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探论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组织特性的标志,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本研究在界定大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精神共契性为支点揭示了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通过考察大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梳理了大学精神演变的轨迹;进而对大学精神之“守”与“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大学精神的现实境遇及培育问题。
其他文献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组织”.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制度环境是其存在方式或生存状态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良好社会制度环境的支持是现代大学良性发展、永葆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政府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创新,为大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既具有自身独有的个性特征——学术性,又同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角色.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割裂。
书院出现于晚唐五代.宋代以后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并发展为当时的教育和学术中心。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被统治者视为“抡才大典”.成为读书人进仕的最主要阶梯。
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个体“神入”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它是大学教学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不断生成。
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大国,而且是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深入系统地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追寻历史轨迹.梳理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大学学术生产力是大学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的授受、创造与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它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能量基础,是大学整体学术实力和学术资本的象征。只有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大学也是通过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来赢得社会的支持,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条件。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教育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任务。今年7月-8月,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五部委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五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全国高校十余位教育学科的教师参加了该期研修班。研修期间,大家围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形势剧烈变化、全球化浪潮影响日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但对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对本科教育任务与功能认识模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严重趋同,阻碍了本科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道德领导理论的兴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德治校”的新的思想地平线,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大学领导实践的变革趋势。从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对“德治”大学展开深入系统的前瞻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大学精神和开放性世界视镜的中国德行大学。
本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四个核心概念(高深学问、学科、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认识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