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思想探微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从中秋节的月圆之美、天伦之美和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秋节;美学
  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月夕等,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唐朝,盛行于北宋。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比较多,有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在《礼记》中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祀月亮,后来经过文人官吏的效仿传到民间。也有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所以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就以“中秋”这一天作为节日。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这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传说也给节日增加了气氛。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有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等。中秋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喜欢的节日,因为可吟诵的文化意象很多且寄托了很多的感情。本文试从家人团圆之美、赏月意境之美以及佳节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中秋节的美学思想。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谐共生之美
  我国现在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产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之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说:“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无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关爱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陪伴家人。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所以中秋节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年当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无论外出多远,这一天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团圆是春节和中秋节共有的主题,但是两者侧重的韵味是不同的,春节可能更多的是喜庆、红火,而中秋节更多的是古典。尤其是中秋节圆月意象的渲染,更加突出团圆的美。古人把圆月看作团圆的象征,高挂在天空中的圆月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中秋月满,而人生却漂泊不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游子的心里是对家人、朋友无限的思念。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圆”在古人看来是“完整”,没有“欠缺”,“圆”又与“合”内在相融相通。月圆之时,人们也希望家人团圆和睦,社会和谐,天伦之乐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2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意情境之美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有很多,但大部分的主题还是月亮。月亮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是乡土情结,是家园意识,被称为“太阴”,与太阳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阴阳的“两极”。《礼记》中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祭祀一种信仰,它承载着所有人的心愿,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很虔诚地对待这项活动。”[1]从周朝开始,我国就有祭月的仪式且习俗一直延续,北京的月坛就是当年帝王祭月的场所。本文跟随古人笔触,去重新体味古诗词中月亮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交融的产物,情景交融,意境统一。[2]因为中秋节这一特定的时刻,人们在欣赏月亮美景的时候都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这特殊的时刻却不能团圆,所以只能寄情于景,吟诗作赋,通过诗歌把感情表达出来。“诗歌的早期形成主要来源于民间的歌曲、乐舞、祭祀等活动。”[3]“月下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看起来李白是孤寂的,但是诗人却有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身影、月下之影和杯中之影凑成了“三人”。这里面的月亮不单纯是客观的月亮了,而是赋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人对自然美的欣赏视角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密切相关。”[4]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一意象上,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月下思念亲人的词,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诗词中公认的绝唱。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层层交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你我天各一方,但是共同欣赏的是同一轮月亮,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圆月,不禁会联想到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在抬头欣赏这轮明月。
  中秋节赏月除了其景美、意境美之外,还有关于月宫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搗药等神话传说赋予了月亮特殊的审美体验,中秋祭月、拜月的风俗也在这个时候在民间传开了。这些神话传说的渲染对中秋节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是家喻户晓,人们对于月亮的祭拜体现了对于自由、美满团圆生活的一种向往,特殊的寓意也使得这一天的月亮有着特殊的美。
  3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自然馈赠之美
  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品尝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月饼一词源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因为月饼是圆的,所以也寓意着家人团圆和睦,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月饼寓意团圆是从明朝开始的,《西湖游览志会》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月饼,按照产地来分有四大派别: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和潮式月饼。随着口感的不断创新,外表的新颖,非传统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相传在元朝的时候,中原的百姓不甘忍受残酷统治起义抗元。朱元璋想联合百姓一起反抗,但是官兵搜查严密,军事家刘伯温想出对策,在月饼里面塞入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传到各地的起义军中从而推翻了元朝,这就是关于中秋节“月饼起义”的传说。
  当然,中秋节的美食除了月饼还有很多,中秋时节也是螃蟹上市的时候,螃蟹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在1987版《红楼梦》中,对于传统节日是非常重视的,这得益于它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又是美食家,曹雪芹吃蟹非常讲究,“持螯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这种品蟹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人们吃螃蟹会搭配生姜、醋一起吃,因为螃蟹性寒,这样中和一下就比较完美了。中秋节这一天薛宝钗托他哥哥弄来了螃蟹,举办螃蟹宴,众人就赏花吃螃蟹。另外,早在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节食田螺的原因也是八月田螺空怀,肉质鲜美营养,是食用田螺最佳的时期,所以在中秋节,不少家庭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另外,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习惯,寓意着辟邪消灾。
  中秋时节也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最佳时期。“桂花最初是因其实用性而被人们认知,桂是作为食物满足人们的需要。”[5]中秋时节,桂花也是开得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仰望星空,闻着阵阵的桂花香,酌上一杯桂花酒,全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
  传统节日与美学结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民俗节日,而是透过美学的视角挖掘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是国内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其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的风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还是团圆。亲朋好友的团聚,家国的和谐统一是中秋节蕴含的民族情感,弘扬节日文化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高珊.浅析《诗经》中的农业休闲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3):62-63+65.
