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这一提法始于叶圣陶先生,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把整本书作主体,将单篇短章作辅佐。”阅读教学,必须具有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实现篇与篇、篇与本、本与本之间的互动,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有效整合:“篇”与“篇”的互动
  整本书阅读,需要一种整体架构,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一般而言,“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其二是按照形式进行整合。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就是文本表达的是相同的主题;按照形式进行整合,就是文本的文体、写法等是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为载体,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跨单元甚至跨教材、跨年级组织实施。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按照“类”的方式展开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为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仅要以单元为对象,更要以整本教材为对象,以语文学科为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教材的编写壁垒,跨单元、跨教材实施“篇”与“篇”的互动。这样的一种互动,我们称之为“大单元整合”“跨单元互动”。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是鲜明的,如“触摸自然”主题、“革命岁月”主题、“走近鲁迅”主题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以“走近鲁迅”主题教学为例,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即《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前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是写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知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为了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篇章进行整合教学、对比教学等。如教学《好的故事》时,笔者就选取了《秋夜》等作品,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散文诗采用的是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并向学生推介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等。为了实现“篇”与“篇”的有效整合,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与鲁迅相遇》,甚至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在课堂》,等等,从而为本单元的主题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学习鲁迅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篇”与“篇”进行整合,不仅要探寻篇章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让学生把握篇章之间的差异。相关篇章的整合是否有效,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通过“篇”与“篇”的互动、整合,学生能形成一种更为整体、更為开阔的阅读视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加深对作品内涵、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如上述“走近鲁迅”的主题教学,能让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饱满、更立体。
  二、有效拓展:“篇”与“本”的呼应
  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是节选。推进整本书阅读,不仅包括“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更要从“篇”拓展、延宕开去,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篇”到“本”,就是要“将课文作为‘引子’来教”(王荣生语),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一篇选自哪本书”,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后简单地读读”,而是要将整本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篇”的教学与“整本书”的阅读之间形成某种照应、形成某种互动。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全方位地感悟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者情感,进而与作者近距离对话,纵横全景,有助于学生与整本书形成共鸣、共振。如教学《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教学这一篇,那么学生就无法领略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在教学中,笔者以《祖父的园子》为导引,引导学生逐章品读《呼兰河传》。刚开始阅读,学生就感受到“萧红体”的特点,如小说的一开头用散文化的语言这样勾勒呼兰河的冬景:“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里,学生能够对比出《祖父的园子》中对“我”的生活语言描写的相似性: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正是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到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此,学生不仅可以从《祖父的园子》中一窥《呼兰河传》,从而真正领略到《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特色,而且通过阅读整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了萧红坎坷的一生,了解到萧红所说的苦难,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这样感悟:正是由于萧红童年生活的“不自由”,才让“祖父的园子”中的自由倍显珍贵。
  从“篇”到“本”,我们用《祖父的园子河传》一文、《呼兰河传》整本书导读、《呼兰河传》导读单、阅读交流等几个部分,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向纵深推进。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对接,学生充满着阅读兴趣、阅读期待,不断地蓄积着阅读的动力。在整本书阅读中感知到更多的、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形成一种更为丰富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在整本书阅读中,单个的篇章犹如一个窗口,可以让学生窥见整本书的特色。而整本书犹如一个长廊,能让学生领略到由一个个篇章所组成的富有特色的风景。
  三、有效架构:“本”与“本”的组合
  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不是仅仅依靠一两本书的阅读就能奏效的,而必须走向读一类书,走向多元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当学生拥有了阅读一本书的兴趣与能力之后,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及时引入同一类的书籍,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有效建构群书阅读,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整本书与整本书之间的关联,如学生读完《昆虫记》整本书之后,教师可以推介《夏洛的网》《狼王》《最后一头战象》《第一条猎狗》《狼图腾》等描写动物的小说,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其二是人与人的关联,面对同一作者,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还可以向学生推介那本书,如学生阅读琦君的《琦君散文集》之后,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文与情》《母亲的金手表》《梦中的饼干屋》等等。其三是点与点的关联,比如学生学习《去年的树》(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可以以“承诺”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克尼斯特的《这是一个承诺》《蝌蚪的诺言》《亲爱的小鱼》等等。教师通过“本”与“本”之间的组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阅读场”,引导学生对话、分享、提升。换言之,“本”与“本”之间的组合,表明了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本”,而应该从“这一本”拓展、延伸开去,去促发学生阅读更多的整本书。有了这样的一种“本”与“本”之间的组合,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集合式、深入化的阅读感悟,能够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书香人生。
  从“一篇”到“一本”,从“一本”到“多本”,教师的阅读教学应当符合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联结、用心比较,让零碎的篇章阅读转变为整本书阅读,从一本书阅读转变为群书阅读,从而架构整个的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无疑是实现学生阅读的极佳路径,是打开学生学习的绿色通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阅读总量(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当不少于145万字。加强整本书阅读,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让一篇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让整本书阅读与群书阅读联通、贯串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XB1393)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学校硬件档次不断提升,软件缺乏的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专业课项目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启发,我校信息技术专业部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了以“项目教学资源平台构建”为主题的科研活动,通过电子课本、动作动画、活动视频、交互文本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技能课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项目教学资源平台;平台搭建;试验效应  一、专业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常常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向学生渗透生活的准则和人生哲理,将世界的美好和爱传递给学生。统编本教材在低年级选编了大量的童话类课文,教师应从文体角度入手,捕捉其中所表达的内涵价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趣飞扬的过程中,提升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效率。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的教学为例,阐述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置换角色,在代入体验中想象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这一问题,并用六个案例,从数学史料﹑实验﹑趣味问题﹑生活实例﹑有趣游戏和专业知识等六个方面,对中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教学情境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一直是困扰中职数学教师的一大问题,这主要是由如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没有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学习不够重视;另一方面,
摘 要:在中职德育课中,采用“调查—讨论式”课型实施教学,学生可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知识,增强自信心。本文分析了这一课型的特色与创新以及实施过程,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职;德育;调查;讨论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内容,顺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中职德育课应以关注和促进中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笔者
摘 要:中职生对于理论抽象、内容枯燥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文根据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一堂公开课为实例,分析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商务课程;教学方法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职商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抽象枯燥、内容繁多复杂,而中职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很少接触进出口贸易知识,缺乏相关信息的感性认识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目前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作为媒介素养教育手段与载体之一的校园媒体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校园媒体对症下药,构建“社会参与”式教育模式,搭建实训平台,深化理论学习,建设相关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辟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校园媒体;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作前指导是习作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学生在作前对阅读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等进行集中整理、选择、展示,是落实习作目标、培养习作能力、获得习作方法的重要途径,启后是指为学生修改完善习作提供依据和标准。那么,如何让课堂作前指导简洁而高效呢?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不妨先来找一找作前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觉得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法指导空洞  作法指导,其
三年级的教学,从低年级的字词训练过渡到高年级的篇章训练,读写结合可以架起这座桥梁和纽带。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阅读教学中,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一、积累语言,培养习惯  1.积累词语,说话写话  积累词语,是为“运用”做好准备,而如果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将这种“运用”提前到了课堂,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為习
摘要:探讨建构主义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为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角度调查南华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将汉字放在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识字材料中,激活传统文化元素,让识字课堂蕴含着文化的气息,呈现别样的精彩。  一、借助插图,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性  插图是一种艺术。教材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统编本教材有许多插图极具传统文化气息,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插图以扇形图画呈现,四幅扇形图配合与四季相关联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