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激情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年了,也在努力探寻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却没有带给我们应有的期望。当我看到课堂上那双没有求知欲的眼睛,看到瞌睡连天的表情,看到作业本上雷同的答案。我不禁在想,我们现在的教学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为什么一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就昏昏欲睡在课间却激情四射?本来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汲取知识的他们为什么那么茫然?
   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唤起学生的课堂激情?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认为激情的课堂需要三部曲。
   (一)激情源于对教育的真爱
   课堂激情是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真爱的体现。只有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去,就会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去设想和构思课堂的环节,仔细分析教学大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课文怎样讲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做一个充满自信的老师
   一个充满自信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需要做到两个方面。
   其一,对教材了如指掌,为了上一堂课,必须备好课,把教材的每一环节设计周全而巧妙,具体到环节于环节之间的过渡性的连接语言,怎么去讲解更生动,如何让知识点更加清楚明了而富有兴趣,怎样去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去激发学习的乐趣等一系列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只有对整个课堂教学了然于胸,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把每一个环节有机的连在一起,“熟”才能产生巧。
   其二,教师要有幽默而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课堂是老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老师需要尽情的发挥,把备课准备的丰富的知识展示给学生。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放轻松自己,用自己的激情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最大限度的把知识展现给学生。
   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即善于调动学生情感、兴趣。在学生为主体的今天, 做好“导演”的教师 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只有在这样充满激情的课堂上,学生才会由被动的、枯燥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积极地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要有激情的“观众”
   1.教师要善于营造激情的课堂氛围。
   心情好的时候,我的我的微笑让学生在问好时情绪高昂,课堂多的是欢声笑语;心情不好时,我愁苦的脸让学生在问好时兢兢战战,课堂上是一种压抑。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飞扬课堂,让学生争当主角。
   2.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创造好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需要学生在课堂中释放出激情来,只有他们充满激情的去扮演好课堂上的角色,课堂才真正有收获。结合新的课改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激情互动。
   (1)生生互动: 就是老师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事先设计好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组内讨论来解决。课堂上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要引起思考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讨论过程就是一次激情与思想的碰撞。
   (2)课本活动互动: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让我们在教学中得以实践。课文的学习不一定是按传统的讲授式,而是以游戏的方式去实现课堂内容的讲授。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去组织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在你的课堂上,充满活力的学生尽情的去表演,把课文内容表演的精彩无比。表演的学生对角色有了亲身的体会,观看的学生在欢笑中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从而实现了一个充满激情而收获丰富的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追求成为一名有激情的教师,用老师的激情去引领我们的孩子在知识的殿堂不断去进取,用我们的激情去行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更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人生梦想。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创造性思维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作品本身无外乎是作者主观意义上的表情达意,但是,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查阅资料、阅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去模仿作品,通过不断完善的即兴表演、模仿创作,演绎、诠释作品,那么就会因为课文的不同,内容的各异,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
期刊
一、 把握源头,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精华。我认为积累材料也是如此,要重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也绝不能轻视间接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因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是学生阅读的极好范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导地位,深
期刊
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教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都需要积累什么?  (一)课内积累,就是学习好语文课文,具体步骤:  1、预习课文: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读、默读…… 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还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出答案或者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智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无本之源,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
期刊
一、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不丰富,这是初中生写作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因此,初中生写作时常常是绞尽脑汁,或虚构,或拼凑,或抄袭,敷衍成文。
期刊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
期刊
一、直接导入法,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