  [2]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5.
  [3] 庄众显.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J].大众文艺,2018(09):38-39.
  [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5]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
  作者简介:陈芳芳,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视觉影像,不再需要观察者置身于一个“真实”可感知的世界以供参考。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作图与影像终端显示器的内容,可以看作《景观社会》在现代中一种更复杂而精致的延伸。《黑镜》中人类在虚拟的赛博景观社会中戏剧性地发展,赛博人的存在逐渐挑战人类的身份地位,我们应对当下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警醒,不断思考。  关键词:赛博;景观;身份;警醒  众所周知,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具有经验性的直接的
期刊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本文以近年流行的美剧为切入点,以三个个案为基础,研究分析美剧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剧影像中的文化理解可增进两国文化认同,移情心理可以强化美国文化认同,文化差异可以增进本土文化认同,但刻板印象会引起认同迷茫,进而提出我国要提高本土文化产品质量、拓宽信息传播渠道、转变认同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剧
期刊
摘 要:我国西部偏远地方高校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上,由于受地理区位偏远,地方产业单一,信息资源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与困难。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充分结合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优势及其专业特点,找准教师队伍发展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协同共进地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教育改革  “双师双能型”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当代英国女艺术家——塞西莉布朗的艺术特色,探究其作品的创作视角、形式语言的诉说、颜色的触觉。通过深入探究,阐述其对自身绘画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笔者认为艺术创作要从内心出发,不仅要汲取前人的经验,融会贯通;还要不断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不断追寻探索,寻求更高的艺术领悟。  关键词:塞西莉布朗;个人创作;艺术特色  塞西莉布朗是一个敢于直面挑战公众的眼光、拥有独特的艺术背景以及充满活力的当
期刊
摘 要:方便行动不便者的设计被称为“无障碍设计”(Barrier Free Design)。老年人的行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低,为老年人提供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甚至是社會的关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居住空间;老年人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推
期刊
摘 要:笔者在韩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韩国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游戏教学法在韩国汉语教学课堂中适用性强、使用率高。同时,调查结果反映出游戏教学法在运用时存在设计游戏难、费时费力、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游戏后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制作游戲道具比较麻烦的问题。本文从建立游戏资源共享平台、明确课堂奖惩制度、有目的性地设计游戏、师生共同制作道具几方面提出了建议策略,希望能为赴韩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中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说得上是5000年文明中发展最好的文学之一。古典文学作品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又可以用中华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来进行比喻。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必须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并将我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对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寻,找到切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
期刊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灿烂文明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元素对当代海報设计的影响非常大,而在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元素中用得最多的是图案和色彩搭配。本文旨在从海报设计的角度,发展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的研讨对象是中国优秀的海报设计师黄海,以他的海报作品来剖析中国元素在海报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元素;海报设计;黄海  1 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的由来
期刊
摘 要:西班牙当代画家爱德华多·纳兰霍(Eduardo Naranjo,1944—?)以其作品中颇具特色的“超现实主义”“错觉写实主义”以及“隐蔽性的超现实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在当代国际艺坛独树一帜。其作品中有一个重要的元素贯穿于其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即其基于自身情感角度出发,在作品中对“真实”所作的表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纳兰霍多种艺术风格中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这一类作品进行解读,论述其作品中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工艺美术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将民族元素与时代需求结合一直是工艺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同样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深层表现。在面对那些融贯其中的艺术创作实践和那些历经艰辛磨难与各种苦楚的一生时,当我们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整体视野里并加以对比,把艺术家个人置于历史发展的大潮中,重新架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获得一些关于艺术史的某种还原性的语境感知。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