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课题“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ZKY2019A08,项目主持人:阚丽)和2018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技术技能人才匹配策略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ZCXJJ03,项目主持人:阚丽)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107-06
  随着知识持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软实力已成为新时期的新任务。具有公共利益服务职能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面临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所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应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百万扩招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招生对象向社会群体开放是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保障公民学习权的重要体现。而社区教育要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要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还要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方可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可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有利于双方共享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与民众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自身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需求,提升办学定位,完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意蕴
  (一)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思想。教育政策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价值回归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社区教育由于具有为全体民众服务、体现公平民生的公共服务职能,能够以精神引领民众,成为其享受人生、追求幸福的场域,借此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与社会自治,但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手段单一、教育质量低下等短板。而高职院校通过百万扩招打破了教育与社会的围墙,保障了重点群体的学习权,但生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其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将服务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两者可在协同发展中把握关键环节,使学有所教、弱有所扶,推动人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
  (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办学定位
  2015年联合国第七十届会议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成为各国提前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方略。我国从顶层设计层面对终身教育加以布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时强调“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综上,国家已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服务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所以,高职院校将服务社区教育纳入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生源紧缺、同质化竞争等现实发展困境,更有利于提升办学定位、服务国家战略。
  (三)推进协同发展,实现共同诉求
  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传统生源已无力支撑高职百万扩招,非传统生源将成为重要目标生源,这将倒逼高职院校发展定位转变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特质,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单位,几乎涵盖了其一切内容要素。根植于社区,就是根植于具体而微观的社会,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可促进教育公平,更可提高劳动力的社会参与率与经济效益,在保证社会和谐基础上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高职院校長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与管理方式、“双师”队伍及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可满足社区学员以技能提升、学历深造、再就业为目的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随着国家将健康、养老、家政等功能向社区不断延伸,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匮乏凸显,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不仅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还有利于丰富双方的外延与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多样化、终身化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困境
  (一)理念滞后,缺乏共识
  早在1965年,“终身教育”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终身教育”不指具体实体,而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在我国,终身教育理念伴随着社会培训的广泛开展而日益兴起,因其突破了学历教育阶段传统的学习活动,使人们对其与正规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院校依然将办学重点放在传统教学上,终身教育理念尚未在职教界普及。此外,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作为办学主体,一般对学校教育重视有加,对社区教育缺乏统一规划,对机构设置标准、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缺乏政策规定,通常将教学任务交由社区办学网络承担,其他相关主体对社区教育的补充与支持多是充当配角,并非职责。政府的大包大揽造成了社区教育供给能力低下、办学经费短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合格师资严重不足等发展瓶颈。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也明确了职业教育利用优势资源服务社区教育的任务与职责,但是资源共享是一项自上而下需要多方协调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机构与主管部门出台相关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加以统筹,明确主体职责与分工协作。
  (二)外部治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国家部委下达的文件到省市层面上往往表现为政策衔接不佳、执行力不强。一是由于文件本身的强制力不足、统筹性不强,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与纵向的上级主管部门及横向的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存在不可控因素。二是政府单中心治理下的社区教育,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导致其管理僵化、协作力不强,部分挂靠在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没有相关的组织机构加以统筹,尚未构建起规模化、体系化的运行系统,导致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缺少实质性合作。三是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立终身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没有明确职业院校、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四是社区教育参与方在经费使用、权益保障、成果激励等方面尚无章可循,如按照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职业院校对培训收入无权支配,需上缴财政,致使其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社区教育领域出现短板。因此,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三)内部融合机制不畅,协同发展动力不足
  切实扩大社区教育的有效供给,适应公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需要理顺院校与社区的协同关系,畅通双方融合发展机制。目前两者的互促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存以下诸多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许多资源本应可以互补,但是由于院校自主办学能力不足,在缺少地方政策制度支撑与专门机构协调指导下,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对国家政策先行先试的勇气不足,未能及时针对服务社区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导致服务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进而使得资源无法共享,阻碍了双方合作发展进程。二是高职院校内部尚未建立健全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衔接机制,在机构保障、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和激励机制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措施尚不多见,如尚未将教师承担的社会培训服务纳入其工作任务与绩效评价、缺少专项设置经费等,导致职教资源得不到共享,发展合力无从谈起。此外,社区教育方面缺少对社会合作伙伴参与教育治理的制度设计,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尚未在体制机制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使得参与方服务意识不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办学定位偏失,服务能力不足
