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那么何为教学艺术呢?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堂历史课,我认为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反映,是历史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我通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突出形象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面对的是十二至十六岁的青少年,特别是国家实施“普九”工作以来,这些青少年学生素质可谓参差不齐。尽管如此,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都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一特征不放,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情景,烘托气氛,讲得绘声绘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讲历史插图时,要把单一的图片拓展到鲜活的历史事件中去,使之由彼及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讲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时,可这样叙述:“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他们对中国人民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在短短的时间里,杀害了中国35万同胞。整个南京城被破坏。”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更有对侵略者残忍手段的痛恨。对于这样栩栩如生的描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而去分析思考这段历史呢?
  
  二、注重知识的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知识的联系,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有三个方面:1.两节历史课的联系;2.每一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重视不够。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讲到“日出之国”的日本时,可从日本在奴隶社会末期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史实,联系到今天日本的繁荣与富足,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使用美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优美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美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煽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授课中教师还可以用些精彩的录音片段。如长征的胜利一课,用录音机播放长征主歌,那发自肺腑、开启心扉、优美动听的解说词让学生感动,长征的经过历历在目,铭刻在学生心里。如此,教师用美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美的语言中激发情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创造美感。
  
  四、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研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问题,如:“商鞅的变法措施对谁有利?”“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据有关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丝绸之路对国外的影响有哪些?”等。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鼓励每一位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组长进行归纳,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之间可以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这种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五、充分利用课本小栏目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特设了“研习升级”、“探究与实践”标目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利用这些课本小栏目资源,可以让同学们仿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学期以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课本小栏目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华祖先的传说”时,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搜集古代历史传说,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体会其中的含义,比较出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思考、参与合作、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一直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不停思考、探索的课题。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面对新课改,广大教师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讲热闹场面,没有实质的内容,是当今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提高课堂教
摘要: 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很多孩童特点,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精神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成了摆在我们历史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1.驾驶史料,叙述表达历史事实的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准确地将遥远的历史事实和场景进行“复原”。教师若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就能使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好学”历史、“乐学”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其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