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既然数学对人们有这么多的益处,学生应该是非常乐意去学习数学,急切投入到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的无穷乐趣之中去,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难以形成愉快体验,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的愉快体验反而大幅下降。因为我们都知道,数学这一科目不同于语文、音乐等科目,它没有优美的语言,知识比较枯燥、单一、思维性强,容易造成学生头脑疲劳,易产生厌倦情绪。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味道,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而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只有教学中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才能培养和形成日后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能力。如三年级认识面积这一概念知识,学生易把它与周长相混,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它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封闭图形”,什么叫“物体表面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日用品引入课堂,生动、形象,如此才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模拟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乐趣。教学中适量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故事和事件,把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到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这实际上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一个小卖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买卖小商品中,巩固提高对新知识的掌握。如此通过巧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具有实践机会,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些抽象概念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去探秘数学,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数学,掌握知识。这既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激发学生原始的自我显示欲望,提高学生对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经过一系列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恰当自编习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运用数学的能力,尽量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质的飞跃。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新知的练习:新学期发练习本总共375本,发给学生99本,还剩下多少本?学生顿感有趣,积极思考,争着回答276本。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怎样算简便?在学生热烈的谈论中,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十整百来减,多减了几,再把它拿回来。教师又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巩固、提高。这样通过自编练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劲头,使学生意识到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课堂的把关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也让我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味道。◆(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民和六小 江西省南昌市英雄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1.联系生活实际,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只有教学中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才能培养和形成日后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能力。如三年级认识面积这一概念知识,学生易把它与周长相混,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它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封闭图形”,什么叫“物体表面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日用品引入课堂,生动、形象,如此才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模拟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乐趣。教学中适量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故事和事件,把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到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这实际上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一个小卖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买卖小商品中,巩固提高对新知识的掌握。如此通过巧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具有实践机会,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些抽象概念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去探秘数学,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数学,掌握知识。这既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激发学生原始的自我显示欲望,提高学生对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经过一系列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恰当自编习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运用数学的能力,尽量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质的飞跃。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新知的练习:新学期发练习本总共375本,发给学生99本,还剩下多少本?学生顿感有趣,积极思考,争着回答276本。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怎样算简便?在学生热烈的谈论中,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十整百来减,多减了几,再把它拿回来。教师又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巩固、提高。这样通过自编练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劲头,使学生意识到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课堂的把关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也让我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味道。◆(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民和六小 江西省南昌市英雄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