  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为企业提高竞争力,也为个人更新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学历教育发展成熟,但是社会服务多以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项目为主,所开展的非学历培训远远不足,多数院校只在强化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尚未将社区培训工作纳入正常教学管理,普遍将自身作为学习者的终结性教育,未能构建起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交叉转换的衔接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到2015年,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但是直到2020年这个目标也远未实现。由于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面临基础薄弱、发展目标不明确、内涵建设不足等困境,尚不能适应公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诉求,亟待扩大自身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也急需职业院校等办学主体在办学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大参与力度,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带来的多样化非传统生源,可为其拓展社区教育、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三、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理念,协同发展
  社区教育是服务人一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场域,但其当前办学能力难以满足形势所需,这为高职院校创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更为拓展其办学功能提供了大舞台。
  1.创新发展理念。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均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任务,但是双方均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人人性的功能定位,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相比,都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元化等特点,因此两者可以依据共通性跨界整合互济。保罗-郎格朗曾倡导终身教育应体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以教育政策为中心,采用社区教育手段将不同年龄的民众聚在一起实现教育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百万扩招为支点,抓住机遇“办适合的教育”,从关注行业企业需求、社会和市场满意度向关注人的发展需求转变,拓展服务面向,服务社区广泛开展体现“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多样化教育。同时,新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引发社区教育功能与对象的变化,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相关问题,职业教育由此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区教育应抓住机遇,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导,建立育训并举机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将加大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师资与优质实习实训资源的需求。总之,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在发展方向上有交汇点,两者可协同构建灵活开放的区域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走向教育,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2.提升办学定位。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引导和支持各类学校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与社区融合。”植根于经济社会土壤的高职院校有能力与社会需求对接,确立职教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定位,将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将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倡导职教终身化学习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扩大人才培养的范畴与维度,推动职业教育成为服务社会公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提升系统。可以借鉴美国基于“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持续为学生提供步人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采用开放式招生政策为所有公民随时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社区教育在服务社会公民职业能力提升与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不断拓展服务功能,这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服务社区教育的优势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优化治理体系,健全管理体制
  推动职教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治理体系,重新对不同主体进行职能定位与功能重塑,以实现各主体有机衔接。促进高职院校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融通与整合,让其成为社会有需求之人的可用资源。政府需要发挥宏观决策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
  1.做好顶层规划。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充分调研地方终身教育发展情况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发展及其扩招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在经济发展或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其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及资源融通的举措。如在院校的事业发展考核中列入服务社区教育的相关指标。
  2.优化治理体系。在政策层面上构建高職院校多元主体共治结构,赋予其办学自主权,优化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框架,实现高职院校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制定社区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督导考核指标,以及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配套措施与实施细则,以拓展多元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如设立市级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统筹发展领导小组,组建由职业院校、社区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教育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等,以推进社区教育治理的科学化。
  4.依托高职院校引领发展。给高职院校加挂“社区学院”牌子,整合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资源,拓展其办学功能。
  5.创新运行机制,加大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各资源主体的责任与权益;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专项经费扶持制度,以项目为牵引制定规范化的政府委托、招标与采购政策,健全购买服务模式;实施培训绩效考核机制,将培训工作作为院校办学能力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完善评价督查机制,将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教学纳入对其工作的督导考核,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并强化监测与问责机制。
  (三)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都在着力推进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为了谋求内外部联动推进转型发展,必须谋篇布局,做好近期目标与战略规划,然后根据功能定位与战略要求,合理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1.拓展办学功能。以多元化主体共建共享为运行模式,以扩招为契机,利用继续教育现有的平台,整合社会办学资源,畅通社区教育服务渠道,同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短期社会培训,满足公民多元化教育诉求。
  2.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校内多部门联动机制,使服务社区功能得以有序、有据、有效发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有的经历了与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大多继续承担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已拥有比较成熟的辐射市、区、县、乡(镇)、村的教学网络,可凭此优势推动社区学院成为独立二级学院,打造协同发展平台。
