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画”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好友程助走了,消息传来,令我悲伤。作为程十发先生的长子,他对程十发的绘画及其艺术思想的整理、弘扬所付出的心血,早已超出了一位儿子对于父亲的敬爱与孝道。作为父亲,程十发属于他的子女们,而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程十发则属于整个社会,属于中国现代美术史。近年来,从筹建程十发艺术馆,到先后出版《程十发捐赠松江书画作品集》、《艺术大师程十发》、《程十发研究》、《程十发谈画录》、《程十发中国画要诀》等文献书籍,程助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硕果累累,而正当他与有关部门积极筹划出版程十发全集的时候,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令人惋惜!
  《程十发<海瑞的故事>、<李秀成>在文革中的遭遇》是我的一篇旧稿,系2009年程助兄约我所写,并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程十发研究》一书。现征得编辑部同意,稍事修改重新刊出,也算是我对程助及其父亲程十发先生的一份缅怀。
  在程十发的作品中,《海瑞的故事》、《李秀成》是名副其实的“程氏黑画”,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这两件作品本身是黑的——都是程十发的墨笔白描画,更因为这两件作品在4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鬼画家”程十发的“大毒草”被定性为“反革命黑画”,批得“很臭”。其中一件作品的“反革命渊源”更深,那就是为蒋星煜的历史人物传记《海瑞的故事》绘制的封面及插图。众所周知,肇始于4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正是由“海瑞”点燃,当时一南一北两位专家:戏曲研究学者蒋星煜,明史专家吴晗,一个于1959年在上海写了人物传记《海瑞》,一个从1959年开始在北京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影射现实”、“指桑骂槐”歌颂海瑞的文章,1961年又完成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正是这部历史剧,后来(1965年11月10日)引来由姚文元执笔、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那篇“著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长篇文章的严厉批判,并由此“引火”,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蒋星煜及其《海瑞》在紧随而来的“革命大批判”中自然不能幸免于难,成了最早受到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
  《海瑞的故事》插图及其封面绘于蒋星煜的这部人物传记创作后不久,并于同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白纸“黑画”,当然逃脱不了干系。1967年8月——这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势正轰轰烈烈地展开,其时程十发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造反派组织“上海中国画院红旗革命造反队”(当年造反派组织各有派系,上海中国画院红旗革命造反队隶属于“上艺司”)、“上海城建局水泥成品厂工人革命造反大队”(隶属于“工总司”)、“上海业余大专院校革命委员会”(简称“业革会”)联合编印了一本《砸烂黑画院》的批判专辑(一本不定期连续出版的造反派刊物,砸烂黑画院为该刊第五集),程十发及其《海瑞的故事》插图赫然其中,漫画程十发的头像还被打了黑叉,并配有批判文章,称其为“鬼画家”笔下的“大毒草”。之后,造反派们又组织批判大会,凡是与《海瑞罢官》、《海瑞的故事》有关的“坏人”、“牛鬼蛇神”都被揪到一起集中批斗,这其中包括在京剧《海瑞罢官》中扮演海瑞的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批斗会那天,周信芳与程十发一前一后挨在一起,这让幽默的程十发在那种特殊的气氛里精神有些松弛——平时要见一面周信芳根本没有机会,今天竟然能够同台挨批,这不是不幸中的大幸吗——但是他没有机会正视周信芳的脸,批斗会必须低头,目光不能平视,更不能仰视,而只能是俯视地面。有趣的程十发看不到周信芳的脸却看清了周信芳的脚,事后程十发对许多人说“周信芳的脚很小”——这是那一天的批斗会留给他最深的印象,也是他流传后世、缘自最经典的程氏黑色幽默。
  另一件作品是绘于1960年的《李秀成》。与《海瑞的故事》一样,《李秀成》也被收到了《砸烂黑画院》这本批判专辑中,列为程十发作品中的重点批判作品。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清咸丰元年参加太平军,以骁勇善战在太平军中屡屡升迁,石达开出走后,擢为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共主军政。咸丰八年,三河之战大败清军,次年封为忠王。咸丰十年,李秀成用“围魏救赵”之计解救天京(今南京)之围,破清江南大营,经略苏、常,东攻上海,西援天京。同治三年,困守天京时,城陷被俘,狱中作自述数万言,即著名的《李秀成自述》。后被曾国藩杀害。《李秀成自述》的主要篇幅是追述太平天国及李秀成本人参加革命的历史,篇末书写“收齐之章程”10条及“天朝10误”,是研究李秀成以及太平天国的重要资料。但是《自述》在当年呈报清廷军机处之前,一部分曾遭曾国藩撕毁,并对其余部分作了加工删节,成了李秀成研究中的一个大谜团,一直为史学界所探究争议。历史学家罗尔纲是太平天国史及李秀成的研究专家,1954年他出版了《忠王李秀成传》一书,程十发的连环画《李秀成》就是根据罗尔纲的《忠王李秀成传》绘成,并在《文汇报》上刊载。因为李秀成在《自述》中有“收齐之章程”10条而有亏大节,在“文革”中程十发便因此获罪“美化叛徒”之嫌,他的《李秀成》在“革命大批判”中被解读为“宣扬美化刘氏(刘少奇)‘叛徒哲学’的大毒草”而遭到激烈批叛。
  这就是程十发及其创作的《海瑞的故事》、《李秀成》两部作品在“文革”中的遭遇。
  两部作品均为难得的程十发连环画原稿,其中《海瑞的故事》各幅还留有当年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在上面标示的编稿字样。它们创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在“文革”中让画家蒙冤最深、挨批最残酷,以至画家当年曾为之立下遗嘱,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这样的作品居然能够保留到今天,这不幸中的万幸让这两部作品的内涵与外延都早已突破了绘画本身,令人咀嚼不尽。2009年在西泠拍卖成立五周年的时候,两部作品同时出现在西泠印社的拍卖会上,这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欣赏程十发精彩的线描艺术的同时,更增添一份对发老的至尊怀念……
