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砯与厦门达达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黄永砯已经不会再提达达,因为在他看来达达已经不在今天的语境中,不过他也说,“不能说当时的语境与今天相比并不重要,我可以说,达达会不断地激励很多很多年轻人。他们可以用他们的方式来回应这个问题。达达是永远不死的。”但提及黄永砯便无法忽略其上世纪80年代在 “厦门达达”团体的艺术实践。
  1986年“厦门现代艺术展”展览之初还未有“厦门达达”这个称号,只是在后来编印文献材料时才取的名字。不过西方的达达主义对“厦门达达”来说只是一个外壳和工具,只不过是一个标题。在黄永砯为展览写的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中,他已经非常明确地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的,“短短几年间草草地经历了西方半个世纪的艺术经验,这也是中国本土的特有现象,当然也无法产生什么对世界艺术有影响的新观念,但中国人很愿意穷追不舍,承认这一点可能是令人愉快的。”面对各种信息,很难看到原作的中国人不合逻辑的吸收、消化、再吸收,各种思潮混杂的一拥而入,这些已经成为艺术家们谈论的焦点。
  此次展览延续了1983年那次内部观摩展,有相当一部分展品使用了现成品,就连艺术家本人也很难将作品准确归类,与实物结合的绘画,记录行为的照片,文本,还有多式多样的悬挂物,当时黄永砯还不能准确的用装置来定义这些悬挂物,对此他的解释是“作为雕塑还是作为环境的某种界限不清的东西”。但不管如何,这些没有统一纲领的个人创作最终都指向了达达。这个展览最终引起关注并不在形式,而是最后的焚烧行为,达达精神的体现,否定艺术,正如黄永砯所言,“艺术家最高和最终的目的是整个地放弃艺术。”
  更加直接的对现成品的运用是在1986年12月16日至19日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的“发生在福建省美术展览馆内的事件展览”,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就是从美术馆院内就地取材,并将其搬入美术馆内,平铺、斜靠、堆放,展出结束后再移出来。虽然展后几个小时便被勒令停止,但事件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展览成功与否,此时“厦门达达”的反艺术的理念已经延展至反艺术机制,这一点在他们之后的创作中也有体现。
  “厦门达达”各成员的艺术观念同样存在差异,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艺术探索,其中黄永砯是创作最多,也是写下的文字最多的一个,他的创作形式多样,有用自己制作的转盘进行创作的《非表达绘画——转盘》系列,有对现成品的运用的《画册改装——胡子最易燃》、《会响的手枪》,以及行为《鞭炮裤子》,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源头,如《非表达绘画——转盘》系列便是收到偶发艺术鼻祖约翰·凯奇的启发。
  如今黄永砯已经成为装置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还是一个以模仿、尝试、探索为主的时期。
其他文献
《西方当代雕塑》  「作 者」(英)安德鲁·考西 译者:易英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9月  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雕塑作品出现在了身边的公共场所。它们前卫十足,似乎让我们“看不懂”,但又充满令人停下脚步的吸引力。若要理解这样充满独特想象的作品,我们就需要回到西方当代雕塑的源起与流变。本书生动呈现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的前瞻性表达,忠实记录了西方当
期刊
11月,纽约市阴雨绵绵,MoMA将自己隐没在灰暗的街道里,在整个城市背景色中并不显特别。罗伯特·戈贝尔(Robert Gober)的个展“心并非隐喻”(The heart is not a metaphor)正在这里展出,130 件展品组成的青春幻象让人不由得陷入这场深秋与MoMA的邂逅中。  戈贝尔为观众创造了许多贫乏却美好的情景:一对年轻人赤裸着身体躺在简陋的家里,他们一贫如洗。阳光清澈地照射
期刊
仿佛除了光秃秃的树枝以及裹着大衣匆匆而行的路人以外,尤在北方,冬天再无其它,要是再没有一两件可爱有趣的小物件点缀生活,如何给漫漫隆冬增加寒趣。  01 奔跑吧!花盆  / Tim Van De Weerd  设计师蒂姆·范·迪威德(Tim Van De Weerd)给他的这两款花盆分别命名“意气风发”和“奔逃”,它们的命名分别可从长腿造型中看出来。这些长着细腿儿,用动作表达性格的花盆具有让“植物获
期刊
一个关于阅读与书写的小空间,关注材料与手与眼与神之间建立的一切偶然性。一个充满未知的小书房。  创始人:皮高(漫画家) 意达(漫画家)  创建时间:2014年6月  鼹书是个二手书店,卖旧书的同时,会展示些独立出版物,会办些艺术活动,会放露天电影等等,它的多种可能性让老板一时无法准确定义:“对于鼹书本身我们也是在实验的”。鼹书实验室因此萌生。  书店真的很小,在一个小区里。我去的时候书店还没有开门
期刊
今天拉开抽屉无意间看到冯唐的杂文集便拿出来随手翻了翻,恰巧看到《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之十五,白石唏嘘“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若似少白,必亚张叔平。”冯唐应之,“汉语基本词汇3000个,没被反复蹂躏的没有几个,摸到金钱容易,金钱之上,难得不同。”但凡搞创作的想必都会和白石老人有同样的唏嘘。白石老人还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但又有几人能够做
期刊
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着急,许多年轻艺术家总想必须卖到几百万,其实我觉得一年卖到十几万,能够过还不错的生活,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好,不要太急躁。  ——彭乐天  彭乐天  “艺起”创始人、董事长  采访时间  11月21日  采访地点  COSTA COFFEE(颐堤港)  老外彭乐天在中国做了“买得起艺术节”,在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的同时也觉察到这个成长中的艺术圈存在的一些问
期刊
2014年11月底,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同期举办的还有“2014年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个反应是已经第二届了,通过网络补了下课才了解到该论坛的第一届是2013年10月份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圣之空间举办的,上一届唯一的以为参展艺术家马得是本届论坛相应展览的策展人,20多位参展艺术家也让本次展览面貌更丰富,国外艺术家的参展也使得展览看上去更加国际化,更加
期刊
现在的艺术家都有向实验性的当代艺术靠拢的意愿和诉求,作为画廊形象来说,我觉得重要的是充当实验性当代艺术的践行者。  ——郑林  郑林(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  采访时间:12月17日  采访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798艺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符号。对装置等在国内还算比较实验性的艺术来说,2006年入驻798艺术区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算得上行业内比较成熟的先行者。经过将
期刊
2000年以后装置艺术的创作总的来说集体化意识消失了,变得更个人化。关于社会问题,关注艺术本体的探索和表达比以往更加有深度、更有艺术的语言感,材料运用得更广泛、更熟练,呈现方式更多样。  ——黄笃  黄笃(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采访时间:12月17日  采访地点:黄笃工作室  黄笃作为中国第一代策展人之一,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便是装置艺术展,后来策划的大多国内国外的大展也偏向装置艺术。他对80年代
期刊
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举办,意味着前卫艺术的“合法化”,该展览得到了上海政府的支持,在这次展览上装置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占到了2/3的比重,同期举办的外围展也涵盖了大量的装置艺术。此后,在各种大型展览上,装置艺术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实验性、学术性的象征。  经过了1989年至1992年的隐匿期,1993年国内的实验性艺术的创作又成回暖之势。一方面受到海外华人艺术家以及推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