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到温暖世界的距离……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人,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他们让中国十三亿颗心,随着他们悸动。“感动人物”是年终岁末一个温暖的话题,也是我们写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新鲜素材。
  //为国为民者// 师昌绪、于敏
  >>>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
  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为国为民1:忧国不谋生
  師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师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这位学术大师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感动点:爱国/敢于担当/为科学献身/赤子情怀
  为国为民2: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在沈阳生活、工作近30年,凡是于国有利、于民有益的事,师昌绪都要管一管。而且,他不仅是倡导一下,还要负责到底,且从未想过回报。“父亲为人做事一心为公,心无杂念,认为应该做就一定要做。”在儿子师宁眼里,师昌绪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这也是父亲教给他的最大的人生哲理。
  感动点:淡泊明志/默默奉献
  人物速写:“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唯图国强、不图己荣,其爱国情怀感天动地;谋在前瞻、行在创新,其战略智慧深邃高远;一心为公、默默耕耘,其科学家人格启迪未来。
  ●颁奖词拓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弹之父——于敏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忘己助人者// 张纪清,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陇海大院
  >>>红尘中的隐者——江阴“炎黄”张纪清<<<
  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爱的奉献1:行善
  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后他开始捐款。不久,干回老本行会计后的张纪清,每月虽说只有500多元的收入,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却并没有中断捐款。张纪清曾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得自己去挣。
  感动点:行善/简朴
  爱的奉献2:低调
  1987年,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要求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敬老院还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人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了一个“炎黄陈列馆”。直到2014年11月20日下午,一位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人们才终于知道,他就是江阴人苦苦寻觅了27年的“炎黄”!
  感动点:不求回报/大爱深沉
  人物速写:从万元户到收入平平,他从没有放弃慈善事业;他不以恩人自居默默行善,于公益路上不遗余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且是默默无闻地做。张纪清以己之力,演绎着爱心传奇。
  ●颁奖词拓展●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郑州市二七社区爱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其他文献
【导语】  议论文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概括性、说理性,将具体的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同学们在实际叙述时,应注意语言要简明扼要,特别是叙述事实论据时,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一言以蔽之,即要“言简义丰,披情入理”。  原文呈现  留住一声鸟鸣  雷涵  行走于当今的繁华都市,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人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期刊
在一片黑暗中只听见削萝卜皮的嚓嚓声,一个女人感叹:“萝卜真是好东西啊!”另一个女人问:“那土豆呢?”随着谈话声镜头亮了起来。吃,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导演是枝裕和用食物作开篇,仿佛两个朋友互问一句“吃了吗?”,以拉家常的姿态讲故事的气氛弥漫在整部电影中。  食物是影片的隐形线索,人物的性格、角色之间的矛盾都通过食物带出,看似平淡日常的餐桌谈话,却暗波涌动充满张力。父亲对为小女儿捎带低脂牛奶的要求
期刊
考试频繁,难免有交叉、雷同的作文题出现。其实,每一道命题都有特定内涵与要求,将此题当成彼题来写,往往并不符合命题要求。这就需要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是审题,二是点题。审题不准,虽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扣题不紧,则似是而非,若即若离。  文题猜想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期刊
“两会蓝”:2015年3月初,两会召开期间,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空气质量优。良好的天气状况及空气质量让一个新词“两会蓝”诞生了。  代价:“两会蓝”的背后是这样一组数字:市长签下军令状,北京治理PM2.5投入高达7600亿元;58家重点企业实现停产,切断污染源;41家重点企业降低生产负荷,减少30%以上排放;30%公务用车在重污染日停驶;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  “APEC蓝”:2014年
期刊
情感笔记 这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情里,没有唏嘘与叹惋,只有残存的只字片语与美好记忆。真正懂得爱的人总是心存慈悲,会把所有的凝望和守护都给对方,却不愿让对方去经历任何痛苦的抉择。  适用文题 爱的真谛/守候/不变的坚持  半个世纪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那个女子,风华绝代,举世无双。  她的先生,那个出身名门的著名建筑学家知道了,诚恳对她地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他,我祝你们幸福
期刊
权威固然非一日炼成,自有其高于凡人之处,出言常常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今我们这个浮华喧嚣的功利世界,冠之以专家、教授和大师的骗子有许多。从“吃红薯”“不喝牛奶”的林光常,到“求医不如求己”的中里巴人,到“生吃泥鳅”的马悦凌,再到“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张悟本,这些人打着养生专家的旗号,出书、做报告、给人治病,敛了许多财,也坑害了许多善良又愚蠢的人。我想不是他们骗术高明,也不是他们的
期刊
素材鉴读: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面上显现出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便是理性的美。凡事以理性的智慧引航,才能获取最终的胜利。  适用文题:理性的美/顾全大局/冲动与冷静  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为了给希特勒以最后一击,盟军决定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作战。  就在登陆前几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突发奇想:要是能够和国王一起观战,给盟军加油鼓
期刊
最近,一些背井离乡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用“悲催”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继“漂族”“蚁族”之后,如今大城市中又出现了“悲催族”。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惊现“悲催哥”  不久前,上海一位网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惊现“悲催哥”》的帖子。帖中说,一个来自江西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悲催哥”在上海谋生,拿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工资——1120元,不断上涨的物价让这位“悲催哥”日益感到生活憋
期刊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是源于与他人比较后的优越感,还是来自内心低欲望的知足常乐?最新发布的《国民幸福报告2014》,在健康、收入等各个方面对构成幸福的密码进行解读。无疑,“幸福感”成了2014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古巴:穷人的幸福感  提起古巴,你会想到什么?雪茄、朗姆酒、老爷车,还是格瓦拉?当然,如果恰巧你还是位“文青”的话,你会提到何塞·马蒂、海明威、古巴爵士,还有那些殖民风格的建筑……这片
期刊
人物·曹雪芹的成长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代表人物:英国有莎士比亚,俄罗斯有托尔斯泰,印度有泰戈尔,法国有雨果……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群星璀璨,哪一位才能与世界级文豪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呢?恐怕只有曹雪芹了。  对曹雪芹的纪念,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是调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2015年,时值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中国文学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