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危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江西景德镇设置了官窑御器厂,专门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后在宣德年间确立了官窑瓷器书写年号款的制度。但是,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 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陷于低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具有明确纪年的官窑器物,因此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
  虽然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青花瓷器,就官窑生产来说情况仍较为模糊,但是就民窑生产来说,事实上是从未中断过的,甚至于还生产出了许多制作相当精细的器物。
  官窑暂歇 民窑居上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其年仅9岁的长子即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定年号为“正统”,历史上称其为“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初期,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府事务,继续推行其祖父仁宗朱高炽和其父亲宣宗朱瞻基的各项政策,从而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续下去。但是,随着“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势力急剧上升,他们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独揽朝政,明朝的政治统治日趋腐败。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军队入犯中原。在王振的极力鼓动之下,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但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朱祁镇率领的20万精锐部队被也先率领的蒙古骑兵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俘虏,史书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正统年间景德镇官窑曾经一度停止烧造,后来虽然恢复,但是烧造规模呈现萎缩的状态。相反,景德镇民窑的生产却是从未间断,产品质量甚至接近官窑的水准。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浮梁县(即景德镇)陆子顺进瓷器五万余件,上(即明英宗)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正统三年(1438年),“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地货卖及馈赠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明英宗实录》)由此可见,由于民窑生产的工艺水准已经接近了官窑,使得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景德镇的民窑采取打压措施。
  正统青花瓷器的青花以国产青料为主,极少数掺和有宣德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浓淡不一,以深沉幽暗的居多,晕散现象较为少见。在青料堆积的地方有黑褐色斑点,抚摸有凹凸不平感;在青料淡薄的地方呈青灰色,或微泛蓝色。
  绘画风格给人以清新酣畅之感,采用勾勒渲染相结合的绘画技法,勾勒的线条有轻重粗细的变化,渲染的部分有深浅浓淡的色泽差异。运笔纯熟自如,笔划粗重洒脱,颇具宣德青花的遗韵。
  器物的胎体有粗细之分,细者洁白细腻,粗者白而不腻,底部多为细砂底,有火石红现象。器物造型饱满,常见有双耳瓶、三足炉、筒炉、龙缸、小鱼缸、笔架、梅瓶等。
  官窑无踪 民窑代表
  由于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因此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即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不得不以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定年号为“景泰”,历史上称其为“明景帝”。朱祁钰即位后,在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诛杀了宦官王振的余党,使得明朝的政治面貌为之焕然一新。随后,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明军成功地击退了也先率领的蒙古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的统治转危为安。不久,也先放回了被俘虏的朱祁镇,但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虽被尊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北京紫禁城内的南宫长达7年之久。
  景泰年间,景德镇曾经遭遇数次大旱,造成大面积的饥荒,严重影响了景德镇当地民窑瓷器的生产,因此流传下来的景泰青花瓷器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景泰青花瓷器的考古发掘出土仅有2次,均于1974年在江西景德镇发现。在景德镇东郊的景泰四年(1453年)严昇墓中出土有青花双耳瓶、炉、碗、碟等7件青花瓷器,在景德镇北郊观音阁的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袁龙贞墓中出土有青花方瓶、方耳炉、碗、碟等7件青花瓷器。这14件出土的青花瓷器成为景泰青花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景泰青花瓷器的青花采用国产青料,因青料中的含钴量较低而使得纹饰图案较为清晰,比较适合描绘人物活动的场面。青料浓厚处的发色呈深蓝色,色泽偏灰黑色,并有褐色斑点;青料较薄处的发色较为清淡,呈灰绿色,色泽不够鲜艳。
  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画成为景泰青花瓷器最为突出的装饰纹样,有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神仙佛像、高士图、婴戏图等,人物形象生动,绘画线条清晰。比如:历史故事中的垂柳常用连续的“人字纹”表示,人物故事中常有左右飘拂的链条或弹簧状卷云,神仙佛像的身后常有一轮光环,高士图常伴以礼帽状花草,婴戏图中的婴儿面容健壮。
  器物的胎体粗糙,底部为白砂底。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底足打磨圆熟,呈“灯草梗”状。常见的器物有梅瓶、长颈双耳瓶、方耳香炉、净水碗、小碟等。
  官窑疲软 民窑喘息
  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无法亲理朝政。徐有贞、石亨等大臣打开了南宫的大门,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并定年号为“天顺”,史书上称之为“夺门之变”。朱祁镇也由此成为明代历史上惟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在病榻之上的朱祁钰闻知此事后,受到惊吓,不久就去世了。朱祁镇复辟之后,大肆清算朱祁钰的旧臣,诛杀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于谦。天顺三年(1459年),在“夺门之变”中立有大功的忠国公石亨,倚仗朱祁镇的宠信,飞扬跋扈,横行不法,被以谋叛罪下狱并死于狱中。天顺五年(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等人试图发动政变,另立新君,但以失败告终,史书上称之为“曹石之变”。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重去世,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成化皇帝。
