配套机制和支持,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要求企业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明确提出实施设施联通行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支持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成立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为中国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和事业。SDGs与承包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和目标互促并进,明确了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而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将贡献于SDGs实现。
  迈入新时代,携手共命运。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要認真学习贯彻国家有关要求,牢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做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承包商会将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从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一是系统总结,规划路径。系统总结十年来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成果,调研企业在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挑战,明确新时期承包商会社会责任和基础设施可持续的重点工作方向。
  二是与时俱进,升级指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发布已有8年,有必要结合新时代对基础设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如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要求、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等,对指引进行更新。
  三是细化指导,提升能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区沟通手册》是《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的有益延伸,为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所在社区良性沟通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承包商会将继续出台针对可持续基础设施重点议题的系列指导手册,加强培训交流,为企业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提供支持。
  四是加强交流,参与分享。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沟通交流,分享中国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经验做法,探讨国际基础设施行业的责任与未来,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同时,加强企业间合作,推动承包工程企业在“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相关框架和合作中发挥作用。
  五是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持续开展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案例评选、“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像志活动,探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国际交流传播,打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负责任、可持续的国际形象。
  六是搭建平台,激发活力。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需要建立政府、学术机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参与、高度联动的体系。同时,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是广大企业的参与和投入。承包商会将进一步加强多利益相关方平台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守信联合激励“红名单”管理,鼓励投资、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的会员企业,加大对负责任企业的推介和支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机制。
  展望未来,承包商会将在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十年积淀之上再上台阶,发挥引领作用,为国际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其他文献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撑。利用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实现,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新兴技术重要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利器。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的开展,旨在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方向,将中国企业AI实践与17个联合国可
期刊
近年来,“大城市病” 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挑战。“大城市病”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而出现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峻且久未解决,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而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北京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当务之急是解决交通拥堵难题,为我国城市可持续交通树立典范
期刊
人物介绍  蓝虹,畲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早从事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之一,曾任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技术顾问,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绿色金融技术专家,目前在贵安新区挂职,担任贵安新区绿色金融管委会副主任。  作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近年来,在各方力
期刊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将“人-车-路-管”多方面结合,开发智能交互系统来解决交通问题正在实现中。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交通数据的采集与统计、通信传输、分析与挖掘、交换与共享、实时发布等服务。然而,数据共享涉及的公平性、安全性、隐私性、包容性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尝试围绕未来交通数据共享的价值、挑战以及原则等问题进行解读。  数据共享的价值与挑战  城市交通正
期刊
推进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联合国密切关注和重点推进的议题,也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共识。实际上,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我国企业早已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入融合的过程中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行动,但是还未对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成熟的路径。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将中国企业的人工智能(A
期刊
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度最热的话题之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各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次疫情,原定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延迟到2021年,这将导致原本未能如期达成的20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变得更加紧迫。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概述了减
期刊
创新,是深圳实现从小渔村“蝶变”的源泉和内核,而作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之一,让深圳的创新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面向未来的底蕴。  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经济总量居中国城市第3位,跻身全球城市30强;绿色建筑总面积逾840
期刊
作为网络和客户规模全球第一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与数以亿计客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均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而这一切,也意味着利益相关方对于中国移动也有超于一般的履责期望。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首次明文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
期刊
201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又即将迎来70岁华诞。站在历史的高岗上看中国发展的大江大河,我们无不感叹一个新生的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创造的奇迹。中国走在通向伟大复兴的路上,不仅因为强大的初生力量,更源于具备一份绵延不断的恒久力量,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沉重代价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诺华集团(中国)从2010年底开展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 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已有八年了。尽管 2100万株各类树苗还没有成材,但原来近乎石漠化的4095.4 公顷土地,已经是绿意盎然。  陪伴这些树苗成长的,是当地凉山州居民以造林开始脱贫,是生态环境更多呈现出生物多样性,而今天和未来的成果更是显现出以造林减碳应对气候变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