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当下,为未来买单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48291485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诺华集团(中国)从2010年底开展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 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已有八年了。尽管 2100万株各类树苗还没有成材,但原来近乎石漠化的4095.4 公顷土地,已经是绿意盎然。
  陪伴这些树苗成长的,是当地凉山州居民以造林开始脱贫,是生态环境更多呈现出生物多样性,而今天和未来的成果更是显现出以造林减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价值。
  这一切成果,源于诺华社会责任战略的落地,源于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源于社区居民的意识转变,以及源于专业机构带来的科学管理方案。各方共担责任、协同发展的模式,让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成为从应对气候变化到多方共赢的示范性实践项目。
  一、责任战略驱动诺华应对气候变化
  2011年,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投入开发,成为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但是,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对于诺华来说并不是第一个,此前诺华分别在南美的阿根廷和西非的马里建造了碳汇林项目。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并不是高排放和重污染的行业,诺华为什么自愿涉足碳汇林项目?
  “开展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诺华全球减少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是诺华践行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更是诺华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与贡献。”诺华集团(中国)副总裁陈小晶说。
  她还提到,诺华在日常运营中的各个环节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希望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业务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诺华不仅坚持内部生产的环保高标准,还在外部开展造林项目进一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在阿根廷和马里造林项目之后,希望在中国也投入一个造林项目。
  抵消碳排放的方式可以选择到碳交易市场购买,诺华却选择了更为“费力费钱”的造林做法。原因在于诺华希望在抵消碳排放之外,还能在社会、环境方面产生其他的附加效益。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必须做出回应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需要各方共同积极应对。诺华基于自身责任战略,选择了“投资当下,为未来买单”的行动。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首席科学官、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张小全博士赞赏诺华在项目开发之初,放弃了直接从碳市场购买碳汇的方案,转而投入十几倍的资金在中国凉山地区开发具有多重效益的造林碳汇项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企业的社会担当。
  基于项目所带来的多重效益,因此被正式命名为“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二、碳汇林牵动凉山州全面发展
  2010年12月27日,诺华在四川启动了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成为诺华全球第三个“抵消碳足迹”项目。
  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曾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但是由于上世纪 50年代至80年代的过度采伐,昔日的景象逐渐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脆弱的生态環境和单一的农业结构,使老百姓付出了辛勤劳动,但经济效益不高,也让凉山州成为中国贫困面积最广、贫困人口最高的地区之一。
  项目预算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诺华已累计投入850万美元,其余为地方政府和社区配套完成。此外,诺华还投入了项目开发、审定、运行管理等其他费用。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住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八年的坚持努力,茁壮成长的碳汇林已经成为牵动凉山州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社区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造林计划基本完成,成效总体良好。从2011年至2018 年,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各个林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实施下,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克服了高海拔、自然条件恶劣, 林牧冲突等多种困难,在4095.4公顷的土地上,栽植和补植冷杉、云杉、华山松等各类苗木约2100万株,原本贫瘠的地块正在逐步得到恢复。
  栖息地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通过植被恢复和封山管护,项目地块不仅种植的树木长势良好,原有的灌木和草本物种也逐步恢复,野生动物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在退化土地上应用当地树种恢复森林植被,三个保护区之间及其周边缓冲带和走廊带森林的连通性增加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扩展和改善。
  社区村民广泛参与,助力脱贫增收。实施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的5个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是川西南生态脆弱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涉及的4265个农户约1.8万余人中,有97%的人口是少数民族,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参与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当地社区村民得到了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达到了“扶贫”和“扶志”的双重效益。
  三、创新突破项目机制和管理难点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在于项目本身的定位,更在于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企业、专业环保组织等多方协调、多元共进的模式,以及以科学技术 为支撑的创新管理办法。这些因素是项目成功的“秘籍”,同时也为打算开展生态碳汇责任实践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
  组建项目指导和专家委员会,形成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诺华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渡河造林局和专业环保组织组建了项目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项目的指导委员会制定决策,专家委员会则主要把握技术。这样的架构,在较为全面、准确地代表和反映出各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基础上,也有利于统筹协调包括诺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渡河造林局、凉山州林业局等在内的各方资源,对项目的技术细节、开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共同形成决策方案。
  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工作程序。为科学管理项目,项目协调办在项目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使项目参与方明确工作程序,保障各环节有序推进。   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强化项目信息的系统披露和动态反馈。借助实地调研、现场走访、开放网络信息平台,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及专业技术人员就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项目收益等情况进行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减少执行成本。同时通过公司及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对项目进程、资金管理、项目收益等关心的问题公开发布、同时注重意见的搜集和反馈。
  碳汇收益用于造林管护,开启创新经营模式。项目所有的碳汇收益作为前期造林资金和后期的管护资金投入到造林和森林管护中。为了保证种植苗木的成活率,达到预期的减排目标,在管护上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配备管护人员常年巡护,建设围栏防止牛羊损毁,设置宣传碑牌和制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同管护。
  加强知识培训,帮助当地百姓改变观念、培养技能。为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当地百姓的参与度和执行积极性,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識培训和专业技能教育,增强社区百姓种苗培育、造林技术和森林管护的技能,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自然保护意识。
