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及反思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文章以“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为例,对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关键词:无网络平台;翻转课堂;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2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翻转课堂”,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保障学生在课前融入学习、明确课堂目标,还促成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出不乏深度的问题;更为难得的是,翻转课堂保障了师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高中,大多数学生寄宿在校,教师无法及时把电子课件、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通常感到无法实施“翻转课堂”。笔者经过多次实践,以人教版《化学2》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为例,谈谈无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一、课前阶段——化学知识的预先学习及问题的生成
  教师首先结合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再针对不同层次(一般分学有余力层次、中等层次、学习困难层次等三种层次)学生的学情,制定具有层次的学生预习单(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具体要求、参考材料、问题生成)。寄宿制学校往往安排学生晚自习,学习小组建制齐全,为预习单的课前使用效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预习单、自主提出问题、组内讨论等环节,把仍未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科课代表,课代表适当整合后及时交给任课教师。(见表1)
  [反思]预习单是学生课前活动的主要抓手,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预习单是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化(问题化、生活化、目标化)和三性(梯度性、趣味性、启发性)是当务之急的研究课题。教师要转变观念,科学设置任务,切忌过多、过难,把设计的始终点紧紧围绕在“为了学生的学”。同时,学生不能把课前预习理解成浅层次的学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生成问题的质量,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课堂阶段——释疑、化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问题的再生成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未解决的问题,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流程。流程设计主要包括展示疑点并释疑、开展教学活动、整理知识体系三方面(见表2)。课堂上,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被“立项”,必定精神高涨,学习兴趣浓烈。通过学习小组间展示交流、师生合作构建出来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课堂,但绝对是有效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小组间竞争的意识;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在老师点拨后及时自主纠错,尽可能实现“当堂达标”的基本理念。一堂化学课结束,学生如果“无惑”,极有可能是学生“无获”,故每节课结束之后,必定会产生新的疑惑。
  [反思]翻转后的课堂都是从释疑开始的,也是从产生新的疑惑结束的。教师需要及时从学生方面获取反馈信息,不能凭空想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任何单向交流都是片面的,甚至无效的,对于学生未能发现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在第二阶段完成。课堂教学开展的教学活动,仍应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完成化学知识的内化,切忌担心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而“一讲到底”。为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展示积极性,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
  三、课后阶段——巩固单、问题单的科学使用,化学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高效的课堂,同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知半解”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未能及时通过自己领悟或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的课堂又何谈有效呢?问题累计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对学习质量、学习激情产生重要影响,巩固单和问题单的科学使用成为课后阶段最佳补充,这也是翻转课堂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本阶段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学生反思知识内化程度,而且能聚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见表3)。
  [反思]翻转课堂有完整的学生反馈评价机制,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寄宿生来说,无法及时用好在线学生反馈评价方式,教师要借助纸质调查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学困生的课后指导,要有层次感,最好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听的动态内容,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提升化学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翻转课堂会受到经济、技术、观念及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高中化学课堂全面普及还尚需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争当课堂改革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 金剑锋.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苏教版必修化学2“化学键”为例[J]. 化学教与学,2014,(8)
  [2] 王新.“颠倒的教室”与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其他文献
摘要:以内地新疆高中班预科37名学生为例,研究物质鉴别和检验专题教学活动对学生科学认识观和科学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进行专题教学活动后,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实验方案写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在科学认识观方面,高分组对科学知识的来源和确定性、低分组对科学知识的来源,均有更现代化和多元化的信念;在科学态度方面,高分组对细心观察、低分组对谨慎思辨均有更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物质鉴别;物质检验;科学认识观;科学
摘要:问题驱动的情境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选择学生熟悉的自嗨锅为载体,围绕该物质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挖掘大脑深处的已学知识,检测自身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自热食品进行小组合作探索,有效地复习已学知识,重新构建牢固的知识网络,回避中考长篇复习的枯燥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生活化;主题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文章通过快乐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体验实验快乐和快乐的惩罚四个策略,使学生学会快乐、收获快乐、体验快乐,实现化学教学的快乐化。  关键词:快乐;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17
摘要:以“化学反应的方向”为例,介绍了在“素养为本”视角下化学理论性知识教学的几个环节。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反应方向;理论性知识;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6-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
摘要:探索用最少的试剂、最简易的装置、最便捷的操作制备氢氧化亚铁,用于课堂演示。利用注射器提供的封闭环境可以制得象棉花团一样的洁白蓬松固体,并能长时间保存。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注射器;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8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2.027  氢氧
摘要:海带提碘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定性实验,在现行教材中,通常用氯水和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为促进学生更深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基于数字传感器,选取氯水、双氧水、铁离子这三种氧化剂来滴定海带提取液,比较其氧化性强弱,并结合实验室、工业上海带提碘流程的区别,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海带提碘;氧化还原滴定;电位传感器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1)01-0075-0
摘要:文章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入手,结合宏观、微观两方面谈论了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和环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宏观;微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28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更能突
摘要:利用数字传感技术对铁钉锈蚀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并以此实验背景编制原创实验题,尝试在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将实验操作考查与纸笔测试有机融合。  关键词:实验;探究;检测;评价;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03  当前,核心素养模
【栏目要求】  1. 将学生习作根据中考分值给出成绩; 2. 在应该修改的地方划线并标注序号;  3. 根据所标序号进行修改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4. 给学生习作点评;  5. 請点评名师提供简历一份,包括:学校、职务、职称、荣誉、教研教学成果、照片一张。  投稿邮箱: zxsyy2007@163.com或whzxsyy@163.com  来稿请寄: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学生英语
摘要:高中化学概念庞杂、规律繁多,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弄清概念,熟悉规律。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把相似、相同、相近、相反、抽象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论、结构、性质、用途、原理、装置、操作、条件、现象、习题及解法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掌握知识内涵,发展比较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  关键词:概念;规律;化学比较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