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动力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又即将迎来70岁华诞。站在历史的高岗上看中国发展的大江大河,我们无不感叹一个新生的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创造的奇迹。中国走在通向伟大复兴的路上,不仅因为强大的初生力量,更源于具备一份绵延不断的恒久力量,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沉重代价,这些国情使得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再到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落实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开始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明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多个领域,落实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并不断完善进步。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进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诗经》有“是飨是宜,降幅既多”的说法。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无意识阶段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理论。自此有了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以及朱熹的“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经历了大城市带来的不可持续性危机,走过了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弯路,并在此后明确了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大潮形成了高度契合,中国也在落实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2年召开的里约地球峰会,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开端。此后,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制定了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二十余年过去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最初的概念引入到开展应用性的工作,基本形成了基于现代化新时代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实践。
  1.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确立了我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全国和各地的“九五”计划中。这被学者认为是国际社会出台的第一部国家级世纪议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地球峰会决议的原则立场。《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自然三维复合系统的有机联系为依据,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 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蓝图。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指导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都积极研究和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国家环保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制定了《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此外,越来越多的省市县也制定了地方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完成了从确立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確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科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重要意义的认识,由此也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过去的二十余年,正是我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积极迈进的时期。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手段上,我国突出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作用。在法律手段方面,我国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修订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资源管理法律。在经济政策方面,我国确立了建设项目必须把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在财税、信贷政策和外商投资上向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倾斜,比如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企业更新改造环保投资优惠贷款、征收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等。
  3.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生态保护工作正在展开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国确定了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危及人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景观、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气为主,水污染防治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此外,“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长江、黄河的重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都进入建设时期。截至201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而针对近几年被诟病的雾霾,国务院于2013年9月12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到2017年,“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如期实现,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均明显好转。为了京津冀等全国环境空气污染“重灾区”的深入治理,国务院在“大气十条”的基础上于2018年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8年8月,2018至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持续进行的两个月中,强化督查共检查企业(单位)14.06万个,发现8093个涉气环境问题。
  4.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缔结或参加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以及中美自然保护议定书、中蒙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协定、中朝环境保护合作协定等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建立了良好的官方合作机制。同时,中国还将生态工程建设、环保监测技术和设备、信息环保产业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促进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一直视其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达成贡献了中国力量。此外,我国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出台,为沿线各国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可能。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中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顺应时代要求,而且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实践证明,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这些理论虽然应不同的发展阶段而生,却一脉相承,互进互补,引领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彼岸。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以环境无害化为技术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20世纪末中国学者根据德国和日本的相關做法开始引入循环经济到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三阶段:2002年为理念倡导阶段,2003年~ 2005年上升到国家决策阶段,2006年进入全面试点示范阶段。
  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指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主要是物质流管理,主要在企业、产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开展实施。企业层次上的清洁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原料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级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企业之间的搭建生态产业链条和建设高校共享的能源、水等公共资源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层面上,我国学习日本的“静脉产业”积极建立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各类废弃物的产业。
  经过不懈的努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3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37.6%,比2005年提高37.6个点,年均提高4个点;2014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1.5万亿元,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近2.5亿吨。
  2.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纲领;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其首度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8年被列入宪法第八十九条。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而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环境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建设自提出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天更蓝了,曾经深入“霾伏”的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在2017年下降了39.6%;山更绿了,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水更清了,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3.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于2015年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国家倡导互联网+、大数据战略、创新创业等,让创新驱动替代已有要素投入,以促进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比如我国大力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是群众对新鲜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良好生态的新诉求、新期待。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内外联动问题,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2017年,国务院增设辽宁、浙江、河南、湖北等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都是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基金使用精准等六项要求,以及新型养老政策、二胎政策,都是我国将共享发展理念付诸实践的佐证。
  4.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存在“大而不强”的弊病。2018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占据120席,稳居第二。虽然总数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但从数据分析看,产业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指路明灯。我国经济需要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高质量发展。表面上是增速的换挡,其内核是动力的转换。这就需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生产创新效率、市场组织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
