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初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针对浅层学习提出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农业生产”复习课为例,通过深度整合,创设链接;深度研究,创作试题;深度总结,创建模板等途径加强深度学习、提高复习效率,从更深层面上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三地理;复习;农业生产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发展高阶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1]。深度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记忆、浅层学习、思路狭窄等现象提出的,强调在发展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的重心应在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
  高三地理复习不是再现教材知识和死记硬背,而是要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打破章节限制,不拘泥于教材,用发展观、时代性和创新性深度整合相关知识,创设链接,将点连接成面,把与学科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材料(热点)贯穿于复习之中,以“新”赢得高考;深度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真题,创设情境,优选和命制试题,让学生跳出“题海”,以“典型”试题赢得高考;对试题进行分类研究,创建模板,以“规范”赢得高考。
  一、深度整合,创设链接
  学生学习知识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单一到整体和综合的规律。在这样的知识深度生长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生长的轨迹,构建有联系内容的知识树 [2]。笔者以农业生产为例,整合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教材中的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图1),链接热词,突出新意。如乡村振兴、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关注“三农”、互联网 农业、“智慧农业”等,体现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给农业生产赋予时代特色,通过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业生态、精准扶贫等贯穿人地协调观,体现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将知识仅限于书本上、只为高考而学习,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深度学习的精髓。
  二、深度研究,创作试题
  在高三复习时,不应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在研究課标、考试说明和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对试题按照考查要求、考查内容、能力要求、设问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在投放试题时要有选择性,按照“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上下功夫,所选试题要典型、新颖,要有思想、有深度,不要陷在“陈”题之中浪费时间、消磨斗志;研究命题技巧,精选情境材料,材料要朴实,材料加工注重鲜活,淡化专业痕迹,材料在教材之外,而材料所体现的“理”却在教材之内[3]。将所学知识迁移融入新的情境之中,突出对“双基”、综合思维、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发挥试题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原创试题】据介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为66%,但丘陵地区还不到40%。重庆山地丘陵占九成多。近年来,重庆积极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将“鸡窝地”“巴掌田”改为“整片田”。土地宜机化整治,就是连通田块,对陡坡进行缓坡化改造,对不规则田块进行条状田块改造,实现“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让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据此完成1~3题。
  1.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区
  A.地块相对起伏大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教育学生的许许多多的细小之事,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有的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何加强细节的教育    1 关心学生,深入了解情况。课余经常到学生宿舍坐坐,到教室走走,常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学生各自的爱好、生活方式、说话的语气等等都有所不同,教师掌握这些实际情况,就为因材施教、加强细节教育打下基础。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八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直接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英语学习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落实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乡土案例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乡土情怀,促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生活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以更好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质
摘 要:文章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结合课例,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教师智慧“主导”,凸显学生“主体”;选取真实地理情境,促进自主探究;问题导向教学,实现深度学习;五育并举,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真实地理情境;问题导向;五育并举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构建基于真实地理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为目标,
中学“文科综合”,这个反映中国社会学科变化的最末端的感知器,正在传递和记录着中国政治文化点点滴滴的嬗变,其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就是它直接有力的导向标。这一变化我们可从《考试大纲》的变化中得到一些领会,比如考纲将“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调整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调整为“一五计划的完成”,将“资源问题”修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等,所有
摘 要: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文章以“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为例,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融合尝试,探索常态课下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视角;双师型  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
摘 要: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效能的提升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借助思维可视化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为例,从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解题及提升课后复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思维可视化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三地理;教学效能  一、研究缘起  2020年地理全国卷公布后,很多地理教师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这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现象。目
一、调查活动的缘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必修2“区域产业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它是怎么运作的?影响其选址的因素有哪些?它的入驻会给当地带来哪些效益?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2014年京东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富阳经济开发区的东洲新城,而京东“亚洲一号”富阳仓储基地的建成,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实地调查的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的新目标和新挑战。地理教材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厘清教材知识结构,掌握教学逻辑,指导教学活动。本文运用ISM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第二章的内容进行邻接矩阵的构建,最终形成要素层级有向图,并从知识要素的选取、起点与结点要素的安排以及要素间的形成关系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
学校体育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体育必须根据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达成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创设一种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的最优化的学校体育环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优化    学校体育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身体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的手段。    1 场地设置和规划。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