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d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更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要达成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当然,探究活动的组织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之事,它应当在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科学组织教学,不仅仅止于激活课堂,更要立足于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文以“年、月、日”教学为例,就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提出思考。
  【设计理念】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知识板块中的一节时间概念课,它是在学习了较短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较长时间单位。然而,年、月、日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而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对已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已接触了生活中的时间,但容易与数学意义上的时间混淆;他们已初步认识了年、月、日,但不会主动去探究年、月、日之间的规律。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合理重组教材内容,结合具体生活事例,科学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平闰年的内容,并学会掌握判断平、闰年的规律,践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年历,初步感知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年历。
  师:课前老师给每两个小朋友准备了像这样一份不同年份的年历,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从年历上发现什么?
  (探究活动开始了,很认真,有的两个人在轻声地交流,有的拿着笔在年历上圈圈点点,有的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汇报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精彩的过程,学生个个举起小手,跃跃欲试。)
  生:老师,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
  师:哦,真好,你一下子找到了年和月的关系。
  生:我发现1月份有31天。
  师:嗯,31天。(板书)是31天的月份还有吗?
  生:除了1月,还有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师随即板书)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刚才报月份的时候是按一定顺序的,像这样有序的观察就不容易遗漏了,确实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一句简单的话,代表了一种学习方法。多么灵活的渗透,可孩子们已牢记在心了)
  生:老师,我发现4月、6月、9月、11月,它们都是30天。
  师:真不错,你能现学现用!
  生:老师,我还发现2月份有29天。
  师:噢,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就在这时,下面有许多孩子开始嘀咕了,“不对,应该是28天。”我顺势问道:“有不同的吗?”)
  生:我观察的是1997年的年历,2月有28天。……
  师:看来,2月真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还不一样呢!(板书:特殊)
  本以为这个环节应该顺利结束了,但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老师,我还知道平年的2月是28天的。
  (听到这个“发现”,我猛地一愣,这不是我预设之中的问题啊,然而,我还是定了定神,从容地答道:“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连平年都知道了,待会儿老师再请你回答好吗?”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乘机让孩子认识平、闰年的初步知识,这或许更是一种好方法。)
  二、探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生在认识了平、闰年之后,也已经知道了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看2月份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老师整理了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请你们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单,相信通过你们的探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3分钟后,课堂又呈现了精彩的一面)
  师: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生:像1996年、2000年、2004年,它们的2月有29天,是闰年,其余的都是平年了。(课件随即出示)
  生:我发现每隔3个平年会有1个闰年。
  生: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4年里有1个闰年。
  生:我还知道奥运会都是在闰年召开的。
  师:是啊,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就是在我国北京举行的,这是一件多么值得中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事呀!(因势利导,渗透思想教育,于平凡处见精彩)
  生:我还发现这些年份和“4”可能会有关系。
  师:哦,那你能不能猜猜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猜用闰年的年份除以4,可能会没有余数。
  生:我猜用平年的年份除以4,可能会有余数。
  生:我猜闰年的年份可能会是4的倍数,平年的年份可能不是4的倍数。
  师:同学们简直个个成了猜想家了,那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咱们请计算机来验证一下吧!
  ……
  (课堂成了孩子们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阵地,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阐明了观点。在得出了“四年一闰”的结果后,我们又开始向“百年不闰”进军了。)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判断平、闰年,这回老师可要考考你了。
  课件出示:罗老师是1978年出生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通过孩子们的计算,很快得出了1978年是平年。这时,我趁热打铁,再次追问:“孩子们,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你出生的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联系到自己,孩子们个个兴趣很浓,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随后课件再次出示)冰心奶奶是1900年出生的,这一年又是什么年呢?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许多孩子都举起了小手。
  生:1900年是闰年,因为1900÷4没有余数。
  生:它是闰年,因为1900是4的倍数。(可当用计算机验证结果应该是平年的时候,孩子们个个满脸疑问)
  师:(双眉皱起)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计算机出了问题,眼见为实,咱们还是来看看1900年2月的月历吧!   (从罗老师、学生自己、冰心奶奶出生的年份出发,判断平、闰年,联系了生活,巩固了知识,然而也由冰心奶奶这个普通的出生年份引出矛盾,激起探究欲,得到进一步的规律,这真是“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
  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修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课中摒弃了“唯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将知识与生活生动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一、立足体验——夯实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教学中,笔者从不同年份的年历入手,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从而概括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完全一样的……试想如果教师把这些年、月、日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让他们亲自去经历、去体验其中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和用教师的“一桶水”去灌学生的“一杯水”又有何区别呢?