其他文献
我有记账的好习惯,20年来一笔一笔从未漏记。月底小结,年终总结,所以20年来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每年花了多少?我是有根有据的。2013年花了一笔大钱买了一堆小报。“大钱不大”,因为如今是“亿元时代”,你的所谓大钱能大到哪去呢?“小报不小”,民国小报最能体现民国的万种风情,好玩得很呢。  说实话,这笔买小报的钱对于我的财政实力来讲的确要算“大钱”,当时很是“纠结”——心疼钱花猛了。不久,我看到了香港
期刊
历史究竟是偶然或必然,这个问题留给学者去论证,在我看来,则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比如人们常说:收藏是有钱有闲者附庸风雅之事,但我在幼年无经济能力时,偶见邮票及洋火、烟盒制作精、美图形新奇,于是在课余由信封裁取与路边捡拾,自娱之外并未花费或影响学习,却从中获得许多知识,拓宽了另一种视野。  及长,收藏成癖,开始玩钱。近年因缘际会,得以在许多奇珍异品拍卖信息公开前先行鉴赏,深刻体会马未都先生的经典名言
期刊
我从1997年开始收藏内蒙古戈壁石,到2012年年底,终于画上了购买的句号。无论从市场还是在藏家手里,已经得不到好石头了。其实,这种危机感早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于是,将收藏的目光转向人物画面水石。很快又发现,收藏精品人物画面石犹如大海里捞针,在市场上能相中的凤毛麟角。  收藏爱好由奇石转向陶器,冥冥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遇见古陶  陶和瓷,我选择了陶。触发我收藏陶器的缘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
期刊
拍卖,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环节。也可以说,一直以来,它都是艺术消费的一个“重要战场”。  相比前几年,拍卖留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高端、大气、上档次”,2013年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发展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姿,是一介平民也好,“白富美”抑或“高帅富”也罢,只要愿意,都有可能在当中觅得自己心仪的“一杯羹”,而这种发展态势,恰恰也有力地为艺术消费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体而言,这种作
期刊
盛世兴收藏,收藏群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民间历代积存的古董珍玩在十多年间被消化殆尽,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已经很难看到一件像样的玩意儿,就连存世众多的近代民俗物品都鲜有发现。  2013年国庆,我照例在本地古玩市场中寻寻觅觅,见一摊贩面前堆放了许多“老货”,驻足细看,多为普通农家使用的粗笨碗盘,难登大雅之堂。正欲离去,见摊主身旁纸箱中有一摞老绣片,色泽鲜艳夺目,想必品相一定不差。我向摊主要来这箱绣片翻看,都是
期刊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茶在各时各代文人雅士及百姓——特别是茶圣陆羽——的推动下逐渐盛行,品饮的方式不断演变,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  斗茶之源  我国虽为茶叶的发源地,但起初茶是作为药物出现的,自西汉后才开始作为饮品,至唐代逐渐盛行。在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的友情出演。而在此时,也出现了茶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斗茶。 
期刊
为了拯救无辜的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讲一个故事,讲到最精彩处时,天刚好亮了。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接着讲。就这样,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了。  这是几百年前在阿拉伯地区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千零一夜》。新年伊始,您将听到的是不一样的版本。故事内容不再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航海家辛巴达”,而是“勇士之刀”、“美女蹉跎”、“大钱小报”……
期刊
2013年8月,我在英国一个集市的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库克锐短刀。此刀没有鞘,但刀身看起来有杀气,并有英文款识:CALCUTTA(加尔各答)。说到库克锐,就不得不提尼泊尔,还有廓尔喀雇佣军。  独有的兵器  库克锐是尼泊尔应用最普遍的武器,长约30厘米,甚是锋利。此刀本用于割草、开路和护身,后来引入军中,便成了随身必备的武器,它几乎可以成为尼泊尔的代称。除了印度有一些库克锐的变种之外,它可以说是尼泊尔
期刊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江西景德镇设置了官窑御器厂,专门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后在宣德年间确立了官窑瓷器书写年号款的制度。但是,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 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陷于低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具有明确纪年的官窑器物,因此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  虽然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青花瓷器,就官窑生产来说情况仍较为模糊,但是就民窑生产来说,事实上是从未中断过的,
期刊
杭州丁家山的“赵之谦墓址”与马路对面的“赵之谦纪念亭”构成了述说这位艺术大师的全部。  光绪十年(1884年)——53岁的赵之谦在这一年面对的事情是超负荷的,国事、县事、家事,事事不得消停。正月,给觉公法师的信中,他不无忧虑、伤感和无奈地述说:“春来无一日闲,内子病势日危,论脉象当在夏至,论病形则朝不保暮,刻已刻刻担心。由此一变,则弟亦北门失守矣。”果然,不到四月,继配陈氏以30岁病故。这无疑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