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饭之味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片黑暗中只听见削萝卜皮的嚓嚓声,一个女人感叹:“萝卜真是好东西啊!”另一个女人问:“那土豆呢?”随着谈话声镜头亮了起来。吃,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导演是枝裕和用食物作开篇,仿佛两个朋友互问一句“吃了吗?”,以拉家常的姿态讲故事的气氛弥漫在整部电影中。
  食物是影片的隐形线索,人物的性格、角色之间的矛盾都通过食物带出,看似平淡日常的餐桌谈话,却暗波涌动充满张力。父亲对为小女儿捎带低脂牛奶的要求不予理睬,满头银发的背影、倔强的步伐将父亲古怪执拗的性格展露无遗。母女俩一边剥豆子,一边吐槽哥哥和新嫂子,护着自己儿子、嫌弃寡妇儿媳的母亲形象就在三言两语间鲜活起来,女儿作为家庭的和事老,一直埋怨母亲话语间的不公。你来我往的斗嘴让家庭矛盾变得再家常不过,如果让人物不做饭只是站在那里交谈,斗嘴将立刻演变为吵架,气氛也会一下子不同起来。母亲即使再不满,依然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担心自己订的寿司不够豪华,亏待了远道而来的儿子儿媳,更早早准备了新毛巾牙刷给儿子一家。食物是媒介,是枝裕和总是不忘拿食物来串起日常细节,他不吝啬给食物各种各样的特写镜头,却不单纯为了表现食物。比如一家人围坐在木桌间吃的第一顿正餐(午餐),对于人物的性格和父亲与良多的矛盾作了完整的诠释。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的“榻榻米视角”,人物盘坐于榻榻米之上,除了交谈没有多余的动作,看似单调的情节却是影片层次最丰富的地方,细微的表情变换、谈话间的家长里短,看似漫不经心却发挥着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
  食物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是家庭矛盾郁积的一个柔软的出口,人与人的隔阂在一茶一饭间展现又融合。电影的开始,干净的吉他声响起,镜头在捣土豆泥、煮肉、切菜和父亲拄着拐杖散步间转换。食物和器具碰撞发出的咕噜声、嚓嚓声有韵律地交织在背景音乐的吉他声中,和父亲严肃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结冰的湖面上忽地砸开一个小洞,里面有水温柔地流着。不合群的父亲一直闷在自己的房间,直到闻到了炸玉米天妇罗的味道才走出来和大家坐在餐桌前吃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伴随着咀嚼的双唇,还破天荒地哈哈笑起来。在小女儿提到要改造父母的老房子以便搬回来住的时候,母亲打岔般地念叨了一句“我原来不知道我们是用这些米粉做的糖果”,锋芒瞬间被食物温柔地磨平。一家人吃的第二顿正餐(晚餐),将主要矛盾集中在了父亲和母亲之间。一首70年代的老歌将父亲曾经的不忠和母亲聪明的隐忍引出,听着自己曾经在其他女人家唱过的歌,严肃的父亲惊慌失措起来,为了掩饰,他不停地往嘴里扒拉着鳗鱼饭,一直没有停下夹菜喝汤吃饭的动作,食物俨然成为逃避的道具。
  食物还是流动的时间,影片中时间的变化通过每一餐饭向前推进。电影中母亲这一角色绝大多数的活动场所是厨房,她总是为了一家的饮食不停忙碌着,时间也在这些忙碌中流转起来,形成了一个以母亲为中心的漩涡。那是最温柔的核心,是家的凝聚物,是温暖的代名词。
  一部淡如茶泡饭的家庭剧因为食物而有了散文般的节奏,一蔬一饭成为诗意的注脚,影片也因为食物风生水起。犹如用最普通的食材文火慢炖的一碗汤,初品略显寡淡,细咂口感丰富,那似淡却浓的都是被精炼了的寻常事物。即便是死亡、离间、隔膜都被生活的饮食起居磨得细碎,融在日常的一朝一夕中,成为最普通不过却最熨帖的一碗热汤。它让电影丰富又不失清简,幽玄又不失平常。杜拉斯曾言:“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那是法式专属的浪漫与激情,而在《步履不停》中,爱与恨都凝缩在一茶一饭、耳鬓厮磨之间,这才是踏踏实实的生活。但也绝对不是流于生活表面的肤浅,导演深入到生活的内核,为我们展现那隐藏在生活中的暗流。
  《步履不停》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主演:阿部宽∕树木希林∕
  原田芳雄∕夏川结衣
  类型:家庭∕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其他文献
谁也不会想到,俄罗斯著名的摔跤运动员卡列林,小时候是个名副其实的“打架王”,父母都拿他没办法。更糟糕的是,在他上七年级时,居然差一点将一个同学打死。学校给他的父亲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他再打人,将勒令他退学。虽然父亲想尽了办法,可他的老毛病总是改不了。在16岁那年,他被学校开除了。  就在父母为他的前途担心时,原来教他的体育老师找到了他的家,对他父亲说:“国家队正在选拔摔跤选手,不如让他去试试。”  
