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分析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内蕴,而教学模式则是由教育理论转化而成的具体形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本身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因而它具有结构完整性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体系,一般都用精炼的语言、象征的图象、明晰的符号来概括,使零散繁复的教学经验理论化而形成一个具体框架,所以它具有简明性的特点。教学模式是鸟瞰式地看待教学实践过程,它不仅提供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的框架,而且提供规范教师活动的框架,而这种框架是一个基本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框架。它可以在相宜的地区和范围内推广应用,有示范仿效功能,具有优效性和稳定性特征。而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理论向教学模式的转化就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操作。它提供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因而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
  纵观国内外出现的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它们的主要特征是: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强调教学的多样化特色,仅我国国内就出现了“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参与——活动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我们要吸取各种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因素,构建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
  语文课基本可以分三类:读文课(又叫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这三种课的教学内容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和联系。
  1.读文课的教学模式
  读文课又可分为自读课与教读课(又叫讲读课)。教读课和自读课是有机的整体,由教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
  自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①布置自读任务。②精心设计导读提纲。③及时点拨解难。④总结深化。当然,自读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自读课文的内容不同,其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欧阳代娜的“四步阅读法”就是行之有效的自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2.听说课教学模式
  听说课教学,包括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两个方面。听话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迅速接受的能力,又称听力,它包括:听知辨音,听知解义,听知体情,听知审美等几项能力。说话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根据不同场合、对象、心境和说话内容,在短时间内把思想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又称说话能力。它包括说话的定向能力、综合能力、讲述能力、调节能力和驾驶语言的技巧能力、巧用态式语言的能力。
  3.作文课的教学模式
  3.1魏书生的开放式自我写作训练模式。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中心、自学辅导、多维开放。基本操作模式是:自学→解疑→练习→自评→反馈。
  3.2统编综合型课文教材的作文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②以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为主;③训练的途径是螺旋式上升。其最大特点是读写结合。巴金说:“我是读了几百篇古文,能够背诵,才开始写起文章来。”
  优点:突出学生个体,厚积薄发,后劲强大,利于后天发展。缺点:有时有盲目性和低效性。
  3.3分科型语文实验教材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特点:①阅读、作文和汉语分开,既互相配合,又有各自的体系;②作文教学以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为主,三者并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③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有学习作文知识、阅读例文、明确作文范围和进行作文指导四个阶段。优点:阅读和写作有一共同体系。缺点:读写不同步。
  属于这种模式的有:①中央教科所编的阅读与写作各独立成册的教材;②欧阳代娜主编的阅读与写作分编的教材。
  3.4高原、刘腓腓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作文模式。特点:以学生作文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目标。优点:能解决“没啥写”和“不会写”的问题。缺点:阅读和训练不配套。
  3.5目标教学作文模式。优点:把目标体系作为教学体系。以目标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及时反馈。缺点:作文教学目标体系不可能科学和完善,而本模式的目标体系必须与讲清教材同步。这便引发了作文理论体系同统编阅读教材序列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滞塞了读写的渗透融合,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适机地渗入写作教学,就会达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一、创意阅读,激发阅读,再造想象,鼓励学生创新写作  以教材的某一课文,就以两个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课改进行了多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难题。他们看的少,见的少,阅读的少,想的更少,想通过多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或通过上网丰富素材等,都是很难办到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怎么办呢?  首先应从认识入手,教师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学
期刊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期刊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期刊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在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时东拼西凑,结果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无法写出好的作文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真正走进写作世界,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期刊
1.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创造性思维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作品本身无外乎是作者主观意义上的表情达意,但是,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查阅资料、阅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去模仿作品,通过不断完善的即兴表演、模仿创作,演绎、诠释作品,那么就会因为课文的不同,内容的各异,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
期刊
一、 把握源头,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精华。我认为积累材料也是如此,要重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也绝不能轻视间接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因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是学生阅读的极好范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导地位,深
期刊
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