  天顺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重新走向稳定,产品的制作风格趋于淡雅精致。但是,官窑的生产却是时断时续,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就曾指派宦官到景德镇监督官窑的烧造;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又减少了原定烧造的13.3万件官窑瓷器中的8万件。这表明,当时官窑的烧造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于无法完成宫廷的烧造任务。因而民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一些烧造质量较高的民窑瓷器脱颖而出。
  天顺青花瓷器的青花使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以深蓝色为主,有浓淡两种发色,颜色深沉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似成化青花。
  绘画风格趋于淡雅,布局疏朗,秀丽宜人。花卉纹的绘法常以青花勾勒出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外采用渲染技法绘出图案,花瓣则有单瓣、复瓣之分。人物画的水平普遍不高,画面稚拙、生硬、呆板,比例失调。“云气纹”的形状如灵芝或如意云头,以粗线条为轮廓,以细线条作装饰,成为天顺青花瓷器的绘画特征。
  器物的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分段制作的接痕明显。釉面滋润细腻,略呈浅鸭蛋青色。器物造型清秀,常见有梅瓶、盖罐、长颈瓶、三足炉、碗、盘等。
其他文献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
期刊
经过多年的筹备,“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览,于美国时间2013年12月11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推出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  近两年“水墨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人说,连美国大都会都要办中国水墨展了,似乎这股“水墨风”就要在纽约登陆了。这让一些热爱中国水墨的
期刊
我有记账的好习惯,20年来一笔一笔从未漏记。月底小结,年终总结,所以20年来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每年花了多少?我是有根有据的。2013年花了一笔大钱买了一堆小报。“大钱不大”,因为如今是“亿元时代”,你的所谓大钱能大到哪去呢?“小报不小”,民国小报最能体现民国的万种风情,好玩得很呢。  说实话,这笔买小报的钱对于我的财政实力来讲的确要算“大钱”,当时很是“纠结”——心疼钱花猛了。不久,我看到了香港
期刊
历史究竟是偶然或必然,这个问题留给学者去论证,在我看来,则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比如人们常说:收藏是有钱有闲者附庸风雅之事,但我在幼年无经济能力时,偶见邮票及洋火、烟盒制作精、美图形新奇,于是在课余由信封裁取与路边捡拾,自娱之外并未花费或影响学习,却从中获得许多知识,拓宽了另一种视野。  及长,收藏成癖,开始玩钱。近年因缘际会,得以在许多奇珍异品拍卖信息公开前先行鉴赏,深刻体会马未都先生的经典名言
期刊
我从1997年开始收藏内蒙古戈壁石,到2012年年底,终于画上了购买的句号。无论从市场还是在藏家手里,已经得不到好石头了。其实,这种危机感早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于是,将收藏的目光转向人物画面水石。很快又发现,收藏精品人物画面石犹如大海里捞针,在市场上能相中的凤毛麟角。  收藏爱好由奇石转向陶器,冥冥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遇见古陶  陶和瓷,我选择了陶。触发我收藏陶器的缘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
期刊
拍卖,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环节。也可以说,一直以来,它都是艺术消费的一个“重要战场”。  相比前几年,拍卖留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高端、大气、上档次”,2013年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发展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姿,是一介平民也好,“白富美”抑或“高帅富”也罢,只要愿意,都有可能在当中觅得自己心仪的“一杯羹”,而这种发展态势,恰恰也有力地为艺术消费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体而言,这种作
期刊
盛世兴收藏,收藏群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民间历代积存的古董珍玩在十多年间被消化殆尽,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已经很难看到一件像样的玩意儿,就连存世众多的近代民俗物品都鲜有发现。  2013年国庆,我照例在本地古玩市场中寻寻觅觅,见一摊贩面前堆放了许多“老货”,驻足细看,多为普通农家使用的粗笨碗盘,难登大雅之堂。正欲离去,见摊主身旁纸箱中有一摞老绣片,色泽鲜艳夺目,想必品相一定不差。我向摊主要来这箱绣片翻看,都是
期刊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茶在各时各代文人雅士及百姓——特别是茶圣陆羽——的推动下逐渐盛行,品饮的方式不断演变,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  斗茶之源  我国虽为茶叶的发源地,但起初茶是作为药物出现的,自西汉后才开始作为饮品,至唐代逐渐盛行。在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的友情出演。而在此时,也出现了茶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斗茶。 
期刊
为了拯救无辜的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讲一个故事,讲到最精彩处时,天刚好亮了。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接着讲。就这样,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了。  这是几百年前在阿拉伯地区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千零一夜》。新年伊始,您将听到的是不一样的版本。故事内容不再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航海家辛巴达”,而是“勇士之刀”、“美女蹉跎”、“大钱小报”……
期刊
2013年8月,我在英国一个集市的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库克锐短刀。此刀没有鞘,但刀身看起来有杀气,并有英文款识:CALCUTTA(加尔各答)。说到库克锐,就不得不提尼泊尔,还有廓尔喀雇佣军。  独有的兵器  库克锐是尼泊尔应用最普遍的武器,长约30厘米,甚是锋利。此刀本用于割草、开路和护身,后来引入军中,便成了随身必备的武器,它几乎可以成为尼泊尔的代称。除了印度有一些库克锐的变种之外,它可以说是尼泊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