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创造性思维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教学一项新内容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颖巧妙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极大的兴趣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不感兴趣,就没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也不可能对这一事物或问题倾注热情,集中注意力,更不可能调动起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入创造的过程,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倡导民主、和谐平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民主的自由发展空间,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信息,他们毫无顾忌,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创想。此时,他们创造力才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以平等的身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表现,大胆求异,使其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体验到平等、民主与和谐的感受。
  三、巧设疑问、创造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指,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教学要从“疑”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质疑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思考,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比如在组织学生分析鲁庄公(《曹刿论战》)这个人物时,就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一般认为:鲁庄公是个目光短浅、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才能的庸君。可学生通过质疑求疑后恰恰认为:鲁庄公不但不是个庸君反而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君,他关心百姓疾苦,执政清明廉洁,特别是他能唯才是用。长勺之战的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这样,学生在质疑求异中拓宽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促进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勤于思考、主动探索
  只有勤于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学有所获,思有所得。只有通过长期的思索和积累,才能有所领悟,柳暗花明,最终迸射出创造的火花。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思考,有所发现、创造,现实世界中,可思考的问题很多,但关键时要善于寻找值得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程序,寻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还要给他们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探究议论的空间。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
其他文献
考生面对考场作文,往往不知如何下笔,才能写出满意的作文。其实我们只要在文中打造几个亮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标题亮点   面对话题作文,有的考生将“话题”作为“标题”实乃下策。作文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  1、扩充法。就是扩充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话题扩充为一个短语。如以“礼物”为话题作文,文章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的礼物》《礼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等。 
期刊
首先,我们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上语文课。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采用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期刊
一、层进中打开,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取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朱老师上《写作是一种打开》:  师:最近我发现自己老
期刊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做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受教育者的求知作用。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执教中就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先介绍如下:  一、 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应该更新转变思想,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需要。过去学生的语文素质通常仅为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们对语文素质的内容又有了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滞塞了读写的渗透融合,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适机地渗入写作教学,就会达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一、创意阅读,激发阅读,再造想象,鼓励学生创新写作  以教材的某一课文,就以两个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课改进行了多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难题。他们看的少,见的少,阅读的少,想的更少,想通过多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或通过上网丰富素材等,都是很难办到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怎么办呢?  首先应从认识入手,教师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学
期刊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期刊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期刊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在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时东拼西凑,结果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无法写出好的作文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真正走进写作世界,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期刊
1.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