  四、树立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典范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诺华全球范围内第三个消除碳足迹项目,作为国际层面的碳汇实践,项目的多重效益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贡献。从阿根廷、马里走进中国四川,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借鉴了国际项目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本土化运作,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树立了榜样。
  正如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党组书记、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兼)刘宏葆所说,“通过这次与诺华的合作,我们了解了更多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助推精准扶贫、奔康致富探寻出了新的途径。以项目为依托,2018年启动实施了森林碳汇产业扶贫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树立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经济的典范,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项目带来的扶贫示范效应,四川农业大学科技计划管理处处长曾维忠给予了很高的赞许:“推动这个工作也是推动生态扶贫,是国家省委省政府如何有效扶贫的重要抓手。”他还指出,中国在不断探索高质量脱贫模式,除了短时期内制定的2020小康社会目标,从长期来看,想要达到脱贫,就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建设面向深度贫困区的生态服务市场,这一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由此可见,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抓住了中国生态扶贫的重点。
  对于更多想要开展消减碳足迹的企业,该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也是该项目的现实意义所在。就像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处长童伟总结的那样,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一个“三多”的项目,即多部门的协作、多重效益、多年的坚持。童伟提到,项目从策划、开发到建设各个阶段,涉及技术面广、相关方多,既有各级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又有国际国内的社会组织和科研单位,更有当地的村社,以及资助方和项目实施机构的共同参与;项目立足长远利益,获得多重价值;此外也离不开各参与方长期的坚持和专注的敬业精神。
  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扶贫攻坚,4095.4公顷的碳汇林是一份贡献,也是一个范本,鼓励更多企业加强气候治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推进绿色发展,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之路。
  结语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计入期共30年(2011年~ 2041年),目前已经完成了策划、开发和建设阶段,步入运行期。站在新的起点,项目在幼林抚育、管护、成本等各方面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更高层面的成功。未来30 年内,绿树成荫的碳汇林预计吸收大气中120万吨二氧化碳。希望那时,更多的碳汇森林在中国大地上连接成片,更多的企业用“今天的努力,表达对未来的慷慨”。
其他文献
8月25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开启“直播首秀”  李书福表示,汽车不是有钱就能玩的简单买卖,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的沉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大国与强国的区别就是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自然形成的过程,是一分耕耘才会换来的一分收获。李书福希望從教育抓起,通过人才加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目前,吉利正研发具备核酸检测功能的
期刊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撑。利用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实现,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新兴技术重要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利器。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的开展,旨在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方向,将中国企业AI实践与17个联合国可
期刊
近年来,“大城市病” 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挑战。“大城市病”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而出现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峻且久未解决,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而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北京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当务之急是解决交通拥堵难题,为我国城市可持续交通树立典范
期刊
人物介绍  蓝虹,畲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早从事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之一,曾任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技术顾问,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绿色金融技术专家,目前在贵安新区挂职,担任贵安新区绿色金融管委会副主任。  作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近年来,在各方力
期刊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将“人-车-路-管”多方面结合,开发智能交互系统来解决交通问题正在实现中。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交通数据的采集与统计、通信传输、分析与挖掘、交换与共享、实时发布等服务。然而,数据共享涉及的公平性、安全性、隐私性、包容性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尝试围绕未来交通数据共享的价值、挑战以及原则等问题进行解读。  数据共享的价值与挑战  城市交通正
期刊
推进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联合国密切关注和重点推进的议题,也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共识。实际上,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我国企业早已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入融合的过程中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行动,但是还未对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成熟的路径。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将中国企业的人工智能(A
期刊
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度最热的话题之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各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次疫情,原定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延迟到2021年,这将导致原本未能如期达成的20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变得更加紧迫。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概述了减
期刊
创新,是深圳实现从小渔村“蝶变”的源泉和内核,而作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之一,让深圳的创新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面向未来的底蕴。  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经济总量居中国城市第3位,跻身全球城市30强;绿色建筑总面积逾840
期刊
作为网络和客户规模全球第一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与数以亿计客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均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而这一切,也意味着利益相关方对于中国移动也有超于一般的履责期望。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首次明文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
期刊
201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又即将迎来70岁华诞。站在历史的高岗上看中国发展的大江大河,我们无不感叹一个新生的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创造的奇迹。中国走在通向伟大复兴的路上,不仅因为强大的初生力量,更源于具备一份绵延不断的恒久力量,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沉重代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