  虽然“高质量发展”理论刚提出不久,但“创新驱动力”在各行各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制造才能转向中国创造,制造大国才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速度才能转向中国质量。
  三、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自2015年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出,中国在推进的过程中展示了非凡的领导力。在国际层面做出实质性承诺和表态;在区域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层面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   1.在联合国层面作出实质性的承诺和宣示,积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
  在国际层面,中国出席了2015年联合国大会及其系列峰会,在环境、社会、和平与安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承诺和表态,提出创立可持续发展创新试验区,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实质性举措。
  承诺提出后的两年内,可持续发展创新试验区和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纷纷落地。2016年12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明确中国将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是继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设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延续和升级,同时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格局。2017年8月,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启动运行,成为中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新机构,更是促进全球发展问题研究和交流的新事业。刚刚挂牌,国际知识中心便发布了与外交部共同完成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这是全球第一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也是国际知识中心呈给世人的“第一份答卷”。此外,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安塔利亚峰会决定,G20承诺将自身工作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衔接。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并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同时作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核心议题。
  中国的一系列国际承诺和宣示,彰显了中国愿意和敢于承担与其自身能力相当的国际责任,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实力和气魄,也使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构建方面的声音。
  2.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促进区域SDGs的实现
  在区域层面,中国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国家2030可持续发展进程。尽管二者的角度和立场,以及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表述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看,相互间却存在许多契合点。
  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适用于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适性议程。“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目标和原则一致,倡议中的5个合作领域,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与联合国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实做深务实合作,实现双方全领域合作提质升级。在进出口总额、人文交流、商品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我国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双向旅游交流的规模超过了2500万人次;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类,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的比重为23.2%,而中国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商品主要集中于电机电气设备和矿物燃料,占中国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6.7%、23.6%。
  3.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十三五”规划等中国发展战略相结合
  在国内层面,中国已经启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作,尤其注重方案对接,将议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全部纳入“十三五”规划等国家发展总体规划,从顶层设计、战略对接、机制保障、国际交流和南南合作等方面中予以细化、统筹和衔接。中国各部委、各省市政府也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响应联合国发展峰会达成的成果,开始着手有关发展目标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各部委及各省市区特别注意坚持中央政府确定的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广阔空间。
  此外,中国已于2016年批准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将可持续发展各项目标转化为中国的行动计划,并且与“十三五”规划紧密相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内中长期发展对接的实质性举措。
  结语
  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讲,“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从一个漫天飞舞的标语或口号的阶段,过渡到稳健推进、逐步落实的进程中。我们常常对“可持续发展”寄予了最高的期许,想要让它在这片土地扎根,让它在世界绽放芳华。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被重塑与完善。今后,中国也需竭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上不断探索,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践行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他文献
日本益生菌饮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养乐多集团,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小瓶子,从最初日销售6万瓶,到2018年增加到日销售750万瓶,在养乐多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已接近20%。不仅如此,养乐多更希望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企业:参与我国首部食品行业CSR标准指南《食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的制定;2019年制定了养乐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认了2020-
期刊
8月25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开启“直播首秀”  李书福表示,汽车不是有钱就能玩的简单买卖,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的沉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大国与强国的区别就是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自然形成的过程,是一分耕耘才会换来的一分收获。李书福希望從教育抓起,通过人才加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目前,吉利正研发具备核酸检测功能的
期刊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撑。利用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实现,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新兴技术重要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利器。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的开展,旨在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方向,将中国企业AI实践与17个联合国可
期刊
近年来,“大城市病” 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挑战。“大城市病”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而出现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峻且久未解决,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而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北京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当务之急是解决交通拥堵难题,为我国城市可持续交通树立典范
期刊
人物介绍  蓝虹,畲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早从事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之一,曾任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技术顾问,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绿色金融技术专家,目前在贵安新区挂职,担任贵安新区绿色金融管委会副主任。  作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近年来,在各方力
期刊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将“人-车-路-管”多方面结合,开发智能交互系统来解决交通问题正在实现中。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交通数据的采集与统计、通信传输、分析与挖掘、交换与共享、实时发布等服务。然而,数据共享涉及的公平性、安全性、隐私性、包容性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尝试围绕未来交通数据共享的价值、挑战以及原则等问题进行解读。  数据共享的价值与挑战  城市交通正
期刊
推进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联合国密切关注和重点推进的议题,也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共识。实际上,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我国企业早已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入融合的过程中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行动,但是还未对人工智能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成熟的路径。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I for SDGs)”研究项目将中国企业的人工智能(A
期刊
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度最热的话题之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各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次疫情,原定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延迟到2021年,这将导致原本未能如期达成的20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变得更加紧迫。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概述了减
期刊
创新,是深圳实现从小渔村“蝶变”的源泉和内核,而作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之一,让深圳的创新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面向未来的底蕴。  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经济总量居中国城市第3位,跻身全球城市30强;绿色建筑总面积逾840
期刊
作为网络和客户规模全球第一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与数以亿计客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均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而这一切,也意味着利益相关方对于中国移动也有超于一般的履责期望。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首次明文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