  这样看来,每一种新知的获得都来自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与学生本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体验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石,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二、崇尚探究——满足学生学习的自身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学生观察年历卡和月历卡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特别是当学生在了解了平、闰年的有关知识后,探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则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学生从手中的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出发,通过填写学习单,相互交流,探究规律,进而得到规律。这一探究过程,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然而然获得的,因而学生在获得这一知识的同时,由于经过了设想、探究、讨论,思维发生了碰撞,也养成了一种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当探究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时,他们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有益的。
  三、指向生活——明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多年的现状让我们深思:为何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国际数学竞赛上胜人一筹,而在具体的生活中却技不如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是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萌发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课中,算算罗老师、学生自己、冰心奶奶出生的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既把学到的“四年一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引出了矛盾,作用非同寻常。同时,在讲到2008年时,联系了奥运会这一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事,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我们的孩子能自如地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时,他们也已能自如地“舀水喝”了!
  让我们期待着学生能从教师的“一桶水”中从容地“舀水喝”,也期待着数学课上呈现更多的精彩!
  (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3130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以甘肃省科技馆为例,随机选取了92名入馆幼儿并观察其学习行为发现,幼儿参与场馆学习的人数偏少,频次不高;时间偏短,存在明显的展品学习偏好;学习时长随幼儿年龄增长递增,与幼儿来馆频次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是操作学习的主要发起者,操作方式因展品操作难度而异,幼儿的操作偏向常规操作,创造性操作少;与家长互动较多,与同伴互动较少,与场馆工作人员的互动更少。建议家长重视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充分利用场
自2017年笔者所在学校成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后,校数学组对照《省小学生数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建议》,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的目标,力图构建一套立足于学校实际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整理“作业及课外阅读”板块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所指的作业指的是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生综合评价表中的基础性作业和挑战思考性强的作业;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就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而言,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通过“猜出规律、读出规律、分出规律、再猜规律”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破解规律难点。这一案例可以为探索细致解析教材,实现凸显课程本质的教学效果提供佐证。  【关键词】教材分析 课程本质 找规律
本刊2018年第9期导读分为重磅推荐、作者面对面、读者心得和名师讲题四大板块,试图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导读的平台,让阅读更深入。  【作者面对面】  “本期话题”栏目中5篇文章较全面地呈现衢州江山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的研究成果,从实验过程、评价内容、评价维度、评价标准等作案例分享,很有借鉴价值。衢州江山市城南小学赵峥峥老师以《“态度与习惯日常表现”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为例,与大家分享其研究过
【摘 要】以“知网”为硬件基础,以“教学设计”为类别,以“10的认识”为主题,用主题搜索方式,搜到1972年到2016年一共226篇文章,下载了30篇,对其中20篇代表性比较强的文章进行综述。围绕“10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堂教学展开方式进行一个横向比较和分析,陈述每一种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分门别类,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设计参考,以获取有价值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比较; 10的认
【摘 要】人教社实验版与修订版教材对“比”的定义表述不同,但强调的都是“两个数相除”的属性,在修订版的数参中,突出了“比”是一种关系这一本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究从“量比”到“关系”蕴含的概念内涵;继而在“比定义”揭示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联系中,明确比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倍比关系 除法运算 量比  “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社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给出了不同的比的定义,本文试图对人教版
【摘 要】人教版教材修订后,“倍”的教学在内容编写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这个改变,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重新审视、对比教材,调查学情,初步厘清“什么是倍”“为什么要教倍”“如何去教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破”与“立”中拓展表征概念的空间,重视构建“倍”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体现和丰富“倍”的内涵。  【关键词】破与立 数学概念 认知结构 模型建构  人教版“倍”的教
编者按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编写意图及所呈现知识点的科学理解始终是展开有效教学的两大关键抓手,但综观当下课堂,不少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淡漠学情、误读学情的情况,还是对知识本身理解偏差或错误的状况都常有发生。近年来,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以“一课研究”为抓手,对此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讨。本刊从本期开始,特辟专栏,择优刊登该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也热忱欢迎大家就文章本身或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三个学段,其中第一、二学段属于小学阶段,第三学段属于初中阶段。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都是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展开的,并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前两个学段的知识内容是相对具体形象的,它们是第三学段的基础,第三学段则相对抽象,很多内容是第一、二学段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教
【摘 要】通过对 “长度、面积、体积概念”系列课的教学思考,从依附于知识上的思维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点,建好思维链,在“寻思来去”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本质,尤为重要的是为数学思维方式找到它的源头和出口,走出一条数学思维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长度 面积 体积 思维点 寻思来去  长度、面积和体积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图形与几何知识中一组最为基本的度量概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