期刊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贪玩的人需要这些,而科学更需要这些贪玩的人。  就以飞上天的火箭来说吧。发明液体火箭的美国人——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就是一个大玩家,现在叫发烧友。16岁的时候,戈达德看了一本叫《星际战争》的书,这本书让他如痴如醉。在大学毕业当上教授以后,这位超级发烧友有点闲钱了,就自己花钱玩火箭,因为他想把自己送到某颗星星上
期刊
【人物小传】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期刊
在2013年夏的高考季中,香港有一名特殊的状元——被称为“小海伦·凯勒”的曾芷君。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是因为她双目失明、严重弱听、手指触感有缺陷,可是曾芷君在“三感不全”的成长历程中,以双唇代替双手,唇读凸感盲文进行学习,最终取得了3科5++,2科5+的优秀成绩,这个成绩在香港高考中相当于“状元分”,而曾芷君也如愿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出生后几个月,曾芷君就因神经萎缩双目失明,只能感觉到光和影
期刊
岁末,照例会出现一些有趣且抢眼的“盘点”,比如眼下百度贴吧发布的网友票选出的“2013年度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盘点下来,“土豪”高票领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词语入围榜单。对此,网友们说好说孬,见智见仁。  不忙于下判断,不妨先将这些“热词”解剖一下。该肯定的先肯定,比如“土豪”。它从原先“有钱恶霸”的代名词发展到今天对“有钱无品”者的形容概括,可谓传神。虽然起源于网络游戏,但
期刊
我是个喜欢坐在桌前的人。每每坐于桌前,我总喜欢摸出几本书翻翻,抑或是信手在纸上涂鸦几笔。这一值得提倡的事在白天进行还好,但在晚上便不那么让人愉快了。在夜晚欲看书时,因为只有一盏自己房间的灯装在天花板上,所以总会使我眼神疲惫,不由自主地懊恼这灯光的吝啬——竟连多些光也不分给我的书,真是枉你花了我的电费!时间一长,视力便容易下降,于是我准备买盏台灯。  三十年代的文人午夜赶稿,陪伴他们的不就是这一盏散
期刊
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好事的网友戏称:“杜甫很忙。”这让人想起,今年,诗圣杜甫诞辰1302年了。  杜甫诞生于公元712年,享年五十九岁。杜甫一生真的很忙。刘小川先生说过,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的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  中国古代诗人的命运注定是漂泊四方的,杜甫无疑是一个突出代表。二十岁弱冠之年,他就离家
期刊
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结束,可荧屏之火爆依然未减。这档节目充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5位奶爸带萌娃的“人在囧途”,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早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便在《新青年》第6卷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称“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他针对的是旧时“父母之恩”的说法,认为不必以
期刊
“一”,乍看是再简单不过的汉字了,凡是运用汉语的人,几乎人人识得它的读音,个个会写它的字形。然而,探究其在语言交际中使用情形及其诸多含义,却实在不怎么简单了:它有不同的形体,不同的读音,多种义项和用法。  一、不同的形体  “一”,是祖先为了表示数目而特意造的字。就造字法而言,它具备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特点,因而,它是个运用指事造字法造出的指事字。随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书
期刊
【导语】  议论文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概括性、说理性,将具体的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同学们在实际叙述时,应注意语言要简明扼要,特别是叙述事实论据时,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一言以蔽之,即要“言简义丰,披情入理”。  原文呈现  留住一声鸟鸣  雷涵  行走于当今的繁华都市,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人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