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7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切题,对中国古代科学教育进行解读,提出: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场域孕育了具有独特形态的中国传统科学,科学范型的变化根源在于社会权力对于知识的控制和规约,而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不仅是社会权力对知识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这种控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道德领导理论的兴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德治校”的新的思想地平线,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大学领导实践的变革趋势。从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对“德治”大学展开深入系统的前瞻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大学精神和开放性世界视镜的中国德行大学。
本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四个核心概念(高深学问、学科、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认识论根源。
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组织特性的标志,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本研究在界定大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精神共契性为支点揭示了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通过考察大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梳理了大学精神演变的轨迹;进而对大学精神之“守”与“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大学精神的现实境遇及培育问题。
作为科层制组织的学校,管理者权威是不可或缺的。以工具理性而言,管理者权威可以通过指令和物质诱因为主的管理方式,依赖规章制度、物质刺激等“显性模式”获得;但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专业性组织的学校管理者权威,应当以促成教职工认同管理者秉承的办学理念为目标,建立双方合作一激励关系为指向,通过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等认同的“隐性模式”来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要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导的有效性,应该在正确理解该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特点,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非正规普通大学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难点是农村及落后地区教育。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制度空间,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制度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我国宏观大学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大学内部制度短缺和创新滞后已严重制约着大学的发展。
当前由于受教育投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制约,教育投资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明确影响教育投资风险的因素,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防范和规避教育投资风险十分必要。
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矛盾之一,就质量问题达成共识和有效解决质量问题要以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为前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之间的冲突有其特殊性,良好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多样化发展、整体结构调整是解决冲突的有效举措。
为提高国内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加强中外高教评估理论与方法的交流与探讨,促进中德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互动与合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德国萨尔大学评估研究中心将于2005年7月11-29日联合举办中德高等教育资助项目“高等教育评估方法培训”。项目由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和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承办,
问题是现实存在与认知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冲突,问题意识的形成是认识主体与外界交互建构的过程。问题研究是指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其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追踪方案实施。增进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需要直面对象、确认前提和慎对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