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迁移训练设计浅谈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马说》教学时,有教师这样设计迁移题:“现代社会你认为自己如何成为一匹千里马?”本文的主旨不是在阐述如何成为千里马,重点在借千里马的遭遇鞭挞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及对人才悲惨遭遇的同情。本节课的三个目标是: 1、熟读课文,弄通文义,并能流畅背诵。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这一设计游离于文本,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二是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与情感。
  迁移训练时,设计要与文本紧密结合,要能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如《天净沙.秋思》设计:白朴《天净沙》和马致远《天净沙》比较阅读思考问题:1、白朴的小令也写了很多景物,给人的感觉和马致远的小令一样吗?2、如果给两首小令都配一幅插图,两幅图色彩有什么不同?两幅图的主体一样吗?3、两首小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两首曲牌都是《天净沙》,感情对比鲜明,问题设计也清晰,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
  在迁移训练时,一定要摒弃漫无边际的课外迁移,舍本而求末。
  如《水调歌头》迁移题:假如你面对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同学,你会怎样对他说?此题与文本结合不大,迁移过远。学生实际回答时极少能与本诗内容、感情相联系。
  又如《小石潭记》拓展延伸时设计:柳宗元少时成名,20岁中进士,33岁被贬,之后便与忧伤相伴,最后悲愤而死,年仅47岁;他终未实现政治理想,但却另有收获;在不幸遭遇中他成名成家。从他这一生的经历中,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示例:人生是不完美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这一设计与文本相错甚远,不能起到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三是设计要有一定深度和探究意义。
   一教师在《水调歌头》拓展延伸阶段,设计了三个小题:1.月亮还有很多美称,请你写出几个:2.古人写月亮的诗句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3.当今社会,经济浪潮涌动,在那月明寂静之夜,对远方打工的亲人你想说些什么?
  这三个设计题均与本词的思想感情不相一致,不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1个延伸题内容过于肤浅,可以放在预习阶段。第3个延伸题“经济浪潮涌动”语言易给学生思维带来波动。2008年河南实验区中招试题是这样设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这一设计要求学生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答出自己的思考。第2个设计题要求单纯写月亮的诗句,本文一个主要的感情是表达思念之情,应该改为“古人借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教师设计《三峡》延伸阶段也设计了三个小题: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2、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3、古人常用“三”形容多或少,如本文中的“猿鸣三声”。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第1小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放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完成;第2第3两个小题属于积累题,不属于拓展延伸,与课文实质内容与感情毫无关系。
   总之,迁移训练一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学目标,紧扣文本,要对文本的内容及情感目标实现起延伸拓展作用。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做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受教育者的求知作用。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执教中就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先介绍如下:  一、 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应该更新转变思想,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需要。过去学生的语文素质通常仅为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们对语文素质的内容又有了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滞塞了读写的渗透融合,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适机地渗入写作教学,就会达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一、创意阅读,激发阅读,再造想象,鼓励学生创新写作  以教材的某一课文,就以两个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课改进行了多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难题。他们看的少,见的少,阅读的少,想的更少,想通过多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或通过上网丰富素材等,都是很难办到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怎么办呢?  首先应从认识入手,教师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学
期刊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期刊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期刊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在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时东拼西凑,结果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无法写出好的作文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真正走进写作世界,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期刊
1.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创造性思维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作品本身无外乎是作者主观意义上的表情达意,但是,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查阅资料、阅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去模仿作品,通过不断完善的即兴表演、模仿创作,演绎、诠释作品,那么就会因为课文的不同,内容的各异,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
期刊
一、 把握源头,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精华。我认为积累材料也是如此,要重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也绝不能轻视间接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因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是学生阅读的极好范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导地位,深
期刊