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送别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liang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送李端》)“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李频《湖口送友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古人在傍晚送别,简直不胜枚举。
  古人送别为什么喜欢选择傍晚呢?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傍晚意味着黑夜的来临,此时,飞鸟归林,翔鱼沉潭,暮色溅起渐至苍茫,此情此景,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当然,在清晨送别的也有不少。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在清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在天亮的时候,温庭筠送友人东归是在清晨。
  
  二、送别的仪式
  
  1、饮酒饯别
  与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一起聚餐饮酒,我们可以随口说出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饮酒饯别在古人送别中很常见。“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还有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等。
  2、唱歌相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古人送别,真可以说是一种雅人深致。许浑的《谢亭送别》中有“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来是一首诗,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当作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3、折柳送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张籍《蓟北旅思》中有“客亭门外柳,折不尽向南枝”,王维《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有“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有“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中有“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古人为什么要折柳送行呢?那是由于“柳”“留”谐音,能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送的习俗早已有之,始于汉代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边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折柳送别还能表达送行者的什么愿望呢?我们知道柳树和其它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有一句话这样说:“无心插柳柳成阴。”这说明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可以拿来祝愿远行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适应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所以,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等缘由。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三、送别的思想感情
  
  1、凄切哀伤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贬谪、征戎、乡旅、归隐等,送行者有的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绪,有的借此吐露胸中积愤。宋之问卧病在家,本已孤零寂寞,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杜审言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惆怅之情在赠诗《送别杜审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挥手泪沾巾”,表现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司空曙与友人韩绅相逢已难,又要离别,期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彼此流露出悲凉暗淡的心情;王昌龄送别刘胥时,流露出“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韦应物暮雨送李曹,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是啊,“挥手自兹去”,何时才能再相会呢?
  2、积极昂扬
  古人送行并非都是儿女情长,难舍难分的,同样有开朗昂扬的感情,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重在表明心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出一种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也表现了朋友之间以事业为重的美好情谊;王维送友人归隐时,用文翁治蜀的典故劝勉友人要翻新教化,创造出比文翁等先贤更加辉煌的业绩来,情绪积极开朗;高适离别董大时,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诚意的鼓励,发自内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重在表白心迹,自己心如洁冰,处于玉壶,纯洁正直,未曾受垢,为官清正,不必担心……“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有知音在,“天涯若比邻”。
  阳关敬杯酒,南浦唱骊歌,灞桥折杨柳,在今人看来,古人送别都是那么有意味。
  
  黄丽霞,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其他文献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入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话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阔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悠然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其诗尤以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他的此类诗又能给人一
光线追逐草叶,探寻山脊的尺度  一棵老树隐藏起千年的脸  黑暗中,万物孕育的语言  从未有过边界  人群的缝隙间是死亡在穿梭  摇晃青褐色的身影  被夜阑遮掩的词,只看见  泪水在池子里種植莲花  而一朵花要被什么蛊惑  才能置换来一段偶遇?  要有什么样的勇气  才能妄想在词语中安居灵魂?  光线是太阳掉下的流苏  被暗夜尽数捡拾  睡眠之外,空着的一半床褥  是对峙,更是对我的嘲弄  折杨柳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个人尊严。老师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些,我认为最基本的是心中必须有“爱”。  爱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爱心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
从近几年教学和阅卷中看出,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类作文不多;中等程度的作文雷同题材多;审题不清,不符题目要求;缺少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没有文体感,选材视野不开阔;立足点不高,思考不深。究其原因,我认为他们生活阅历较浅,接触面窄,经验不多;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想情感贫乏;加之学业负担重,忙于应付其它学科。这种情况下,初三阶段的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    一
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外,我觉得老师教学的语言美是个关键。  美在文采风流  语文课,除具备与其他课程一样的话语明确、精准的共性外,语言还要有文采。比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前,教师可巧妙地选用下面精美语言来导入新课。  如:什么是文学?  庭前花开花落,天空云卷云舒,你觉得真好,这就是文学;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充当心理辅导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本设计针对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全面体现了这一目标。  A.教材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通过对具有独特审美能力、酷爱葫芦,但遭到父亲和教员严重扼杀的清兵卫的形象刻画,体现了要尊重自
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知识的运用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技能,也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尤其显得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学科高。总的来说,有两种思想在学生中流行:枯燥和畏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如何让学生从心里喜爱上语文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答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在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四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