  3.提升治理能力。高职院校应在资源与平台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创新管理体制,如建立弹性化学制体系、多元化课程设置方式等。此外,加强绩效评估与考核,将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量纳入考核,对成绩突出者在职称评定、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四)拓展服务模式,力促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应尊重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不同需求创新育人模式,以开拓新的服务思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完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创建社区学习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了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整合专业、基地、师资等资源,面向区域企事业职工和社会人员引领创建社区学习中心,成为服务市民终身职业学习的重要基地。一是积极参与学习型企业建设,通过对社区范围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行统筹协调,整合培训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与面向前沿的高端研修培训。二是面向各类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职业体验服务,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中专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等,以中心为载体服务市民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
  2.利用信息化驱动,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受时间、地理位置、学习资源等因素制约,无法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应适应信息化发展与大众学习方式转变的趋势。一是对自身和社区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将自身丰富的网络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于社区学习平台,激励教师加强网络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虚拟工厂等学习空间建设,帮助在职人员实现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在职培训,并借此为扩招的非传统生源参与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二是充分与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适应远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打造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开发微课堂、云课堂等学习平台,推进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三是以学分积累与认证试点工作为契机,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学习账户认证、学习评价与学分银行管理、课程资源推送和云端数据服务等多功能的数字化综合运营与管理服务体系。
  3.创新对接模式,拓展服务渠道。高职院校应找准社区教育需求与自身资源供给的衔接点,强化课程内外部的统整,开发满足大众所需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创新开放与融合的社区教育模式。一是课程配送模式。利用特色课程与教师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高职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提供送教菜单让社区自主选择所需配送的课程,或者社区提出学习需求,为其量身打造专属订制课程。二是教学引进模式。将社区教育引入学校以有效拓展教学空间,在物力和智力资源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制订符合社区教育特点的教学实施计划。三是项目推动模式。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培训特长,精准对接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面向重点人群承担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委托的各类培训项目,或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
  4.强化科研与平台优势,激发协同创新动力。高职院校应对标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社区教育需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健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进程中,展现自身责任担当。《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可依托开放大学、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區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学术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学者平台,凝聚和挖掘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理论研究,为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指导。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知识服务社区,探索社区教育反哺职业教育的路径,实现协同创新。
其他文献
为主动应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各大高校中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显得尤为突出,适时教育部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新型教育理念。为实现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目标、为把美丽的中国梦变成现实,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实施“三全育人”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也为提升学生素质、为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在相关意见的指导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理念方面得以创新,总体布局“三全育人”理念推动着高校资助工作转向高水平、高层次的方向。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面临着地区经济差异、评定办法缺乏创新,资助体系过于单薄等方面的问题。发展型资助以经济保障为前提,实现精准资助与长效机制保障,以实现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高校在工作开展中应当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相应资助体系,注重全面培育,善用网络技术以实现资助育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体现着新时代育人目标的要求。医药院校在培养学生医药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医药院校的特点,推动医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挖掘医药专业课程里包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医药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
榆次晋华纺织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曾掀起了两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两次晋华工运高潮,促进了中共榆次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成了
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筑就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主动以地方发展规划为导向和指引,融入地方发展重大战略,扎根地方办学,强化应用型定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通过教育教学、科研实训、知识技能、人才培养等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展现高校新作为、新高度。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如何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是每所高职院校不断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若想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内部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素养有待提高,核心能力较为薄弱,这成为高职院校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教师素养及其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本文将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培养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章在分析澳大利亚TAFE学院师资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入标准和职前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这一想法不仅是时代特点的具体表现,同时也为跨世纪的教育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其代表着在进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实践之中,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所教育的人才在未来面向国家发展建设时能够发挥出的最大价值。本文首先将介绍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所需要面临的挑战变化,然后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分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启示,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价值,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方向。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重庆交通大学以材料物理菁英班的方式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调整、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对地方高校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与重庆交通大学类似的地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办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